唐璐
在中國的經濟新常態下,移動互聯網已經滲透至社會的方方面面。
兩會期間大家討論最火的詞莫過于“互聯網+”。
2015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制訂“互聯網+”行動計劃。他表示,要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3月15日,李克強在答記者問時又再一次提到“互聯網+”,他說道:“我想起最近互聯網上流行的一個詞叫“風口”,我想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
在中國的經濟新常態下,移動互聯網已經滲透至社會的方方面面,在金融、物流、醫療、教育、農業等領域,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提升作用越來越明顯,對整個國家經濟活力的提高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是過去一年來最火爆的話題之一,“眾籌”、“P2P網貸”、“第三方支付”、“大數據金融”、“數字貨幣”等新詞也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慢慢為人熟知。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本質沒有多大區別,都是要從個人的金融需求角度出發來提供服務,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在于操作程序的不同,例如,相比于傳統銀行,互聯網銀行沒有柜臺、沒有信用審核,更不需要抵押貸款,而是“以信用作擔保,用數據防風險”。
互聯網金融最常見的模式是傳統金融機構的自有產品,由于大部分投融資產品(包括存款、貸款、基金、信托、保險等)都需要傳統金融機構的牌照去設計、打包、生產。互聯網金融的自有產品主要是傳統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即媒體常說的“金融互聯網”。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互聯網公司、電商企業殺人傳統金融業:阿里巴巴、蘇寧、百度、騰訊都紛紛進軍民營銀行業。最具里程陴意義的是2014年12月12日,中國銀監會表示,國內互聯網巨頭騰訊公司旗下民營銀行——深圳前海微眾銀行(下稱微眾銀行)已正式獲準開業。這是中國首家民營銀行。2015年1月4日,李克強總理在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敲下電腦回車鍵,卡車司機徐軍就拿到了3.5萬元貸款。
可以預見,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中國的金融業態勢必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政策的出臺也顯得非常迫切。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放緩,互聯網金融作為近兩年來興起的創新行業,將在新一輪中國經濟起飛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互聯網+物流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與信息技術結合,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使物流行業重新崛起,2013年,馬云高調啟動菜鳥物流平臺,劉強東也自始至終強調京東物流的核心價值。物流對于大型平臺電商企業有著不言而喻的戰略價值。
然而相較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物流業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費用成本也高居不下。根據《中國采購發展報告(2014)》顯示,2013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超過10萬億元,占GDP比重為18%,是美國8.5%的2倍有余,物流成本明顯偏高。
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各路資本云集到物流業,打造各種物流產業平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副所長汪鳴在兩會上說,“這是物流業很好的機遇。正是有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物流業才有了向集約化、組織化轉型的機會。沒有網絡作為支撐,公路運輸很難完成集中整合。”
政協委員徐冠巨在兩會期間說到:“按2014年我國63.6萬億GDP測算,社會物流總費用高達11.4萬億。如果通過提高物流運行效率,將這一比率哪怕只下降一個百分點,則每年可新增6000多億的經濟效益。”
互聯網+醫療
2014年,互聯網醫療行業呈現群雄逐鹿之勢,騰訊斥資逾億美元投資互聯網醫療公司“丁香網”與醫療掛號APP;阿里巴巴投資10億元收購中信21世紀并將其更名為“阿里健康”。平安保險隨后也跨界進軍互聯網醫療領域,成立平安健康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一個月后,名為“平安健康管家”的健康醫療APP開始公測……
據中國科學技術戰略研究院預測,至2020年,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將形成約8萬億的支柱產業。醫療健康行業的巨大市場也為互聯網醫療創造了機遇,互聯網醫療中國協會認為,該產業未來10年將有10倍增長空間。
在此背景下,在眾多互聯網醫療商業模式中,業界最關注、也是最具潛力的方向主要有醫藥電商、在線問診、掛號服務、可穿戴設備四大細分領域。
在今年的“兩會”期間,多名政協委員的提案都涉及互聯網醫療,他們在提案中建議政府對互聯網醫療的發展給予更多政策支持,并推出互聯網醫療規范標準等配套措施,以促進互聯網醫療的健康發展。
百度CEO李彥宏建議,應全面放開醫院掛號號源,讓病人找到最合適的醫生;騰訊CEO馬化騰建議,應加快移動互聯網在民生領域的普及和應用,把“人與公共服務”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全面連接起來,有助于解決看病難、教育資源不均衡等新老重大民生問題。復興集團CEO郭廣昌建議,規范應用互聯網實施醫療保險購藥和結算。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長徐亮提交了“政府如何從政策上促進互聯網醫療發展建議”的提案。徐亮委員在提案中呼吁,政府應該為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提供政策引導,并規范服務的標準。
互聯網+教育
網絡的普及,網速的提升。以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的持有率的不斷上升,都為在線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用戶基礎。從政策層面來講,《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出臺,以及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的披露,均把教育信息化提上議程。在此之際,許多上市公司紛紛通過擴張和并購的方式切入在線教育。
2013年至今,中國在線教育投資案例共25件,總金額約1.97億美元。同時,根據APP STORE數據統計,教育類APP在2014年底已超過7萬個,占據應用商店中應用類型第二位,占比超過10%。
中國互聯網的巨無霸都紛紛涉足在線教育,其中百度推出了百度教育;阿里巴巴推出了淘寶同學;騰訊推出了QQ教育,并有意與新東方建立合資公司。除此之外,新浪、網易、YY等互聯網公司也推出了公開課等在線教育產品。
相對于傳統教育,在線教育有便捷,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優勢,最重要的是在線教育可以利用互聯網將教育資源公平地分配至每一個用戶手上,有效地解決教育公平問題。
教育事業的推動,對個人的成長和國家的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在線教育的發展,則為人們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成才之路,也為國家的發展保駕護航。
互聯網+農業
近年來,從寬帶進村、信息入戶到農業綜合服務、政務信息平臺的建設,再到“智慧農業”、農村電商,我國農業農村的互聯網步伐從未停歇。
不過,要在更高層次和水平推進“互聯網+”農業,還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在硬件方面,可以提速光纖進村入戶下程等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完善農村電子商務配套設施,農村物流配送體系也應納入新農村建設整體規劃統籌考慮。
在軟件方面,應該運用專項補貼等杠桿,推動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3s等現代信息技術和農業智能裝備在農業生產經營領域的示范應用。同時,應結合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有針對性地充實和更新農業信息系統,讓農民更好更快地獲取有益信息。
可以預見,“互聯網+”農業的迅速推進,也會倒逼“三農”改革。這樣一來,就有望使大學生村官、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人員和部分個體經營戶等從事農村電商業務,也會誕生掌握互聯網技術、擁有互聯網思維的新型職業農民、家庭農場主,那時,農民“在寬帶上增收、在鍵盤上小康”就不再會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