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旭
本次政府工作報告,在去年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減少了打壓的口氣,甚至轉而溫情脈脈,除了2009年3月,如此暖意實屬罕見。
在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多處提及房地產,總體來看,政策口吻相比前幾年有所軟化,尤其是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提法,比較罕見。當前管理層對住宅市場的態度,可窺一斑。具體來看,政府報告涉及房地產的主要內容有四點。
其一,穩定住房消費。在報告的“加快培育消費增長點”一項提出:促進養老家政健康消費,壯大信息消費,提升旅游休閑消費,推動綠色消費,穩定住房消費,擴大教育文化體育消費。這也是2014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的重申。從中可知,住房消費對于穩經濟、惠民生的重要性。
作為支柱產業,房地產業通過兩條路徑影響經濟。一方面是通過房地產投資,尤其是開發投資,拉動作為經濟三駕馬車的“投資”。另一方面通過住房消費,拉動作為經濟三駕馬車的“消費”。在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之下,談投資拉動已招人厭了,撐頂消費,總歸沒錯。所以,不談房地產開發投資,大談莊房消費。住房消費包括自住性購房、租房、裝修等。今年1月,住建部下發《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指導意見》、三委發文公積金租房提取條件放寬,就是為了落實中央刺激住房消費的方針。
其二,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萬套,其中棚戶區改造580萬套,增加110萬套,把城市危房改造納入棚改政策范圍,農村危房改造366萬戶,增加100萬戶,統籌推進農房抗震改造。
按國家的規劃,“十二五”期間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萬套,2011-2014年四年已新開工3230萬套,加上今年計劃的740萬套,最終將達3970萬套左右,必將超額完成任務。這在中國住房保障發展史上,甚至放眼全球,也是空前絕后的偉大民生工程。當然,也確實存在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完成任務而盲目建設,導致供過于求或供需錯配(比如選址偏遠郊,配套跟不上,導致群眾不愿申購或申租),但總體來看瑕不掩瑜。
從保障房的結構來看,“十二五”期間棚改房一直是重頭戲。2015年棚改房新開工580萬套,比2014年還要多,而且占保障房新開工套數的比重高達78%。2013年國務院提出2013年至2017年要完成改造各類棚戶區1000萬戶的目標,2014年國務院提要求推進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住建部也表示,努力實現2015年基本完成林區、墾區棚戶區改造任務,2017年基本完成獨立工礦區棚戶區改造任務。
事實上,棚改房已成為近幾年拉動投資、改善民生的重點工作。2014年4月央行提供1萬億元PSL(抵押補充貸款)給國家開發銀行用以發放棚改貸款,分三年發放。2014年的已發放的貸款利率定為4.5%,比普通貸款利率低1.5個百分點左右。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城鎮地區的棚改之外,近幾年中央也漸漸開始重視農村危房改造。從2008年開始至2014年,全國共實施農村危房改造1684萬套,中央累計安排1192億元補助資金支持農村危房改造。今年政府報告中提出:2015年全國計劃改造農村危房366萬戶,比去年增加100萬戶。初步估算2015年至2020年全國還需改造農村危房2700萬戶,由此可見,縣域、農村、鄉鎮地區的住房改造,也是未來幾年的一項重要工作。
其三,收購存量房用作保障,住房保障逐步實行實物保障與貨幣補貼并舉,把一些存量房轉為公租房和安置房。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住房保障的方式會經歷兩個階段:先是新建房屋為主,后來轉向貨幣補貼為主。在房屋短缺時期,只能通過新建增加房源,而告別這個階段后,貨幣補貼的效率更高。困難群體可以拿著補貼,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去市場上購房或租房。
而就近期來看,還要考慮到商品住宅市場低迷的因素。加大貨幣補貼的力度,就意味著會產生更多的商品房購買或租賃的需求。更為重要的是,“把一些存量房轉為公租房和安置房”,意味著中央明確要求地方政府少建保障房,轉而收購存量的商品房,這等于說政府在幫開發商去庫存。多數城市住宅庫存量大,是導致市場低迷、房價下跌的直接因素。去年住建部就曾表示要千方百計去庫存,今年年初也在內部引導地方政府少建保障,轉而收購存量房。如今中央明確提出,則接下去住建部可能會發文,即便不公開發文,地方政府也會加大執行力度。如此,則必將加快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的節奏。
其四。加碼刺激需求。堅持分類指導,因地施策,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這條與房地產調控,與商品住宅市場需求變化有關,所以對2015年樓市走向影響最大。
這句話,又可細分為兩層意思:第一層是分類指導,這其實是重復了去年政府報告:針對不同城市情況分類調控。去年3月提出這一方針后,地產股大漲,其后地方政府找到了“尚方寶劍”,紛紛救市,尤其是取消了限購。今年又加了“因地施策,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等于加重了語氣,更加明確的引導、鼓勵地方政府救市。
第二層意思非常有新意,“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這樣的表述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了。筆者回顧了過去十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關于房地產調控最常用的措辭有兩條: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需求。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句話消失了,但第二句話仍然存在。而今年,這兩句話都消失了。同時,反而增加了一句鼓勁的話: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政府表態支持剛需,一般不會犯錯,但提出支持改善需求,確實需要勇氣。
過去十年的政府報告中,只有一個年份,也即2009年3月兩會,當時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國樓市與現在相似的低迷。那時政府報告提出: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穩定市場信心和預期,穩定房地產投資,落實好支持居民購買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的信貸、稅收和其他政策。對符合條件的第二套普通自住房購買者,比照執行首次貸款購買普通自住房的優惠政策:對住房轉讓環節營業稅,按不同年限實行有區別的稅收減免政策。
綜上所述,本次政府工作報告,在去年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減少了打壓的口氣,甚至轉而溫情脈脈,除了2009年3月,如此暖意實屬罕見。
從外部環境與樓市形勢分析,中央對房地產的態度之所以緩和,有兩點原因:一方面,2014年全國樓市顯著降溫,拖了經濟后腿,也不利于金融穩定;另一方面,房地產調控的方式正由行政下預轉向長效機制,需要更加尊重市場機制。
據此展望,2015年房地產政策還將加碼放松。2014年經歷了兩輪放松,第一輪是二三季度地方政府紛紛救市:第二輪是9月30日“央四條”放松房貸,同時11月至今還有一次降準、兩次降息,在貨幣信貸方面助推購房需求。
預計兩會之后,還會有第三輪放松:為了更好的落實“穩定住房消費、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增加貨幣補貼、存量房轉為公租房和安置房”等方針,有關部委(如住建部、央行銀監會、財政國稅)可能出臺少量政策,比如支持二套房貸、降低交易稅等;而地方政府必然繼續救市。
在此政策暖風之下,2015年全國樓市必然趨于企穩,其中一二線城市將率先復蘇,房價也將止跌反彈。自住性購房者,應把握好當下較好的購房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