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鼠
作為一種新穎的投融資服務模式,眾籌在國內本土化過程中,已經出現了各種形式的“變異”(稱為“變異”并無褒貶,是對其適應本土化具體環境的一種表述)。
從最開始的股權眾籌,到電商實物眾籌,會員眾籌,還有公益眾籌,乃至于去進行一場旅行。開一個Party都可以說眾籌,但凡能夠和眾籌搭上關系的產品營銷、市場開拓、活動組織,難道都可以用眾籌的名義來冠名嗎?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眾籌?
眾籌。本質意義上是指小額,零散的,以支持具體的小型創業、經營性項目為依托的一種融資服務,也就是說,眾籌其實是一種帶有民間意味的金融投融資活動,只不過金額較小,參與人數較多,門檻可以降低,而且對小微企業或者是創業類小項目而言,可以降低融資方面的風險成本,眾籌有兩個特點,其一是小額、零散的,并且低門檻;其二是具有一定風險,并不能保證每個融資類項目都能走向成功,孵化出一個大型企業,最后上市,然后讓眾籌者可以獲得數百倍、千倍的回報。
眾籌(這里指股權眾籌)在中國缺乏很深厚的生存基礎。國外比較流行的股權眾籌,往往需要較高的社會信用約束,因為理論上股權眾籌是一個高風險的投資項目,本金收不回來的可能性很大。目前國內征信體系的不完善和整體信用環境,投資理財大多還以剛性兌付和保本承諾為前提,因此股權眾籌一開始引入國內,投資理財者并不“感冒”,原因就在于很難保證創業類或者是小微企業作為融資方能夠勉力推動項目發展,信息披露和風險管理也很難保持溝通順暢。
所以,國內玩股權眾籌的,最開始就是這么些人,比如做風投基金的,或是玩創業類項目孵化的,將手上的小項目放到幾個比較知名的眾籌平臺上籌集資金,他們通過限定參與人數或是線下的股權轉讓協定,來規避證監會“不能超過200人”的監管底線。但是大眾的參與度并不高,一方面是缺乏專業的項目甄別能力,二是誰能保證這樣的股權眾籌,資金最后不會打了水漂?對于投資者而言,投資股票、基金,甚至P2P或許都比股權眾籌來的實在。
既然不能走進社會大眾,那為什么現在會出現各種類型的眾籌呢?房地產公司眾籌房產,航空公司眾籌機票,影視公司眾籌拍戲,電商平臺眾籌實物,其實這些花樣繁瑣的眾籌,是在當前特定信用環境下的一種渠道嫁接。因為直接的股權眾籌很難產生實際效果,投資者不敢也不會輕易進入,運營平臺方也難以長久盈利,那么與其這樣,不如換一種思路來進行眾籌。
股權眾籌的標的物其實是一個具體的創業或者融資項目,這個項目是不提供保本承諾的,而目前市場上各種眾籌形態,是以明確的收益作為回報的,這也就繞過了項目標的,有了明確的、可以預期的收益,不論是有折扣的房子,還是電影票、智能家居、會員服務,只要能讓眾籌者享受到投入一定成本帶來的具體收益或是服務回報,那么基本上就可以以普通的電商或者服務的交易,來替代了眾籌的股權交易邏輯,正因為這一招“妙棋”,眾籌在國內才開始慢慢激活。
中國證券業協會于去年12月發布的《私募股權眾籌融資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更像是一個“高冷”的股權眾籌管理意見參考,但并沒有涉及公募的股權眾籌,因為真正想讓大眾來參與股權眾籌,準入門檻太高,風險承受能力也還太弱,搞不好還會鬧出社會事件,
所以,眾籌在中國也就只好唱一出“智取威虎山”了,以其它各種類型的眾籌。提供實際的收益或者實物回報為標準,讓更多的人來參與、感受,并且分享。或許終有一天,“曲線救國”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股權眾籌也會走進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