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道(平涼市博物館,甘肅,平涼744000)
?
平涼天圣銅鐘考析
陳安道
(平涼市博物館,甘肅,平涼744000)
[摘要]平涼天圣銅鐘選用銅質精良,由失蠟法和泥范法組合澆鑄而成。該銅鐘鑄造銘文清晰,佛像圖案精美,造型渾厚端莊,鐘聲深沉洪亮,為研究北宋崆峒山舒花寺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關鍵詞]天圣銅鐘;失蠟法;泥范法
作為古絲綢之路重鎮,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平涼境內便遺留了許多不同時期的佛教文化遺存,天圣銅鐘就是其中之一。天圣銅鐘鑄造于北宋天圣七年(1029)。1963年被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懸掛于平涼市東郊寶塔梁東側鐘亭。銅鐘原屬崆峒山舒花寺(現法輪寺),清代移至關岳廟,抗日戰爭時期移至平涼城墻上作報警器,解放后移至柳湖,1982年又移至東郊寶塔梁大明寶塔附近,2015年政府在寶塔公園東側建鐘亭并懸掛。此鐘通高170厘米,鈕高10厘米,口徑114厘米,呈圓形,中部微鼓,頂部鑄鈕,鈕作雙蒲牢造型,兩身相連,弓背低首,氣勢恢宏,神態生動,造型優美。鐘頂飾兩層浮雕蓮瓣紋,鐘肩均勻間飾九朵云氣紋和三個圓孔。鐘身用雙凸線紋劃分為上、中、下三排六行共18區,區與區頂部間飾浮雕獸面紋,每區內或鑄銘文,或鑄佛像,所鑄銘文清晰,佛像圖案精美(見圖1)。大鐘口沿加厚,呈六耳淺波形,其上有兩對稱圓形撞鐘座。銅鐘整體造型雄偉古樸,鑄造精良,鐘聲深沉洪亮。

圖1

圖2
鐘身分上、中、下三排六行共18區,銘文主要分布在上排,主要記述鑄鐘的時間、工匠、監鑄人員名字,參與鑄鐘的寺院沙門僧徒以及當地知事、守關兵馬使等的名字。佛像主要分布在中、下兩排,有佛、弟子、菩薩、獅子等。具體分布如下:
上排六區按順時針依次為:一區鑄陰文“皇帝萬歲”四個大字,右下方后刻“治平”二字。二區鑄陽文“維大宋天圣七年歲次己已二月庚申朔二十五日甲申/終南山鑄鐘匠人陳訓/上清太平宮道士陳宗秀同鑄/都維郍頭使院押司官勾遂/副維郍頭司押司官柳貴/副維郍頭廂虞侯馬倫/將士郎守平涼縣主簿安拱監鑄。”這段銘文記錄了銅鐘的鑄造時間、鑄造工匠及鑄造時監鑄的官員。三區鑄陽文“同勾當僧令遠/同勾當僧夢云/同勾當塔主僧智曾/都勾當管內僧正譯經沙門德均/都勾當崆峒山主賜紫沙門重儀”(見圖2)。其中銘文“都勾當崆峒山主賜紫沙門重儀”可以看出當時崆峒山主沙門重儀獲得朝廷“賜紫”。賜紫制度始于唐代,唐代三品以上官公服紫色,五品以上服緋色(大紅色),有時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賜,準許服紫或服緋,以示尊寵,稱“賜紫”或“賜緋”。賜紫同時賜金魚袋,故亦稱“賜金紫”,除官員外,僧人亦有時也受賜紫袈裟。宋初沿唐制,《宋史》“志第一百六輿服五中”記載:“公服。凡朝服謂之具服,公服從省,今謂之常服。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元豐改制后,四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上服緋,除僧人外,道士亦有受賜紫衣者。沙門重儀受如此厚的待遇,表明皇帝特別尊寵沙門重儀和整個舒花寺,也說明統治者對佛教有著極高的尊寵。四區鑄陽文“登仕郎平涼縣尉杜惟慶/文林郎宋□司理參軍魏紳/登仕郎宋錄事參軍陳杲/朝奉郎誠大理評事推判官陳世昌/左班殿直兵馬監押監買馬王矩/右侍禁涇源路走馬承受公事官/右侍禁閤門衹候兵馬都監□□政”。五區鑄陽文“入內內侍省內侍殿頭涇原路走馬承受公事黃德仁/殿侍同判渭州軍州事桑允恭/供備庫副使涇原路駐泊兵馬都監李知信/崇儀使□州刺史,駐泊兵馬鈐轄□□事軍州管內□□使李馀懿”。六區鑄陽文“侍衛親軍兵步軍副都指揮使邕州管內觀察使/涇原路駐泊馬步軍副都部署兼巡檢安撫使高繼動”。
中排六區分為一區鑄彌勒佛像,佛像神態安詳,頭后有圓形背光,內著僧祗支,外披袈裟。左手扶膝,右手抬掌豎拇指、食指和中指,其余兩指彎曲并攏作說法相。善跏趺坐在方形臺上,赤足踩于階梯形方臺。兩下側飾祥云。這種倚座形式的彌勒佛與佛教傳說有關。該形象依據彌勒下生經,說他將由兜率天下到人間,接替釋迦牟尼佛進行教化,由菩薩變為未來佛。倚座是展示彌勒坐在華龍樹下等待成佛的形象。二區刻陰文“崇儀使□州刺史涇原路駐泊兵馬鈐轄知渭州軍州事李馀”。這段銘文可能為后刻。三區鑄阿彌陀佛像,佛像面部圓潤豐滿,身披袈裟,后有背光,雙手交叉。坐于仰蓮座,四周飾有祥云,作彌陀定印,表六道眾生顯得四智菩提之義。四區為空白區域。五區為一佛二弟子像,主佛為釋迦牟尼佛,兩側是他的大弟子迦葉和二弟子阿難(見圖3)。六區為回山荔非絢陰刻佛經。這段佛經可能為后刻,具體年代不詳。

圖3
下排六區按順時針為:一區鑄天王像。天王怒目,頭微上斜,身著甲胄,右手持法器,赤足。右側鑄陽文:孔目官馬遂/都孔目官齊蘊。二區鑄一菩薩拉獅像。獅子造型威猛,奮力前行,菩薩用繩拉獅。在佛教中獅子代表勇猛無畏。三區鑄天王像。天王怒目,頭微向上斜,身著甲胄,右手持寶劍,赤足。寶劍是智慧之劍,表示快刀斬亂麻、慧劍斷煩惱的意思。右側鑄陽文“右都押衙張密/左都押衙李延福/攝司馬檢校李賓容、陳邁”。四區與一區所鑄造像相同,天王兩側分別鑄陽文“修造案神司趙文清/軍事神司官王守忠。開府孔目官段真/左教練使楊仁遂”(見圖4)。五區與二區所鑄造像相同。六區與三區所鑄造像相同,天王兩側分別鑄陽文“左知客押衙張政/右知客押衙王貴/副知客高緒/承引官副行首朱文岫”。后刻陰文“丞引官在城廂虞候郝政”。從鐘身銘文可以看出,參與或捐資人員基本為朝廷官員,可見當地官員對舒花寺佛教發展的支持,也印證了舒花寺的地位。

圖4
古代大鐘一般都采用傳統泥型法和失蠟法鑄造,有時也用泥型法和失蠟法組合鑄造。但要鑄造精美復雜的銅鐘則通常采用失蠟法。關于大鐘鑄造最早有詳細記錄的是明代著名學者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該書對泥型法鑄造鐵鐘以及失蠟法鑄造銅鐘都有記載。用泥型法鑄造鐵鐘:“凡鐵鐘模不重費油蠟者,先埏土作外模,剖破兩邊形,或為兩截,以子口串合,翻刻書文于其上。內模縮小分寸,空其中體,精算而就。外模刻文后,以牛油滑之,使他日器無粘爛,然后蓋上。泥合其縫,而受鑄焉。”用失蠟法鑄造銅鐘:“凡造萬鈞鐘與鑄鼎法同。掘坑深丈幾尺,燥筑其中如房舍,埏泥作模骨,用石灰、三和土筑,不使有絲毫隙拆。干燥之后,以牛油、黃蠟附其上數寸。油蠟分量,油居什八,蠟居什二。其上高蔽抵晴雨,夏月不可為,油不凍結。油蠟墁定,然而雕鏤書文、物象,絲發成就。然后舂篩絕細粘土與炭末為泥,涂墁以漸而加厚至數寸。使其內外透體干堅,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蠟從口上孔隙熔流凈盡。則其中空處,即鐘鼎托體之驅也。”其實,不管是鐵鐘還是銅鐘,其鑄造方法都是通用的。只是用泥型法鑄造的大鐘較粗糙,表面有較多范痕;用失蠟法鑄造的大鐘相對精致、美觀,但成本高。
經筆者對天圣銅鐘仔細觀察發現,天圣銅鐘表面有數道范線且鐘鈕蒲牢,各區佛像圖案和鐘身都有拼合痕跡,由此可知天圣銅鐘的鑄造采用了泥型法和失蠟法組合澆鑄,即先用失蠟法鑄造出精美的蒲牢和佛像圖案,然后將其預埋入鐘體泥范內再澆鑄。這樣鐘鈕、各區佛像圖案和鐘體就融為一體。
天圣銅鐘作為舒花寺的法器,通常用作報時或集眾所敲打。《敕修百丈清規·法器章》記載:“大鐘,叢林號令之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清晨的鐘聲是先急后緩,警醒大眾,長夜已過,勿再放逸沈睡。而夜晚的鐘聲是先緩后急,提醒大眾覺昏衢,疏昏昧。故叢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鐘聲,止于鐘聲。在寺院里,銅鐘作為佛教法器被僧徒如敬佛一樣敬重。在佛教文化中,銅鐘還具有斷煩惱、長智慧、增福壽、脫輪回、成正覺的功效。綜上,天圣銅鐘的價值不僅在于它精美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它作為佛教的法器,印證了北宋時期崆峒山佛事的興盛及舒花寺的重要地位。
[中圖分類號]K87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4-0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