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徽師范大學檔案館 杜勇 侯彤
?
校史上存在的“聯合簽名章”趣事
文/安徽師范大學檔案館 杜勇 侯彤
【摘要】眾所周知,當一所大學的校長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及時任命而缺位時,通常的做法是由時任黨委書記或者常務副校長(第一副校長)代行校長之職,但由兩位副校長共同行使校長職權的情況極為罕見。本文以合肥師范學院辦學時期的校領導“聯合簽名章”為線索揭示了這段發生在“文革”前不為人知的趣事。
【關鍵詞】校史;聯合簽名章;趣事
近期,我們在整理本館實物庫房的舊印章時,發現了一枚合肥師范學院辦學時期的校領導“聯合簽名章”(如圖),這枚簽名章的正截面上有兩片長度為25mm,寬度為12.5mm,厚度為1.5mm的分別鑄有時任合肥師范學院副院長童世杰和李衛義簽名的鐵片組合而成,由四顆鐵釘固定為25mm×25mm的正方形鐵質章,印章柄部為木質,高約36mm,其上截面為22mm×22mm的正方形,很具時代特色,不禁引起了我們的強烈興趣。眾所周知,大學的校長缺位時,通常的做法是由時任黨委書記或者常務副校長(第一副校長)代行校長之職,但由兩位副校長共同行使校長職權的情況極為罕見。為什么合肥師范學院當時會發生這件有趣的事呢?這枚簽名章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呢?要揭開這段趣事的謎底,我們還得從我校的發展沿革、合肥師范學院時期的辦學歷史和當時的合肥師范學院學校領導的任職情況談起。

安徽師范大學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學校前身是1928年4月創建于安慶市的省立安徽大學,1946年9月更名為國立安徽大學,1949年12月成建制遷至蕪湖,與安徽省立安徽學院(1940年3月-1949年12月)合并成立新的安徽大學;1954年8月進行文理學科調整,更名為安徽師范學院,1960年5月更名為皖南大學,1968年8月再次更名為安徽工農大學。1970年1月合肥師范學院(1958年7月-1970年1月)并入我校。1972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我校正式定名為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6月,蕪湖師范專科學校(1958年5月-2005年6月)整體并入我校。
合肥師范學院于1958年6月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在原合肥師范專科學校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到1970年1月撤銷并入我校,僅存在了12年,目前,合肥師范學院所形成的檔案全部保存在我校檔案館全宗庫房內。建立后的合肥師范學院為地(廳)級建制,屬中共安徽省委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領導。學院實行院黨委領導下的院務委員會負責制,院務委員會主任由院長兼任。系黨總支對系務委員起保證監督作用。學院行政系統下設院長辦公室(院務委員會辦公室)、人事處、教務處、科研部、總務處、生產處、圖書館、函授部等辦事機構,專業學科設政教、中文、歷史、地理、外語、藝術6個系以及馬列主義教研室、教育學科教研室、體育教研室,附設有業余大學(夜大學)、實驗中學、附屬小學、幼兒園、印刷廠。另外,還設有體育運動委員會、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和綠化委員會等。合肥師專前身為安徽省中學教師進修學院,1956年7月更名為合肥師專,設中文、史政、教學、物理、生物5個學科及教育學科教研室、體育教研室。學生785人,教師143人,職工152人。1957年春,省委原擬將安徽師范學院自蕪湖遷往合肥。為適應“大躍進”,4月又決定在合肥增辦合肥大學(后因毛主席將其校名題詞為“安徽大學”而正式命名為安徽大學)和合肥師范學院,安徽師范學院仍留蕪湖,同時決定將安徽師范學院和合肥師范學院作初步分工。安徽師范學院以理科為主,合肥師院以文科為主。遵照省委決定,1958年7月,安徽師院的中文系、歷史系、外語科的一部分師生遷往合肥,并入合肥師范學院。學院下設中文、歷史、數學、物理、地理、生物6個系科及馬列主義教研室、教育學科教研室、體育教研室。關于這段歷史,時任安徽師范學院副院長的童世杰在1959年10月發表于《安徽教育》雜志上題為《奔騰前進的十年》一文中有詳細介紹:“……在舊安大(指我校新中國成立前的國立安徽大學辦學時期)的基礎上,1954年分為師范學院和農學院兩個獨立的學院。1958年,安徽師范學院物理系師生調整到新建的安徽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師生支援了新建的合肥師范學院。在省委的關懷和積極支持下,又把三系重新建立起來。1959年,根據省委指示,調整學校科系設置,與合師進行文理分院:安徽師范學院中文、歷史、外籍、地理四系師生全部調整到合師,合肥師范學院數學系、生物系、物理科師生全部調整到安師。調整后的安徽師范學院擁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藝術、體育兩專修科,成為以理科為主的新型高等師范學校。今天的安徽師范學院除調整到新安大(即由新成立的合肥大學更名的安徽大學)、安徽農學院、合肥師范學院的師生外,擁有教師337人,學生3212人,而1949年只有教師138人,學生732人。十年來,僅現留我校教師都較舊安大擴大了一倍以上,學生增長了三倍以上。”經過這次調整后,安徽師范學院、合肥師院實現了文理分設。合肥師范學院設中文、歷史、政教、外語(英、俄專業)、地理、教育六個系(后教育系停辦,1963年增設藝術系設音樂、美術專業),校園占地700余畝,教學與生活用房13萬平方米。1970年1月,受“文革”影響,中國科技大學下遷合肥,中共安徽省委決定撤銷合肥師范學院,與我校(當時校名為安徽工農大學)合并,將校園與
教學生活用房全部讓給從北京遷來的中國科技大學。至此,合肥師范學院遂告結束,我校便成為我省當時唯一一所文、理、藝、體學科齊全的綜合性高等師范大學。合肥師范學院辦學時期前后共培養畢業學生7428人,其中本科生6679人,專科生749人(沒有包括夜大學、函授畢業生),為我省教育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童世杰,出生于1908年陰歷十一月,湖北漢川人。原名童俊之,1921年畢業于南河小學,1925年畢業于文化大學附屬中學初中部,以后考入湖北省立第一中學師范科即湖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前身。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不幸被捕入獄,1931年出獄后沒有找到組織,仍繼續進行革命,1937年再次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歷任湘鄂西獨立團、師文書、秘書,新四軍軍部的機要秘書,蘇中一地委區委書記、區長、地委組織部副部長,浙江孝豐縣縣長,清江市委組織部長,華中公學組織處主任,江淮四地委宣傳部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皖北行政干校副校長、安徽省勞動局辦公室主任、安徽大學教務長等職,1955年4月任安徽師范學院副院長;1960年5月任皖南大學副校長;1960年6月任合肥師范學院副院長;1964年1月起任合肥師范學院院長;1965年11月因病逝世。
李衛義,河南臨潁人,1938年1月入伍,193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1月-1942年8月任抗大班長、區隊長、軍教干事、新四軍七旅組織干事;1943年10月至1949年6月任教導員,主任(政治處主任);1950年8月任副政委,政委,教員,安徽師范學院經經濟學副主任;1958年7月任合肥師范學院院黨委常委,兼中文系第一主任、黨總支書記;1959年4月任合肥師范學院教務長兼中文系主任;1960年5月至1966年6月任合肥師范學院副院長;1970年4月任安徽工農大學革委會副主任、副校長;1970年12月任安徽工農大學黨委副書記;1972年12月任安徽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副校長,1977年7月離休。
吳從云,調安徽前系全國總工會工人出版社副總編輯。1957年8月任合肥師范專科學校校長,1958年7月合肥師范學院創建后擔任院長,1963年4月,調任上海師范學院院長,由于上級沒有及時任命合適人選擔任合肥師范學院院長一職。吳校長調離安徽以后,致使1963年4月至1964年1月期間合肥師范學院沒有院長,暫由童世杰和李衛義共同代行院長一職職權。這就是我校校史上校領導“聯合簽名章”的由來,這也許是我國高校教育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件趣事。
(本文系2014年度安徽師范大學校史研究專項課題“國立安徽大學的教師群體研究”(項目編號:2015xsyjzx006)研究成果。)
【參與文獻】
[1 ]安徽師大校史編寫組.安徽師范大學校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