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熒
(閩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福建漳州 363000)
?
琵琶雜音的產生與解決方法探究
黃麗熒
(閩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雜音是琵琶演奏中的一個普遍存在且不容忽視的問題。雜音的存在使樂音在音質、音色、音量等方面都受到影響,破壞了音樂意境和藝術美感,更無法凸顯琵琶“珠落玉盤”的獨特藝術魅力。因此,探析琵琶雜音產生的原因及其解決辦法,是一項頗具實用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課題。本文從演奏主體的角度出發,探究因演奏方法不當而產生的雜音,并提出減少雜音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民族樂器;琵琶;雜音
琵琶音色淳厚、音域寬廣、表現力豐富,是我國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樂器之一。近現代琵琶藝術理論和實踐都取得了很大突破,如現代寫作技法在琵琶寫作中的應用使得大量新作問世,演奏技巧也隨之迅速提高。但是教學者、演奏者、學習者往往只注重技能技巧的訓練,而忽視了琵琶演奏中出現的雜音問題。
所謂雜音,即雜亂而沒有規律的聲波振動。由于樂器構造和演奏技法的因素,琴弦在振動過程中會受到一些不必要的干擾,打亂聲波振動的規律和秩序,因而產生了雜音。雜音直接影響音色和音量。在演奏過程中,雜音的干擾影響了動聽悅耳的樂音,影響了樂曲要表現的內容和表達的情感。因此,如何控制、克服演奏中的雜音問題是琵琶學習者和演奏者必須探討的一個問題。琵琶產生雜音的原因很復雜,制作的材料、工藝、構造、琵琶部件的磨損等都可能直接導致雜音的產生。對同一把琵琶,不同的演奏者可以彈奏出不同的音質——有的玉潤珠圓,有的粗糙嘈雜,這就關系到演奏者的演奏方法正確與否了。
1左手方法不當所產生的雜音
琵琶演奏家李廷松先生曾說過:“大腦是司令,左手是將軍,右手是士兵。”這個形象的比喻,強調了左手在演奏中的重要地位[1]。在琵琶演奏中,右手擊弦是琵琶發音的主要手段。很多人意識到右手演奏方法的重要性,往往忽視了左手對音色效果的影響。彈撥樂器的發音特點是一字一音、一音一點,當右手擊弦后,琴弦振動后的余音完全取決于左手對琴弦的控制。左手方法不當會產生雜音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兩種:(1)左手按音位置不當。從物理學角度來看,琴弦的有效振動部分是下起于覆手,上起于某一品(相),這段距離我們稱之為“有效弦”。當有效弦受到其他外來干擾時,雜音隨即產生。(2)左手按音不實。琴弦在振動過程中,手指不能完全控制住弦本身的振動力,使琴弦在振動的過程中與品(相)相互撞擊產生雜音。
左手指按音位置不當、按力不當,或者有效弦受到干擾,都有可能導致琴弦與品(相)無法緊密接觸,從而產生雜音。克服和減少左手產生的雜音,須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手型正確。保持凸型的手指用力支架,使指頭與弦身在縱的角度成90度左右。這樣既可使用指頭的尖端部位按弦,也便于運用指關節做按和放的運動。用指端按弦,避免出現“癟指”。另外,左手一定不能留有指甲,這是對琵琶演奏者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第二,按弦部位準確。按弦應該按在品(相)位尖端的稍上方處,使琴弦與品(相)的尖端處形成密集的接觸狀態,這樣才能發出清晰、穩定的樂音。如果直接按在品尖上,指肉與弦、品接觸,抑制弦的正常振動,會導致聲音發木、發悶。如果按的位置過于靠上,弦就不能緊貼于品,弦在振動過程中來回撞擊品(相)尖,會導致雜音的產生。
第三,避免按弦指力過大。按力過重時,琴弦與品(相)的強烈撞擊將導致弦身的緊張度增加,進而導致所彈奏的樂音比實際音準偏高。
第四,盡量縮短左手手指運動路線。在按放過程中如果手指抬得太高,在下次按弦時往往會因為用力過大而產生敲擊琴弦的雜音。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要注意對左手運動路線的控制。
此外,“吟”的運用也將減少雜音。把各種不同的吟類基本方法學對、學好、練精,使發音的音色圓潤穩定,便可以克服和減少雜音。
2右手觸弦方法不當產生的雜音
琵琶通過右手指甲擊弦發音,在指甲與琴弦的頻繁接觸中容易產生雜音。在演奏過程中,當指甲和正在振動的弦發生接觸時,指甲對弦的垂直沖擊與弦產生碰撞,振動的弦對指甲也有極多的小撞擊,所以指甲觸弦的瞬間會發出雜音。筆者從右手觸弦各方面要素探討克服與減少演奏雜音的方法。
2.1觸弦時間
擊弦的時間極短,振動著的弦與指甲一觸即分,雜音與樂音幾乎同時出現,樂音可能會掩蓋雜音,使雜音減少到最小程度。
2.2觸弦面積
擊弦接觸面積大,振動的琴弦擊打義甲面積也增大,產生雜音的幾率也隨之增大。相反,擊弦接觸面積小,產生雜音的幾率也越小,甚至可能被樂音掩蓋,使人們不易覺察。因此,我們在練習時應盡可能地控制指甲與琴弦的接觸面積,一般控制在義甲長度的前三分之一部分擊弦為宜。
2.3觸弦角度
觸弦角度一般分為兩種,一是義甲與琴弦形成的角度,二是義甲與面板形成的角度。通常,當義甲與琴弦和面板的角度為45度時,聲音結實、顆粒感較強;當義甲與琴弦和面板的角度大于45度而小于90度時,聲音圓潤、通透;當義甲與琴弦和面板的角度接近90度時,音量集中而飽滿,音色比較明亮、清晰,出現雜音的幾率相對小一些;當義甲與琴弦和面板的角度大于90度時,聲音松散、飄逸。觸弦角度不同,觸弦時琴弦所產生的振幅不同,對雜音的控制效果也不同。義甲的中鋒處一般為尖長而帶有小圓形狀,在90度的區域時,指甲中鋒的尖長部位受力最為直接,接觸面積也最小,所以發音清晰,雜音最小;而在接近45度或者是135度區域時,由于義甲中鋒無法正面接觸琴弦,此時直接接觸琴弦的是義甲的側邊峰部位,接觸面積大大增加,手指的發力也就無法集中到一個點的區域,出現雜音的幾率相對較高。因此,應盡量用指甲的中峰觸弦,觸弦角度控制在90度左右為宜,使指甲與弦的接觸面積盡可能地小,減少摩擦的痕跡,使手指力量得到充分的釋放。
2.4張弛關系
在彈奏過程中,對緊張與放松的關系處理不當便會產生雜音。如果觸弦的手指沒有良好的緊張——放松的運動循環機能,勢必導致動作遲鈍。在觸弦之后,不能迅速地離開弦身,指甲碰觸到正在振動的弦身就會發出雜音,在第十八品位以上的弦身上彈奏時最易發生這種情況。在演奏過程中,每彈出一個音,都包含著手對琴弦緊張—放松的過程。緊張是指甲或指肉接觸弦身的一瞬間由某一或某幾個關節用力,發出弦音后,手指在松弛的情況下運動,不宜用力。演奏者應練好觸弦時一瞬間的用力,使接觸時間盡量短,接觸面積盡量小;還應練好手指在觸弦時緊張而后立即放松,盡量地避免弦身接觸到指甲,最大限度地減少雜音。
2.5手指運動的幅度和用力的時間
在手指與弦身作緊張與放松循環運動的過程中,手指運動的幅度,即指甲與弦身接觸前和接觸后所成的距離在一市寸左右的叫“大開門”,即用肩、肘、腕關節做主要運動;距離在半市寸左右的叫“小開門”,即用手指的各個關節做主要運動。右手指的運動幅度與雜音有一定的關系。大開門雖然易于用力、發音較強,但運動幅度較大,彈奏者難于控制好指甲與弦身的接觸面,雜音也會較大。運用小開門時用指關節做主要運動,能夠運用指力,使手指與弦身接觸面小而減少雜音。
另外,還須注意用力的時間點問題。若在快要接近弦的時候瞬時發力、順勢一彈,正好一觸而過,雜音就小;若等到指甲抵在弦上才用力,則雜音發生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2.6輪指雜音的克服
初練輪指時往往伴有較大的雜音,其根本原因在于各指獨立性差、動作遲鈍、接觸面積過大。為盡量減少雜音,在輪指時要用右手各個指甲的尖端去接觸弦身,指甲與弦接觸的面積越小越好,接觸的時間越短越好。為此,要注意各指的運動角度。大指兩個關節的運動要練得非常靈活,大指挑弦時養成“低頭”“抬頭”的習慣;中指和名指相對比較長,在輪指的運作中,手指彎曲度過大時,弦身會在整個中指甲和名指甲上滑過,弦身與指甲的接觸面積非常大,雜音也比較大。為此,應將中指與名指在輪動時養成恰當的彎曲度,使中指甲與名指甲與琴弦的接觸面積越小越好。在練好各指力度的基礎上,注意接觸的時間盡量短。輪指時要注意手型正確,大、食兩指的獨立性較強,力量也較大;其它三指的獨立性較差,力量也較弱。所以練習輪指時,要加強中、名、小指的力量,使之發音與大、食兩指的力度平衡。另外,在輪指時要保持大關節使松、中小關節使活的用力原則。在練習中,可做三點一組(三連音)的顆粒性練習,這樣每組的音色、音量較容易控制和統一,對輪指的手指連貫性也有很大的幫助。
3結語
隨著作品的不斷呈現,琵琶的技法、調式、風格都在不斷地被創新。在樂曲演奏中,所有的技術技巧都必須基于音樂處理、樂曲表達,每一個音符的演奏都要服務于樂曲意境、情感的需要。為克服雜音,需要在樂曲處理過程中推敲一張一弛、一深一淺、一強一弱等演奏技巧。
[參考文獻]
[1]陳澤民.陳澤民琵琶文論集[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
[2]劉德海.每日必彈琵琶練習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3]莊永平.琵琶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收稿日期]2016-04-03
[作者簡介]黃麗熒(1979- ),女,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音樂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6-01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