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林生
文化商務融合推動街區的復興與更新
——以北京前門大街為例
◎ 王林生
街區復興與更新是城市發展中面臨的重大問題。前門大街在歷史中的繁榮興盛與文化商務的融合存在密切關系。在街區走向復興的過程中,文化商務融合仍是重要的支撐性因素,并以以市場為導向的重建或再開發、具有福利色彩的綜合整治以及以改變街區核心功能等為融合發展的路徑。但由于在街區更新中定位不清晰、商業活動乏力,導致文化與商務的融合出現脫節,制約著街區更新的進程。
文化商務融合 前門大街 街區復興 城市更新
城市的發展是一個由新而舊,又由舊而新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城市街區的復興與更新便成為城市發展中不可回避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城市在經歷了快速擴張的發展期之后,資源的過度開發與匱乏、環境的污染與治理、城市經濟中心的轉移與填充,均使得老舊城區原有的生產生活功能發生改變。前門大街是北京城市發展中的一條重要街區,在城市快速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經歷了和正在經歷著因城市區域功能的轉移和調整而帶來的變化。前門大街由繁榮走向沉寂,并再次謀求繁榮發展的過程中,文化與商務融合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文化商業街區,從理論層面來說并沒有嚴格的界定,而且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在認定文化商業街區層面都過于寬泛模糊。①[1]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文化商業街區應是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積淀、能夠體現一定歷史文化風貌,且聚集著一定規模的商業設施和活動,能顯現出鮮明的物質性和非物質性文化特質的區域。
前門大街,是北京一條著名的文化商業街,它的繁榮與興盛源于辛亥革命之后。近代以來,北京城市開始出現新的中心,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傳統宗法和禮制的束縛,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形式出現在城市中,且表現出重商的發展趨向。“辛亥革命后,皇城開禁,市政和交通的發展使內外城來往日益便利,商業中心也開始由前門一帶向這兩個地區轉移。此后,王府井大街、西單北大街、前門大街終于形成北京最著名的三大商業街。”[2]原來以廟市、街市方式存在的西海子商圈、琉璃廠商業街、欖桿市街區等手工產品、農產品等集散地雖仍然在不同程度上發揮著作用,但已經不再是城市的核心性商業中心。在新的城市核心區,歐美商人的匯豐銀行、大豐洋行、公義洋行、日華洋行、信昌洋行、山本照相館等相繼出現,主營銀行、貨物等業務。作為工業文明的產物,新的商務中心及新的商業行業對北京傳統的文化業態和城市商業結構產生了較大沖擊,它們不僅開始影響城市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以一種壟斷的存在滲入到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
前門大街作為當時新興的文化商業街區,有著較為特殊的意義。之所以特殊不僅在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即位于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北起正陽門箭樓,向南延伸至天橋,周邊保留著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建筑和胡同,彰顯著“古代中國都城杰作”的文化魅力;而且天橋作為傳統文化中雜技、京劇、相聲等各類藝術聚集之處,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前門大街是一條文化街。
同時,前門大街的著名還在于在這個不足1.7萬平方米的轄區內,聚集了一批老字號的商業店鋪,如便宜坊烤鴨店、瑞蚨祥綢布店、九龍齋、六必居醬園、同仁堂藥店、內聯升鞋店、張一元茶莊、長春堂藥店、月盛齋醬肉店、都一處燒賣店等,使得前門大街又成為一條名副其實的商業街。這些老字號商鋪,擁有悠久的歷史,在長達數百年的經營中,其產品、技藝和服務得到不斷的傳承和發揚,并在長久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老字號不僅見證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繁榮,“攜帶這傳統文化的精華,記錄著城市人們對生活的理解”,體現著傳統商業文化的創造性,代表著傳統商業文化運行與傳播的最高水平。[3]在現代商業文化的大潮中,傳統的老字號依托原有的商業品牌文化,既占有了市場份額,也占有口碑。如瑞蚨祥不僅被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榮獲“中國絲綢第一品牌”、“中國消費者信賴的著名品牌”等多項殊榮。
可以說,前門大街在商業的繁榮發展中,更多是融入了傳統的優秀文化,在文化與商業的融合發展中,促進了前門大街的興盛與繁榮。然而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城市現代化速度的不斷加快,伴隨著城市區域結構功能的調整和新的區域經濟中心的出現,城市的中心開始向城市的其他區域轉移,一些傳統的歷史文化街區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活力衰退等現象。
前門大街曾經是北京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清代學者俞清源在《春明叢談》中對前門大街的繁榮曾做過這樣的描述:“珠市當正陽門之沖,前后左右計二三里,皆殷商巨賈,前門大街設市開廛。凡金銀珠寶以及食貨如山積,酒榭歌樓,歡呼酣飲,恒日暮不休。”但20世紀80年代之后,隨著西單、王府井商圈的興起和一些傳統的“老字號”相繼搬遷,前門大街一度成為北京“離天安門最近、房子最舊、道路最窄、市政設施最差、人口密度最大”,由“成片危舊房守望燦爛傳統”的“貧民窟”,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顯得“疲憊不堪”。[4]正是在城市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曾經繁榮的文化商業街逐步走向衰落,城市街區的發展面臨更新的歷史性問題。
從以上簡要的歷史回溯中不難發現,前門大街從開始成為商業街區,到逐步走向興盛,并最終在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日漸衰落,文化與商務的融合是不可忽視的元素。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這一街區本身就帶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天街”這一對前門大街的稱謂體現了街區的文化魅力以及人們對它的文化想象。當然,僅僅有文化并不能支撐起前門大街的興盛,商業對人氣的聚集在此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可以說,正是由于商業活動的繁榮帶動了前門大街的興盛,也正是商業活動的蕭條才使得前門大街逐步淪為城市的“傷疤”。但僅有繁榮的商業活動,也不足以支撐起前門大街蘊含的象征與想象,它的特色和魅力恰在于文化與商業的融合。也正是基于這一點,前門大街欲摘掉“成片危舊房守望燦爛傳統”的“帽子”,繼續探索文化商務融合的發展路徑以實現街區的更新便成為一種可能性。
城市更新的方式與路徑可根據城市發展的基礎、整體的戰略或歷史的機遇等多種要素而具有不同的選擇。從實現路徑上來說,城市更新的方式較為明顯地體現為以下三種路徑:以市場為導向的重建或再開發、具有福利色彩的綜合整治以及以改變功能核心的舊城復興。
以市場為導向的重建或再開發,是以一種拆除或爆破的形式,重新塑造城市空間和城市景觀。如美國在20世紀50至60年代清除了大量平民窟用于商業開發。具有福利色彩的綜合整治是以規范、便民等為原則,對城市中的“雜亂破”、“臟亂差”、“闖搶堵”等損害城市形象或制約城市發展的地區進行治理,改善和提升區域居住或經營條件。以改變功能核心的舊城復興,是指在不改變主體空間外觀或造型的情況下,通過承載項目的改變更新使用功能,這種方式對主體性建筑的損傷最小,保護更新的消耗最低,是一種最為理想的更新方式。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這三種類型的城市更新方式稍有不同,在操作層面有著明顯的差異,但在城市具體的落實過程中三種方式往往統籌使用,協調推進。
前門大街的街區更新過程,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以上三種方式的綜合運用。如果說以上三種方式在推動城市更新而言仍停留在“技”的層面,那么,文化與商務的融合則構成了城市更新“藝”的內涵。換言之,文化商務的融合是前門大街街區更新與復興的推動力,在文化商務合力推動街區更新的過程中,前門通過重建或再開發、綜合整治、功能改變等方式,實現著街區的更新。
第一,通過重建或再開發實現街區更新。前門大街的重建或再開發以2003年北京市正式公開征集“前門地區保護、整治和發展(國際)規劃設計方案”為標志,在入圍方案中將前門大街改造為商業步行街的選擇最終在爭議聲中脫穎而出。這一方案,將前門天街定位為傳統與現代相交融的、以消費和景觀為主的國際化商業街區,具有鮮明的商業開發色彩。商業街區是集商業購物、文化休閑、觀光旅游、高端會展、品牌餐飲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商業步行街區。在具體商業運營上,步行街仍吸納了原有的老字號商鋪,如全聚德、都一處、月盛齋、一條龍、張一元、慶林春、長春堂、瑞蚨祥、億兆百貨、大北照相館、中國書店等老字號,這些具有歷史傳統底蘊的老字號商鋪既承襲了原有的傳統文化,又增添了前門大街深厚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歷史痕跡,體現出文化商務融合在街區重建過程中的支撐性作用。
第二,通過綜合整治實現街區更新。綜合整治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它既涉及規劃等頂層設計,也包含市容市貌等形象工程。就前門大街而言,轄區內人口密度過高,存在大量危房,歷史建筑質量較差,四合院私搭亂建的情況較為普遍。同時由于市政建設不完善,居住和經營環境較為惡劣,傳統的歷史風貌和具有深厚底蘊的商業傳統大打折扣。在街區改造之前,這里曾一度被視為“離天安門最近”“道路最窄”“市政設施最差”的“貧民窟”。基于此,前門大街在歷史更新的過程中,出臺了《北京前門地區保護、整治與發展規劃設計綜合方案》、《大柵欄北京坊規劃方案》等,制定了以歷史保護為主調的整治發展計劃,從發展的高度與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視野,對前門大街的發展路徑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在整治市容市貌方面,前門大街結合前門的歷史發展、商業業態和周邊街巷的文化經濟功能,以街中街的方式,設計了四處景觀節點,分別為北入口節點、鮮魚口節點、大江胡同節點和前門歷史花園節點。[5]整個街區的環境與景觀整治,通過景觀再造,將街區、街區修飾、景觀與街道層次、空間布局等方面有機融合,為商業街區妝點出濃郁的文化氛圍。
第三,通過功能改變實現街區更新。功能改變體現在建筑物本身所具有的用途上,這一方式較之于前兩種,最為經濟,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老舊建筑的文化藝術價值。前門地區悠久的歷史,集聚了大批珍貴的文化遺產和文物建筑,由于歷史和現實因素,這些建筑物成為了居住區或改作他用。如勸業場是前門地區的一處古建,修建于1905年,是曾經的“京師勸工陳列所”,承擔著官辦工藝局產品展銷的功能,后來在城市現代化和快速城市化的歷史進程中,逐漸成為國營商場,后又成為“新新服裝店”“新新賓館”。勸業場作為重要的歷史遺跡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街區更新的過程中以騰退的方式將固有的缺乏一定特色的商用,改為“勸業場1905文化藝術中心”,恢復或發揮勸業場這一歷史建筑在文化藝術方面的展示、演出功能,使其成為集宣傳、展覽、演藝、藝術品出售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藝術綜合體。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以功能改變來實現街區更新是一項系統性的功能,勸業場功能的改變僅是整個前門地區街區更新的一個微小部分,許多院落和建筑物以騰退的方式實現了城市的更新。從2006年至2015年的十年間,前門東區經歷十次搬遷和騰退,約有上萬人從四合院、胡同、名人故居、會館等建筑中搬遷出來,長巷三條1號、安徽會館、中山會館等在城市更新中得到有效保護,對推動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可以說,經過多種形式的城市更新,傳統的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意義的文化建筑、文化設施得到完善,城市的文化氛圍和商業環境不斷優化,文化與商業融合發展的品質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盡管在前門大街更新的歷史過程中,文化與商務的融合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由于定位的模糊,文化、商務和區域發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脫節,使得前門大街雖然經歷了城市更新,但卻未能充分實現預期的目的,而制約前門大街繁榮發展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街區定位的不清晰,導致文化、商務與旅游未能實現有效融合
經過改造與修繕后的前門大街,既繼承了原有的商業功能且企圖打破以往的商業街、購物廣場的招商運營模式,在商業活動的基礎上將購物重新包裝和改造為具有一定展示和體驗功能的場所,同時,又通過對環境的整治和文化景觀的豐富,將前門大街打造成具有一定觀光、旅游和體驗明清文化的場所。不可否認,通過景觀整治,前門大街的確在某種程度上延續或承襲了傳統文化的許多因素,如中軸線兩側的商業店鋪,既有清初、近現代的建筑樣式,又是一條具有傳統文化風格的商業步行街,而且店鋪在格局上繼承了前店后家的經營形式,體現了街區更新本身文化與商業融合的因素。但街區定位上,將商業與觀光相結合,既招攬一批承租能力相對較弱的老字號品牌入駐,又引進國外的高端產業形態,使得現代高端與傳統商業形態雜糅,造成店鋪缺乏一定的銷售功能。因此,街區在更新過程中商業模式與文化符號未能達到高效的融合,游客在此處拍照的娛樂意義壓倒了預期中的文化和商業意義。
(二)商鋪和商務中心搬遷,導致區域商業活動乏力
人氣是街區能否興旺發達的基礎性條件,也是街區充滿活力的基礎性資源。尤其對商業街區而言,人口的密度與流量直接關系到商業街區的繁榮與否。充滿活力的街區,不僅意味著本地區有著繁榮發達的商業服務業,也體現著本地區社會經濟的發達程度。活力的成因一般可分為景象誘導性、場地誘導性和綜合類型三種。[6]就前門大街而言,它是一條文化街,明清風格的仿古建筑和街心節點景觀,具有旅游、觀光的功能,本身就說明它的氣場為景象誘導性;同時,它又需要商業的支撐,從中國老字號,到西方的知名店鋪,與明清建筑的古舊風格結合在一起,使得它的活力氣場具有了綜合類型的特質。
但由于定位的模糊,造成經營模式的混亂,即在文化路線與高端商務路線之間來回搖擺,使得人氣不足以支撐街區更新,造成其業態幾經調整。由于前門地處核心地帶,決定了前門大街的入駐商戶,應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這就使得一些小本經營、走大眾路線的老字號小吃,承受著高昂鋪租之痛。自前門大街重新開街以來,入駐的商戶幾經搬離,其主要緣由便在于商鋪的承租能力低。[7]2015年,位于前門大街一側的臺灣美食街正式撤離,不僅說明這種較為低端的產業業態,與前門大街的整體格調不一致,也意味著在街區更新的過程中,沒有人氣支撐的街區更新注定會在市場化的大浪淘沙和產業競爭中被淘汰。
前門大街在城市更新中的曲折,并不意味著文化商務融合在城市更新中的乏力,而是恰恰說明其在更新過程中沒有找準文化商務融合的契合點。換言之,前門大街在城市更新與轉型中,文化與商業的脫節,造成了街區業態布局上的混亂。作為文化商業街區,商業特色與文化旅游的結合不緊密,使得文化旅游難以帶動商業消費;而商業消費的不振,也未能有效地提升文化旅游的人氣效應。因此,未來平衡文化旅游與商業經營之間的關系,在格局上進行不同品牌和業態的調配,為不同人群配置具有差異性和多元化的體驗路徑,是振興前門大街的關鍵。
注釋:
①《文物保護法》中將歷史文化街區與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定條件相等同,是法律的一大缺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中對街區的的認定(有比較完整的歷史風貌、構成歷史風貌的建筑和要素基本上是歷史留存的原物、面積不小于1公頃、區域內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筑的用地面積達到保護區的60%以上)與實際公布的街區狀況有出入;《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強化的是空間特征,弱化了文化內涵。
[1]曹昌智.論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概念界定[J].城市發展研究,2012(08).
[2]曹子西.北京史苑(第四輯)[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256.
[3]于文萍,海棠.老字號文化價值剖析[J].前沿,2012(1).
[4]張東林.北京前門將重現古都盛世繁華[N].中國建設報,2003-02-12(1).
[5]韓炳越,崔杰,趙之楓.盛世天街——北京前門大街環境規劃設計[J].中國園林,2015(4).
[6]余柏椿.“人氣場”:城市風貌特色評價參量[J].規劃師,2007(8).
[7]婁月.前門大街迷思:追市場還是續傳統[N].北京商報,2013-02-01(005).
(責任編輯:陳丁力)
The Revival and Renewal of Urban Streets through an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Business: An Analysis on Beijing's Qianmen Street
Wang Linsheng
Street renewal is a significant issu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prosperity of Qianmen Street in its history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business, and this integration can in return support street revival. The revival paths include market-oriented reconstruction or re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featured by welfare, as well as changing core functions of the streets. However, as a result of the unclear posi-tioning and inactive business activities in street renewal and culture-business disintegration, the renewal process has been restricted.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business; Qianmen Street; street revival; urban renewal
TU984
10.3969/j.issn.1674-7178.2016.04.015
王林生,博士,北京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創意城市、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