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巖,楊硯舒
(吉林建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130021)
?
家庭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及預防
胡曉巖,楊硯舒
(吉林建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130021)
[摘要]青少年犯罪問題的預防是我國當前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產生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多種多樣、錯綜復雜,其中家庭環境因素最為明顯。家庭是一個人生活和成長的首要場所,直接決定和影響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長。這就要求在實際預防工作中,逐步消除家庭誘因。
[關鍵詞]家庭因素;青少年犯罪;影響;預防
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各國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是各國政府與警方關注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熱點問題。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若家庭環境中涵蓋較多不良因素,很容易使青少年思想產生腐蝕,進而引發青少年犯罪。
一、家庭環境的相關概述
青少年犯罪除體現在未成年人犯罪方面,也包括成年人中的青年犯罪。致使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可細化為不同的概念,具體包括家庭環境、家庭結構、家庭功能等。若從地理意義角度出發,家庭環境包括硬環境、軟環境兩方面。硬環境多體現在父母經濟狀況、文化程度、是否為單親家庭等方面,而軟環境表現為家庭成員的宗教信仰、親密程度等方面。從內容角度劃分,家庭環境表現為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從內部環境看,家庭中的基礎設施、父母生活與工作規律等對青少年的影響較為明顯。外部環境指青少年家庭所處的地理位置,如周邊的環境是否有益于青少年成長等。
除家庭環境外,家庭因素還包括家庭結構與家庭功能。家庭結構主要指家庭成員構成情況,可分為常態、非常態兩種類型家庭。常態家庭多指家庭成員較為齊全的家庭,子女能夠得到父母給予的正常教育與呵護。非常態家庭包括典型的單親家庭、再婚家庭或父母雙亡家庭,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在社會發展中,逐漸衍生出另外一種類型的家庭結構,即病態家庭,主要指子女接受的家庭教育多為負面內容,家長會將自身對社會的不滿情緒灌輸到子女頭腦中,使子女的成長受到影響。家庭功能主要指個人生存發展中家庭帶來的作用,主要包括經濟功能、精神功能以及教育功能等,不同功能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不同[1]。
二、青少年犯罪受家庭因素影響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受家庭環境的影響
關于青少年犯罪受不良家庭的影響,主要可從家庭關系、家長品行兩方面進行研究。家庭關系方面存在的矛盾問題多表現在父母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以暴力家庭為例,父母關系往往以廝打、吵罵以及指責等為主,在這種環境下子女很少能得到父母的關愛,充斥心理的主要以失望、憂慮與恐懼等情緒為主,長此以往會出現性格孤僻、自卑感較強以及逃避心理等。部分青少年的日記會出現“父母經常吵架”“鬧離婚”等字樣,他們心理受到的創傷極多。從父母與子女關系角度看,由于父母與子女兩代人在心理特征、性格、興趣等方面有較多差異,若在溝通中無法做到相互包容與理解,便會出現不協調現狀。許多青少年傾向于表面聽從父母教育,將怨恨與心事埋于心中,通過其他方式如尋朋覓友等使心理獲得平衡。在家長品行方面,不良品行多表現為行為不檢點、“一切向錢看”、賭博、欺詐甚至吸毒等,青少年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其人生觀與價值觀會趨于不健康,年齡較小的兒童受父母品行的影響更為明顯[2]。
(二)青少年犯罪受家庭功能的影響
家庭功能主要包括經濟功能、精神功能以及教育功能等。
首先,關于經濟功能。主要體現為生產功能與家庭消費功能兩方面。以生產功能為例,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使較多的農村家長傾向于進城務工,子女因留守家庭而處于無人管教的狀態,或與父母一同經商,原本應接受到的教育被過早步入社會所取代。國內外大部分搶劫案件、群毆流血事件多以學生群體為主,為社會帶來的危害極大。這些學生多因缺少父母的愛護與教育而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再如消費功能,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部分家長為使其虛榮心得到滿足,不適當地滿足子女的物質要求,造就出一批貪圖享受、盲目攀比、鋪張浪費的青少年群體。一旦青少年消費需求難以得到滿足,便會出現經濟犯罪活動。
其次,關于精神功能。部分家長忽視子女教育而外出娛樂,甚至將親朋好友請到家中開展娛樂活動等,使子女在該環境下形成較多不良習慣。家庭成員所營造的情感氛圍過于淡化,使青少年難與父母進行適時溝通。青少年不具備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便會在內心出現狂暴情緒、悲觀心理以及孤僻逃避心理等,進而衍生為犯罪行為。
最后,關于教育功能。家庭教育環境主要分為自由放任、粗暴生硬以及嬌縱溺愛三種類型。其中,自由放任多表現為因父母外出務工、父母文化程度較低或父母忽視子女成長等而造成的教育缺失問題,子女在成長中形成的不良品質將很難被改變。粗暴生硬主要表現為父母對子女采用打罵、體罰或訓斥等手段,使子女的抵觸心理、恐懼心理等逐漸增強,長此以往形成粗暴、冷漠的性格。嬌縱溺愛教育環境又被稱之為“親情過剩”,主要指父母一味滿足子女的物質與精神生活需求,對子女的缺點往往進行袒護,由此造成青少年形成意志消沉、好吃懶做等惡習,一旦自身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便會走上犯罪之路。
(三)青少年犯罪受家庭結構的影響
家庭結構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多體現在家庭結構變化、不良家庭結構等方面。以家庭結構變化為例,若青少年成長中發生家庭變故,出現分居、單親、再婚等狀況,青少年成長便會受到影響,因家庭教育的缺失而走入犯罪之路。在不良家庭結構方面,以單親家庭為例,青少年很難享受到父母雙方的關愛,由于所處環境缺少溫暖或過于麻木,便會產生心理失衡問題。在再婚家庭,部分子女與繼父或繼母多保持“禮貌”關系,不利于青少年成長[3]。
三、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具體路徑
(一)加強對青少年犯罪預防的重視
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使父母面臨的經濟壓力逐漸提高。城市中的雙職工家庭、農村父母進城務工等,使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家長對子女教育的認識不足,將教育推給學校,導致家庭教育缺失。為預防青少年犯罪,家長要對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的影響給予足夠的重視,提高對家庭預防重要性的認識,確保青少年在接受學校與社會教育的同時,能夠受到相應的家庭教育,以此使青少年健康成長。
(二)優化家庭環境、功能與結構
首先,對青少年家庭環境進行優化。家長需不斷增強法律觀念與法律素質,通過對相關法律的學習,強化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真正履行家庭預防的職責。家長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與教育素質,改善教育方式,切實引導子女的成長。其次,對家庭結構進行優化,主要表現在提高家庭婚姻質量、遵守家庭倫理道德等方面。另外,在家庭功能方面,要對消費功能進行適當的調適,且盡可能避免將社會中的不良文化思想帶入家庭中。這樣才能達到綜合治理青少年犯罪問題的目標[4]。
四、結語
青少年犯罪的預防是國內外關注的重要問題。在實際預防中,應正確認識青少年犯罪中家庭因素產生的影響,確保家長對青少年犯罪預防給予足夠的重視,并在家庭環境、功能以及結構等方面進行優化,使青少年犯罪問題得到有效的預防。
[參考文獻]
[1]張慧.家庭教育缺失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96-97.
[2]何玲玲,韓琴.淺析家庭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J].教育教學論壇,2013(27):151-153.
[3]崔克龍.論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及其預防對策[J].法制與社會,2013(28):259-260.
[4]盧國強,尹紅霞.淺談家庭教養方式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10(4):30-32.
[5]劉芹.優化家庭功能預防青少年犯罪的關鍵[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3(5):16-20.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3-0073-02
[作者簡介]胡曉巖(1963- ),女,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學校德育研究;楊硯舒(1985-),女,碩士研究生,從事青少年人格發展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