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第三寄宿中學 劉家坤
借閱讀文本之“米”做寫作教學之“炊”——《我的老師》給記敘文寫作帶來的啟示
■武漢第三寄宿中學 劉家坤
葉圣陶先生說過“……實際上寫作基于閱讀,教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能寫得好。”對于作文教學,平時的儲備非常重要,筆者以為最直接、最有效的恐怕還是語文課本中的經典范文。初中語文課本名篇佳作薈萃,用好用足這些寶藏,對寫作是大有裨益的。
作家蘇叔陽的《我的老師》一文,是一篇感人肺腑的典型的記人記敘文。在教學時,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將這篇文章的閱讀教學與記敘文的寫作輔導緊密聯系起來。
且看文章第二段:
柳枝染上了嫩綠,在春風里盡情飄擺,舒展著自己的腰身。連翹花舉起金黃的小喇叭,向著春天吹奏著生命之歌。而藍天上,一架架風箏在同白云戲耍,引動無數的人仰望天穹,讓自己的心也飛上云端。
“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段景物描寫健康、明朗,富有詩情畫意。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么一段美景呢?意在表明:春天來了,萬物復蘇,到處充滿著生機與活力,自然景色很美!寫這一景色更是為了烘托出劉老師春天般生命的活力,樂觀向上的精神境界。
再看文章第八段開頭:
北方的冬季漫長而枯燥。
介紹北方的冬季漫長而枯燥,這不是閑筆,它告訴讀者,放風箏是人們舒展身心、展示生命活力的一種方式。自然引出了劉老師。
在記敘文寫作中,學生還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問題:選材角度雷同,不懂得什么該寫,什么不該寫,什么該詳寫,什么該略寫。常常出現該詳寫的略寫了,該略寫的詳寫了等現象,導致文章不知所云,游離中心。究其因,是學生不懂得緊扣中心巧妙選材、剪裁。
《我的老師》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本文從兩個角度選材來凸顯具有立體感的劉老師形象:腿殘的劉老師上課和課下放風箏場景。
圍繞上課的情景選取了老師笑談殘腿、旋轉上課、激情上課、課堂提問四件事,其中,“課堂提問”這件事較為詳寫,為什么呢?因為劉老師不喜歡考試,喜歡課堂提問,這就是他最主要的教學特點。劉老師陶醉其中、親切和藹、熱情鼓勵以及期待的目光,深深地留在學生心中。最為詳寫是劉老師課下放風箏的情景,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呢?這是因為作為老師都有共性,而劉老師有自己鮮明的個性,他腿殘且喜歡風箏。他喜歡做風箏,“他的風箏各式各樣:有最簡單的‘屁簾兒’,也有長可丈余的蜈蚣,而最妙的便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組成的一架風箏。”腿不方便的劉老師更喜歡放風箏,真乃一“風箏明星”也。作者就是想通過寫劉老師放風箏表明其并不因身體殘疾而對人生悲觀,突出其頑強樂觀,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特點。可以說,他對生命的執著和頑強把自己鑄成了一座校園豐碑,永遠矗立在學生們的心中。
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記敘事件、再現環境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家李準曾經說過:“沒有細節就不可能有藝術作品。真實的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描寫的目的是要達到生動形象,做到寫人則如見其人,寫景則如臨其境,能給人以真切的感受。所以,寫記敘文就要善于化抽象為具象。《我的老師》堪稱細節描寫的典范之作。特別是詳寫的“課堂提問”和“放風箏”兩處均運用了傳神的細節描寫。
“課堂提問”分兩個階段:倘若同學回答得正確、深刻時,“他便靜靜地佇立在教案一側,微仰著頭,瞇起眼睛,細細地聽,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樂曲,然后,又好像從沉醉中醒來,長舒一口氣,滿意地在記分冊上寫下分數,親切、大聲地說:‘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學回答得不好時,“他就吃驚地瞪大眼睛,關切地瞧著同學,一邊細聲說:‘別緊張,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邊不住地點頭,好像那每一次點頭都給學生注入一次啟發。這時候,他比被考試的學生還要緊張。”寥寥數語,將人帶進一個書卷氣濃濃的課堂,劉老師的陶醉、關切、鼓勵、微笑至今依舊清晰如初。
“課后放風箏”也分兩個階段:先“放”,“他總是自己手持線拐,讓他的孩子或學生遠遠地擎著風箏。他喊·聲:“起!”便不斷抻動手中的線繩,那紙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躥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風中翱翔盤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齊躍上了藍天。”后“追”,“他笑著、叫著,拄著拐杖,蹦跳著去追趕繩端,臉上飄起得意和滿足的稚氣。”劉老師頑強樂觀、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人格魅力,在穿越了近三十年歲月的風塵依舊撼動人心,這就是細節的力量。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含蓄之美,是記敘文的上乘。但并不排斥在敘述和描寫的基礎上恰當融入抒情議論,從而“畫龍點睛”,更鮮明地表現主題,增強文章的感染力。記敘描寫猶如“畫龍”,抒情議論則是“點睛”。記敘文中以“認識深刻”為支撐的議論用得精當巧妙,是可以妙筆生花的。
《我的老師》以記敘為主,適當穿插議論“點睛”之筆。如,在他“追風箏”這個片段之后的議論:那天,他一定過得最幸福、最充實,因為他感到他生命的強壯和力量。詳寫“放風箏的情景”之后總的議論:這情景使我深深感動。一個年過五十身有殘疾的老師,對生活有著那樣純樸、強烈的愛與追求,一個活潑潑的少年又該怎樣呢?這一議論既升華了作者感情,又點明了文章主旨。
機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部件,不僅要相互照應,而且大零件還需要那些小零件連接而成,才能建造成一臺完整的機器。同樣,文章也需要各個段落相互照應,自然鏈接,讓讀者思路能夠順利地從前者過渡到后者,這樣使文氣連貫,布局縝密,轉承自然,而不致發生間隙或阻隔。過渡常用承上啟下的段,句子或關聯詞語。
《我的老師》一文在第一個角度“上課的情景”寫完之后,用了“然而,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劉老師每年春天的放風箏。”這個段落過渡,使全文渾然一體,文脈貫通。
“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寫作成功的重要途徑。教師要指導學生提高文本閱讀的質量:讀中思,讀中悟,讀中內化,讀中積累。教師善于借閱讀文本之米,做寫作教學之炊。他山之玉雖隨手可拈,但現成的課本擺在面前,近水樓臺總比舍近求遠要實用得多。
責任編輯鄭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