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紹強(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河北秦皇島066311)
?
基于茶文化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分析
安紹強
(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河北秦皇島066311)
摘要:茶文化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茶和文化有機結合形成的,具有悠久的歷史積淀且博大精深,在當代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在很多高校都開設類似的課程,綜合性極強,并對當代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較大的影響。自古以來,茶文化以其強大的包容性,承載了多種多樣的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在當代社會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茶文化教育,將推動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
關鍵詞: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茶文化的包容性決定了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詩詞歌賦、美術、音樂、書法、宗教、教育、醫學等各個領域的諸多方面,從長遠來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舉足輕重。大學生是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年一代,是祖國建設的主力軍,不求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必須德才兼備。社會需要的是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型人才,也就是說必須在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上,擁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而將茶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讓大學生學到茶所蘊含的相關知識,同時也能使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同時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強大的作用,培養社會需要的綜合性人才。
說起茶,人們最先想到的莫過于神農嘗百草,而它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已有近5000年的歷史。茶文化是千百年來飲茶活動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必然的文化特征,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翻閱歷史古籍,中國茶道創始人、茶圣陸羽所作《茶經》對唐以前的茶藝及其文化和精神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同代以及后來的文人雅士融合儒家、道家、佛家富有哲學智慧和道德精神的思想,并使儒家的“仁”、中庸,道家對生命的熱愛、樸素真實、“天人合一”,佛教“禪”等的思想逐漸進入茶文化的精神領域,倡導“和、靜、怡、真”,這也是茶文化所蘊含的主要精神。陸羽所說的“茶徳”也是將中庸恰到好處地反映在茶道中。
茶文化中蘊含的哲理極其豐富,其中以儒家思想為主,堅持儒家的思想“仁”,倡導以人為本,注重和諧的人際關系,并以自身熱情、包容等特點與儒家的中庸之道相融合形成獨有的儒家茶道精神。無論是“性本惡”,或是“性本善”,儒家學派從孔孟、再到荀子甚至到今日都講究用禮樂來教化人,追求“和”,儒家的幾大主要觀念在茶文化中扎根極深,內涵豐富且深刻,而歷代品茗的人士也都將“和”奉為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從古至今的與茶有關的活動,“靜”也是學習茶文化的必經之路,做到寧靜致遠方可在茶事活動從中品味茶文化,修身養性。道家崇尚自然,主張“天人合一”和無神論,具有辯證思維,賦予了茶道靈魂。在飲茶時返璞歸真,將自我、茶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通過品茗體味到事物中的真。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主張在參禪禮佛的過程中領悟到世間的道理,品茗時將將一切事物放置身后,釋放心靈,通過直觀的身心感受,品味參透其中的真諦,領悟精神,追求“真”和“怡”。
茶文化在我國歷史上乃至當今社會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幾年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在各個外交領域推崇我國的茶文化。有關調查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發現,很多大學生知道茶,喝過茶,認可茶文化,也認同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覺得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穩定和發展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但是鮮有大學生了解茶文化,更不用說蘊含在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便有少數人對茶文化稍有了解,能把茶文化蘊藏的精神講出來的也是鳳毛麟角的[2]。茶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作為非物質流傳至今,它與文學、教育、醫學、繪畫等方面有不可分割的聯系,茶文化的流傳也能將相關領域的知識傳播開來,作為知識載體將中國文化傳承下去。將茶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教育之中,首先的作用便是能增長大學生的見識,拓展他們的視野,并使他們成為知識的傳播者、傳承者。
茶在其綿延5000年之后,功效基本呈現在人們眼前。茶在養生領域中有著它專屬的一席之地。大部分人都知道茶有著提神醒腦、健胃消食、緩解壓力、除垢防疾的功效,利于身體健康,而寓于茶的精神以及這種精神會賦予我們欣賞的情趣,陶冶情操,幫助人們形成平穩心態,促進身心健康。
現代社會是科技發達、網絡盛行的社會,各種思潮不斷涌現,沖擊著現代文明,當代大學生大多容易接受來自網上繁雜的信息,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事,而對于課堂上的知識不易于接受,甚至存在排斥心理,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可以引導當代大學生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優秀部分的價值。大學生處于三觀逐步形成的迷茫期和關鍵期,利用茶文化的積極作用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茶文化中包含的中庸,“和、靜、怡、真”的思想都值得當代大學生認真鉆研學習。在文章的開頭,我們已經對中國的茶文化的內涵做了闡述,在當代大學生的思政治教育方法中融入茶文化,能將茶文化的精神內涵的作用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形成健全的人格。茶文化強調人際關系的和諧,能夠給予大學生與人為善的心態,改善人際關系,培養與人協作的能力。茶文化所蘊含的主要思想也告誡大學生對人要寬厚,遇事冷靜,并且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事情;以道家寓于茶文化的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保持自我本真。在此之下又有幾個小細節方面:
2.1禮儀之邦
儒家思想作為歷史上千百年的正統思想,教導著華夏子孫“人無禮,無以立”。吸收了儒家思想的茶文化也包含有這樣的精神,就單憑茶本身來說,在“客來泡茶”,敬茶陪茶中都有體現。茶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客來敬茶”就成了待客之道,還出現了“粗茶淡飯,不成敬意”的俗語,與人的交往需要禮儀禮節、為人處世也離不開禮儀禮節,哪怕是獨處也要獨善其身,是個人品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茶文化所包含的與“禮”相關的知識很多都可以加在人生道理之上。茶文化的融入,將為規范大學生禮儀起到很大的幫助。
2.2走街串巷,雅俗共賞
在明末清初,我國茶館林立。茶館里休閑、說書、彈琴、作詞作詩,茶逐漸大眾化世俗化。繪畫、音樂、教育等方面更多地融入了茶文化領域,人們對于茶也可以更加普遍的交流,對茶葉、茶具、甚至是飲茶的茶室多了一份賞鑒,通過種茶、制茶、泡茶、品茶相關技藝的交流,人們對茶文化充滿了一份好奇之心。蘊藏在這其中的美都不是肉眼所能見到的,必須用心體會才可以領悟到。茶文化還涉及到醫學、教育、繪畫、文學、雕刻等一系列領域,所包羅的知識都能豐富大學生的知識,開闊他們的眼界,提高大學生的文化修養,傳承我國優秀文化。
2.3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
茶文化的精華值得大學生去用心鉆研,茶文化蘊含的豐富知識包括“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和”、注重人際關系和諧,這些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傳統美德相當豐富,時至今日,依然值得當代大學生認真學習,從茶和茶文化中品味出這些道理,增強自身道德修養,并在步入社會的關鍵時期樹立正確的三觀,加強團體意識,將自己打造成健全的人格,為社會做出貢獻。
茶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教育,首先呼吁全國各高校開設茶藝、茶文化的相關課程,并通過相關講座、展覽的形式讓大學生了解茶以及相關文化,將茶和茶文化的相關基礎知識展示在大學生面前,通過一定的形式,讓當代大學生對其產生興趣,豐富大學生知識結構,然后開展相關的茶藝培訓,讓他們自己進行操作,豐富大學生學習技能,讓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更好地了解茶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內涵,提升道德修養,提高審美品質,并針對各個專業制定相關調查研究,讓大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拓展其就業渠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當今社會變革之際,經濟形勢變化速度不容小覷,各種浪潮的興起也帶動著不同思想的產生,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利用茶文化的的精神內涵以及感染力,加強其道德修養,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確立正確的三觀,提升綜合素質,實現他們的目標,培養出具有健全人格和綜合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胡新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2]趙艷紅,賈紅文,白雪.茶文化與大學生素質修養[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0,02:167.
作者簡介:安紹強(1980-),男,河北省唐山市,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