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璇(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530226)
?
低碳生活理念下茶葉包裝的發展趨勢
熊璇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530226)
摘要:針對傳統茶包裝存在的弊端,分析在新的市場環境和消費理念下,茶包裝相應作出的調整形式。結合中央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文件精神,與國外綠色包裝理念的引導,提出從文化內涵、市場定位與環境親和性等方面,轉化設計理念,實現茶包裝中功能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回歸。
關鍵詞:茶包裝;綠色設計;功能主義;理性主義
課題名稱:廣西本土文化元素在茶品牌傳播中的應用課題編號:KY2015LX620
茶葉根植于日常生活,也影響著國人的精神世界,作為具有中國典型文化意義和形象的產品,茶在包裝形式上向著品質與品牌的方向不斷轉化,茶包裝本身的藝術性與商業性越發顯著,扮演著品牌構建與文化傳播的重要角色。
我國特有的“茶文化”現象,使傳統茶包裝中多呈現出較強的文化特征,也因此帶來了許多問題:1、我國現有茶葉市場機制中,產品本身的價格機制缺乏客觀法定標準,價格更多依賴品牌宣傳與包裝。許多廠商盲目追求高端品牌效應,提高產品附加值,使用過度包裝形式,導致優質茶產品遠離百姓生活,向奢侈品方向畸形發展;2、隨包裝技術進步,新型材料與工藝使傳統茶包裝形式愈發精致高檔,因使用多材料,大體積,華麗裝潢而產生的成本,導致包裝價值超過產品本身價值,造成“中國式的浪費”;3、中國“禮尚往來”的消費習慣,茶葉很大一部分的傳統銷售以禮品形式出現,禮盒包裝在傳統消費觀念中比普通包裝更有“面子”,這種消費觀念也是導致茶產品過度包裝的重要原因。
據中國包裝產業協會統計,我國70%產品包裝在首次使用后被廢棄,產生每年1600萬噸以上的廢棄物,并逐年上升,其中傳統的茶、月餅、酒水包裝回收率不足20%。傳統茶包裝形式主要取決于消費行為、市場環境和銷售區域發展狀況等因素,缺乏可持續包裝理念的重視,制作過程中消耗大量材料與能源,包裝本身在茶取出后,即成為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雞肋,并在廢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污染。
包裝潮流顯示出社會整體的消費習慣、價值判斷、科技水平與審美偏好等社會形態。上世紀90年代,消費主義生活方式對自然資源造成普遍破壞而被人質疑,環保消費主義觀念隨之興起,許多領域的產品包裝在減重、回收等方面日益成熟。近年來國內消費習慣的轉型,為茶包裝設計帶來了新挑戰。
2.1面對資源緊缺,環境破壞的現狀,提出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資源使用率。文件更明確指出包裝中的綠色環保問題,提倡多使用可再生資源,減少不可再生及對環境產生破壞的資源,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2.2近年在國外環保思潮影響下,“低碳設計”逐漸成為設計師的遵循理念。上世紀60年代,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提出“設計最大作用并不是創造商業價值,也不是包裝和風格方面的競爭,而是一種適當的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元素。設計師應該認識到有限的地球資源的使用問題,并為保護地球的環境服務”。這種綠色設計觀點得到了當今社會的廣泛關注。
2.3環境惡化與資源短缺成為當今全球性問題,隨著國人環保意識普及,低碳生活成為時尚。包裝作為聯系人與自然的創造性活動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為茶產品回歸生活本原創造了客觀的消費環境,也為茶包裝形式轉型創造了必要的消費基礎。
2015年上海、廈門等地的茶博會上,各茶品牌與包裝企業面對新的市場環境,對茶包裝形式做出了積極調整。這些包裝減少材料種類便于回收利用,減少結構的體積與重量,達到消耗更少材料與能源,減少環境負荷的目的,具體表現為:
3.1減少重復包裝
茶的典型傳統包裝從內而外由小泡袋、內罐、禮盒、手提袋組成,視價格高低選擇不同材質與工藝,繁瑣的包裝增加了成本與資源消耗。今年許多茶包裝在滿足保護、美觀、方便等基本功能前提下,減少了包裝物的使用量與空間容積率。減量化茶包裝形式中,將外盒與手提袋結合,同時改變內托結構,取消內罐,同時以大容量內袋代替傳統小泡袋,減少材料的使用及人工成本,達到降低產品價格的目的。
3.2使用簡易包裝材料與形式
傳統茶包裝以高檔硬紙板,密度板及原木為材料,手工裝裱制作,對木材與能源的消耗極大,同時增加運儲的成本。今年許多茶包裝在選擇材料時,加強了對于材質本身的表現,直接使用瓦楞、牛卡、工業紙芯等原材料的肌理特質,使消費者透過材料直接感受茶本身的文化意境。在制作工藝上,折盒包裝被大量使用,通過機械復合、模切與成型,依靠工業化大生產,有效縮減了人工成本與時間。運輸過程中,折盒包裝可以折疊平壓,極大節省了儲運成本。
3.3對包裝的重復使用
作為高端禮品包裝,硬板裱紙盒與原木烤漆盒等高檔包裝仍有市場需求,今年展出的此類包裝中,更多注入了延伸功能設計。數據顯示,34%的消費者對于外表精美、結構合理、材料堅固的包裝有回收利用的習慣。以延伸功能為創新點的高檔茶包裝,環保再利用的綠色理念,使消費者對包裝產生深刻記憶,樹立品牌良好形象。茶包裝的結構優化與再創造,對功用進行延伸拓展。當茶被消費者取出,包裝的運輸銷售功能結束后,通過利用包裝的造型、結構、材料等元素,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還能繼續使用。
3.4大量使用原生材料
今年許多茶包裝在制作中大量使用竹、木、藤、草等原生態包裝材質,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是材質與形式美感的統一,也體現了設計師對于自然環境的責任與義務。利用原生材質衍生出合理的包裝形態,使其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生態智慧”,減少繁瑣的加工方式與裝飾細節,注重天然材料的自然紋理與色彩表現,傳達出質樸、含蓄、返璞歸真的美感。竹、麻、草、藤等包裝材料主要成分為天然植物纖維,廢棄后自然降解,過程迅速、安全、環保,對自然環境不造成污染,響應行業提倡的綠色環保包裝概念,也契合現代人低碳生活、崇尚自然的消費心理。原生材料的茶包裝既體現了材質的自然面貌、使用功能,又充分發揮生態智慧與民族地域特色。借助自然力,重視環境適應性,是基于生命成長和可持續發展的動態設計。
日本設計師藤原哉于上世紀90年代提出“再設計”概念,“再設計是把平常物品的設計再做一下,把熟悉的東西看做初次相見般的嘗試。再設計是一種手段,通過將我們熟知的事物陌生化,進一步捕捉到新鮮感進行再設計”。茶包裝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拋棄型產品,在新市場形式和消費習慣下,應改變設計觀念,引導茶包裝健康、節約、環保的表現形式。
4.1隨包裝成本縮減,使材料與工藝的使用受到嚴格限制
以往通過高檔包裝材料提升茶品檔次的方式被制約,茶包裝更須注重設計本身的細節與檔次,注重對于文化與品牌形象的構建,將更有深度內涵的圖形、色彩、文字等視覺元素導入簡潔質樸的包裝形式,將茶的人文精神融入到包裝視覺符號語言,利用有限的包裝形式傳遞耐人尋味的文化意境,傳遞深刻的品牌內涵。
4.2注重青年市場開拓,培養新的消費群體
突破傳統茶文化風格與受眾群體,使茶品牌形象年輕化、時尚化。傳統的茶葉消費觀念認為年輕人茶葉消費量少,經濟能力有限,而將中、老年人群作為茶葉主要消費群體。但這種市場格局逐漸被打破,許多年輕群體開始加入茶葉消費行列。年輕群體是茶產業的潛在消費者,也是這個市場中最活躍的群體。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吸引年輕消費群體是茶行業擺脫困境的一大突破口。與中老年消費群體不同,青年群體對于茶檔次的追求并不高,中低端茶產品更受他們青睞。如果想吸引青年群體的消費,應該深入研究他們的消費習慣,如利用袋泡與速飲杯的包裝形式推廣新型茶品消費模式,將茶葉與其生活方式相結合,融入健康理念與便利性;將流行文化的美學符號導入茶包裝,通過充滿時尚生活情趣的包裝,讓茶產品與青年消費者產生情感互動。包裝形式與視覺語言上獲得的心理滿足,有助于提升茶品牌形象與產品附加值,促進青年群體對茶的溝通,深化品牌年輕形象。對于青年群體消費市場的開拓,“趙小姐的茶”、“張三瘋”等茶品牌可作為優秀市場表率。
4.3功能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回歸
低碳環保的綠色理念實踐到茶包裝設計中,要遵循四個原則:⑴最少化原則,使用最少的材料種類與用量;⑵可回收原則,盡量使用自然材料或可回收材料;⑶最輕化原則,確保基本功能前提下,減輕重量與體積,改善內部保護結構與填充物。⑷適度設計原則,不一味堆砌圖形與工藝,不脫離茶產品本身一味追求視覺效果。茶包裝的低碳理念不僅限于少用材料或用環保材料,要從根本上改變設計觀念,不僅是停留在視覺表象上的原生態,更要上升到生態道德的人文高度,將設計重心放到功能、材料、工藝與環境親和性的創新上,使茶包裝做到物盡其材,材盡其用。
國家“十二五”發展戰略中提出,應借鑒國外先進節能環保型包裝新風格、新材料、新成果,加快推進我國環保型包裝開發應用。為打破傳統茶包裝應用范圍狹窄、功能單一、同質化、高成本的現狀帶來新思路。市場環境的變化使茶包裝產業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品牌形象塑造與茶文化傳播必須兼顧企業效益、文化資源、環境與生活各方面的和諧發展。茶包裝的經濟性、功能性與環保性三位一體,有助于傳達理性的茶文化生活方式,用簡約的包裝體現茶文化的韻味與品牌的深刻內涵,促進消費者與茶葉和包裝的溝通。
參考文獻
[1]林曉麗.“極簡主義”影響下的包裝設計[J].包裝世界,2015(1):91-93.
[2]張杰.談綠色包裝藝術設計[J].包裝工程,2003(6):69-71.
[3]于瀛.綠色環保理念下的包裝簡約設計分析[J].中國包裝工業,2014(2):17-17.
[4]曾鳳彩等.淺析低碳環保理念下包裝設計的發展[J].包裝世界,2011(6):22-23.
作者簡介:熊璇(1979-),男,廣西桂林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產品包裝設計及品牌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