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琳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 甘肅 蘭州 730070)
?
“數”說中國“十三五”時期的若干奮斗目標
李含琳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蘭州730070)
【內容摘要】“十三五”規劃是我國在重要時期的一個重要規劃,關系建成總體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本文就其重要的內容做些分析和說明。
【關鍵詞】“十三五”規劃奮斗目標
“十三五”規劃是我國在重要時期的一個重要規劃,所謂重要時期是指到2020年不僅要完成體制改革的任務,而且要建成總體小康社會。說是一個重要規劃,是指不僅要完成這些重大任務,而且要實現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提出的“兩個一百年”的第一個一百年的目標,即到2020年,要把中國建設成世界上的經濟大國、經濟強國,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個人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實現翻一番的目標。
不論怎樣,在這些目標、任務和規劃中,涉及到大量數據目標問題。盡管五中全會的《建議》在目標方面并沒有完全按照傳統的做法列出若干數量目標,但是,有明確的數量要求。這些要求涉及到大量的增長要素和政策,下面就其重要的目標做些分析和說明。
第一個問題:關于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期值
1.速度評價。《建議》確定的“十三五”預期經濟增長速度為7%,底線為6.5%。比1979-2014的平均速度10%左右低3個百分點,仍然屬于“中高速”。這是因為2000-2014年,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只有不到4%,發達國家只有不到3%。所以,6%~7%的速度仍然屬于“高速度”。
2.那么,中央為什么要講“中高速”呢?這是因為,7%的速度與我國過去30年平均超過10%的速度相比較而言,是屬于比較低的速度,但是又不是很低的速度,應該屬于“中速度”。
3.為什么說“十三五”的經濟增長底線是6.5%?按照增長規律,10年翻一番是7.12%,5年翻一番是14.87%。根據測算和預測,全國2011-2015的經濟增長平均約為7.84%(9.2%、7.8%、7.8%、7.4%、7%),那么,2016-2020的后五年平均速度達到6.5%~6.6%,則2020年的經濟總量就能夠比較2010年實現翻一番的目標。
4.到了2020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和人均將達到一個什么水平?按照7%左右的速度,到2020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的經濟比重將達到16%左右,仍然排世界的第二位;人均將達到12000美元,基本與世界平均水平持橫,排世界的第70位左右。
第二個問題:經濟總量與收入能否實現同步增長
這實際上不可能實現,因為,經濟總量與城鄉個人收入翻一番的基數是根本不同的,也就是說,2010年的人口總量與2020年的人口總量是不同的,人口計算的基數不同,人均與總量不可能保持一致。所以說,如果經濟總量與人均水平基本屬于同步增長,要保持都翻一番的目標,經濟總量要翻一番多才能夠保證收入翻一番。

2020年中國經濟翻番分指標和平均增長速度測算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面對7%左右的速度,我們需要在觀念上明確幾點:一是7%的速度對于世界經濟增長而言仍然屬于“高速度”;二是7%的速度是世界平均速度的2倍,是發達國家的3倍,所以,不能把7%的增長狀態看作是“低速度”或者“低迷增長”;三是中國區域差別很大,增長條件也有很大差異,結構性增長是基本特點,所以,全局下調與局部上揚并不矛盾,出現局部地區高速增長是正常現象,這就是結構性增長。
基于這樣的認識,甘肅省目前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討論稿)規劃的速度是8%,就顯得太低了,似乎有些太保守。根據甘肅省的情況,在經濟增長問題上應該充分考慮后發優勢和條件,在國家速度的基礎上再上調2-3個百分點比較合適。國家基本上是7%,甘肅省應該在9%~10%比較合適。
甘肅省的后發優勢主要表現在:一是資源和能源有一定保障;二是市場空間比較大、收入和購買能力之間的轉化比較快;三是貧困面比較大,發展的愿望比較強烈;四是國家項目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比較大;五是在“十三五”規劃后期,世界經濟回暖,我國經濟上揚的可能性很大。六是長期存在的經濟差距過大的問題將更加嚴重。2014年甘肅省的人均水平是全國的57%,是西部平均水平的73%。縮小發展差距是十分緊迫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關于國民收入的扣除問題
1.新出生人口規模變化。從2000-2015年,我國每年新出生人口由1400多萬增加到1650萬,人口產生率為12‰~13‰左右,人口死亡率為5‰~6‰。每年實際新增加的人口總量約為900萬左右。從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施新的生育政策,從2016-2020年,每年新出生的人口將增加到2200萬-2300萬,每年實際凈增加人口數約在1600萬左右。
2.新出生人口是對國民收入的一種扣除。因為保證新出生人口的消費不能影響原有人口的收入和消費水平。所以,所有國家都是用當年經濟的增量來保證新出生人口的消費需要的。扣除多少,這是由新出生人口的規模、平均消費水平、特殊消費需要等來決定的。實際上,新出生人口由于特殊的原因,已經是一個“高消費群體”。
3.當前我國的平均消費水平。計算這個指標一般是根據當年消費品零售總額除以總人口得出的。2014年,我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6.24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2.0%,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0.9%。按照年底總人口計算,平均每個人的消費水平為1.92萬元。考慮到新出生人口的特殊消費需要,實際這部分人口的消費水平平均要比原有人口高得多,其直接消費大概在2倍以上,再加上間接消費支出,大概在4倍以上。所以,新出生人口總的消費規模為1600×4×2=12800(億元)。
4.扣除國民收入的程度。這12800億元的消費總量,大約占我國當年經濟總量的2%。也就是說,為了保證新出生人口的消費需要,需要扣除每年經濟增長的2個百分點。
第四個問題:關于到2020年的改革目標
1.中央的提法:到2020年完成體制改革的任務,建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系統,改革工作基本結束,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成,“市場中國”的框架完成建設任務。
2.私有經濟的國家體制定性作用。西方國家之所以叫做“資本主義國家”、“市場國家”,就是因為私有經濟占絕對優勢,比重要到達90%以上。西方國家普遍是崇尚“私權”的,而我國是崇尚“公權”的。日本連中央銀行都是私有制的。1990年英國搞的“私有化浪潮”更能說明問題。
3.現實基礎。到2014年底,我國各種非公有制經濟比重為62%,甘肅省只有40.38%,浙江省全國最高,為92%。根據粗略計算,從1979-2014年的36年,中國經濟結構中私有經濟的比重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按照這個速度,我國到2028年就基本可以到達90%的水平。甘肅省每年提高1.5個百分點,到2050年前后才能到達90%的水平。
4.改革的根本動力是什么?是利益合法化。實事求是地說,1995年代國務院提出的關于“兩個轉變”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中所規定的“產權明晰”,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要深化改革,“利益明晰”也很重要。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一個重大區別就是個人利益的合法化,既要保護產權,也要保護利益,兩方面應該緊密結合才行。改革的實質就是利益調配。
5.標準是什么?這就是“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系統完備包括兩方面要求:一是不同體制之間的改革必須2020年之前協調同步,同時實行目標;二是同一體制內部不同方面的改革也要協調同步,同時當地要求。科學規范是指中國經濟體制國際化的程度和水平,實際就是“國際慣例”的水平。運行有效是系統完備和科學規范的共同性結果。
第五個問題:關于到2020年小康社會建設目標
1.我國小康社會建設的12年歷程。我國的小康社會建設是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之后才開始就的,到目前已經有13個年頭了。根據測算,從2002年到2014年的12年中,全國小康綜合水平每個提高2-3個百分點左右。到2014年,23個綜合指標全國實現約86%,甘肅實現約65%。
2.2015-2020年小康建設程度預期。從2002-2014年的數據測算,我國實現2-3個百分點的速度是建立在經濟增長10%左右的基礎上的,如果保持8%的速度,最多只能提高2個百分點。那么,甘肅省還需要18年,那就到了2030年左右。
3.全面總體小康社會實際上是一個“平均化”的結果。“建成”與“建設小康社會”是有很大區別的。到2020年,我國不同地區之間、不同行業之間、城鄉之間等,有個小康水平的綜合評估問題。有些地區可能在23個指標的綜合評估中超過100%,有些地區則仍然明顯低于100%,幾方面綜合起來,只要達到100%就可以了。所以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策略就應該有所區別,有多種模式,不能要求所有的地區、部門、行業一個調子,結構建設實行共同目標。
4.要重視“結構小康”問題。小康社會要有質的界定,也要有量的界定,不能只講大道理。也就是說,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仍然是經濟小康,其他小康如社會小康、文化小康、生態小康、環境小康等,都必須依靠經濟小康。
第六個問題:關于建立消費驅動型發展模式問題
1.黨的十八大報告就已經提出了建立消費驅動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問題,有改變我國過去幾十年的主要看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狀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國的投資增長一直很快,多數年份投資的增長率都在20%~25%,個別省區達到30%以上。投資增長基本是經濟增長的2倍以上。
2.“三架馬車”的關系。消費、投資和出口,是每個國家經濟增長的基本拉動力。目前,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動力結構中,消費是最主要的,其次是出口,最后是投資,消費的貢獻率一般占70%以上。我國的消費比重:2013年為49.2%,2014年大概在50%左右,消費的作用相對比較小。主要原因是:國民收入分配比重問題。在西方國家,個人(工資)、企業(利潤)與政府(財稅)的分配比重一般是:64:21:23,而我國目前為50:22:28。
3.消費驅動型增長主要靠全社會的消費總量的絕對比重,或者說是優勢。根據統計,2014年全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1.2%。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13年的46.9%提高到2014年的48.2%,2015年將達到50%。
4.提高結構效率。所謂提高結構效率、或者說是結構優化,實際上:一是指二、三產業的比重持續上升,遠超過第一產業;二是指服務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達到結構的絕對比重。我國服務業的比重每年提高約1.2個百分點。2014年,我國的產業結構為9:43:48(甘肅省14:44:42),這個比重大致相當于發達國家1990年的水平。
5.增加消費的比重關鍵是擴大就業和增加收入。但是,我國目前還有大量的城鄉貧困人口,農村人口的比重還比較高,城市水平還比較低。2014年,我國還有7100萬農村貧困人口,城市化率為54.77%。要提高消費的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必須加快調整分配政策和消費政策,采取促進就業、擴大消費、提高個稅起征點、增加轉移支付等措施。
第七個問題:關于到2020年精準扶貧目標
1.中央目標:1993年的《八七扶貧攻堅規劃》要求,到2000年基本消滅貧困人口,但是,是中國標準,結果沒有實現。2015的全國扶貧工作會議上,中央政府又提出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問題,到2020年基本消除貧困人口;在五中全會的《建議》中,中央又提出了新的扶貧目標,即在現有標準的基礎上(2300元),到2020年消除全部貧困人口,貧困縣實現全部摘帽的目標。
2.全國預測。到2014年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7100萬,約占全部農村人口的11%。按照7%的經濟增長速度,到2020年,全部貧困人口收入超過2300元是可以實現的。但是,這不能考慮財政“低保低補”的情況。只考慮貧困農戶自身的增收功能。
3.甘肅區情。
(1)貧困省情。根據省政府和有關部門公布的數據計算,到2011年底,甘肅省低于2300元的農村貧困人口有692萬人,農村人口的貧困面約為33%。甘肅省的貧困人口規模為全國第7,貧困發生率為全國第2。
(2)脫貧效果。根據省政府的公布數據,從2011-2014年,全省累計減貧430萬人,其中,包括了2011年的約100萬脫貧人口。也就是說,2012-2014年實行新的貧困標準之后,實際脫貧的人口約為330萬人左右,平均每年為110萬人。
(3)返貧現象。根據統計,到2014年底,甘肅省還有農村貧困人口417萬人,貧困發生率為20%。按照692-417=275、430-275-100=55萬來計算,甘肅省三年的返貧人口總規模為55萬人左右,平均每年為18萬人,返貧率比較高,約占脫貧人口的16.36%。
(4)需要注意的是,每年脫貧110萬人是在經濟增長速度12%左右的條件下實現的,如果速度降低到8%,每年脫貧人口最多是70萬人,簡單測算需要6年時間,再考慮返貧人口的因素,可能還需要10年左右。
4.決策建議。一是不應該將是否摘帽作為脫貧效果的評價重點,因為甘肅省貧困人口集中地區的脫貧極其不穩定,返貧率非常高;二是貧困標準隨著國家經濟整體實力的提高會自然向上調整,所以不宜急于考慮摘帽問題;三是應該將控制返貧率作為衡量脫貧、穩定溫飽、全面評價扶貧效果的重要內容。
第八個問題:關于新的生育政策及其影響
1.中國計劃生育資產中的二孩政策演變。(1)我國1980年出臺第一個計劃生育政策和條例,規定,城市人口全部實行“一孩化”,二孩政策的是指:城市人口如果頭胎有政策規定的病癥,可以生育二孩、或者二胎;農村人口如果頭胎是女孩、或者有政策規定的病癥的男孩的,可以生育二孩、或者二胎,間隔為5年。(2)2000年以后,城鄉家庭如果夫婦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二孩、或者二胎;(3)2012年以后,又規定城鄉家庭如果夫婦雙方其中有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二孩、或者二胎;(4)2015-10黨的五中全會《建議》決定,城鄉全面放開生育二孩的政策。
2.準確理解新的生育政策。是“二孩政策”,不是“二胎政策”,是完全不同的。大多數育齡婦女每次生育一個孩子,而個別有“多胎”的情況。所以,如果頭胎生育了二個孩子以上,那就不能再生育了。
3.新的生育政策將給我國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什么影響?
一是對人口增長帶來推動力。2011-2014年,我國的年生育率在12‰左右,每年新出生人口為1600萬左右,死亡率在6‰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大約為7‰。新生育政策每年將再增加新出生人口的規模在500-600萬,人口自然增長將提高到10‰左右,也就是每年新出生的人口規模在2200-2300萬之間。
二是對中國人口規模“峰頂”的影響。根據新的生育政策推算,到2020年,我國的總人口將達到14.6-15億之間。國家2010年的“十二五”人口規劃曾經預測出,我國的人口規模“峰頂”在2030年左右,人口最高規模在15-15.5億。現在,政策調整了,人口總規模的峰頂時間肯定會發生變化,完全有可能延遲。另外,人口的“峰頂規模”也會隨之增加,到了2030年,至少在16億以上。
三是對勞動力總量形成推動力。我國目前的城鄉才勞動力總量在9億左右,其中,農村勞動力在6億以上。從就業結構來看,現在有60%的勞動力實際上在非農產業就業。2014年我國的農村勞務人口規模為2.37億,其中,有近1億的農村勞動力在東南沿海地區打工就業,甘肅省有530萬。到2030年之后,新的生育政策將每年再增加500萬的勞動力。
四是對就業形成新壓力。我國的就業率是世界比較高的,我國的失業率只有3%左右。為了解決就業我們甚至在技術進步方面不能有太大的動作。新勞動力供給能力的提高,一定會給就業造成新的壓力,就業問題將越來越嚴峻。我國2010-2014年,全國每年新增加的就業人口萬800萬,而到了2020年之后,每年在理論上需要就業的人口將增加到1200萬以上,甘肅省將由20萬增加到30萬。
五是對抑制老齡化速度有明顯作用。老齡化與養老是兩個不同的問題,不能簡單等同。根據測算,按照原來的生育政策,到2020年,我國的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2500萬左右,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高達17%。新的生育政策會降低老齡化率提高的速度。
4.解決養老問題必須走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信息化的道路。新的生育政策可以降低老齡化的速度,但是,老齡社會的問題和壓力其實并不能夠減輕。這主要是因為,90后、2000后的新生代人口的家族理念、生存能力、吃苦精神、服務功能、贍養理念等,要比80后之前的人口差許多、差很遠。筆者甚至懷疑,通過提高人口出生率能真正解決養老嗎?
向往多生育孩子的原因很多,如傳代原因、女孩原因、殘疾原因、養老原因、家族原因等。其實最重要的是養老功能。目前,不僅西方國家、甚至是中等國家中的許多國家,已經發生生育觀和養老觀的重大變化,出現大量的“丁客家庭”,也就是結婚成家但是不生育子女。從養老的角度看,許多發達國家把養老模式轉型方向放在市場化、社會化、產業化上,政府用各種優惠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創辦專業養老公司,政府也自己創辦養老公司并且進行直接資助。我們甘肅省也有這方面的創新方式,比如,蘭州市城關區的“虛擬養老院”、七里河區的“民情線”等。這些應該對于甘肅省的養老模式創新有所啟示。
5.正確認識和把握“人口紅利”問題。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的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占總人口的比重比較高,贍養人口的比重比較低,這樣以來,能夠參加生產和工作的人口就比較多,創造功能就比較強。但是,所謂的“人口紅利”要成立,有正作用,必須有個前提,這就是科學技術進步的速度比較慢。有些人認為,實行二孩政策可以延長人口紅利期,這是嚴重錯誤的。從2015-2020年,新的生育政策將增加的人口到2030年才能夠變成勞動年齡人口(16歲以上),而2030年的時候,科學技術總體水平要比現在提高許多,全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彈性大為降低,比如,現在需要3個人干的事情,2030年可能只需要1個人,那我們增加的勞動力怎么辦?現在是信息化社會,科學技術進步的速度非常快,所以,絕對不能用所謂的人口紅利概念來解釋二孩政策的正作用。同時,研究和評價人口紅利概念,必須充分考慮就業壓力、就業成本、就業環境等因素。
*作者簡介:李含琳(1956—),男,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全國“萬人計劃”首批入選專家,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中圖分類號:F123.3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106(2016)02-00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