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輝
摘要:哲學是對人類社會及思想的研究,是對萬物、宇宙的認知,能引起人的思維升華,而在中國傳統哲學中,道家思想的哲學理論代表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真精神。本文主要是從中國哲學及中國傳統藝術的定義及發展特點出發,對中國傳統哲學的表達形式以及以老子(道家思想)為主要哲學研究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影響,中國哲學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中國哲學;傳統藝術;影響及分析
中圖分類號:J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3-0034-03
一、 中國哲學與中國傳統藝術
(一) 中國哲學
哲學是起源于希臘文,是愛與智慧的組成,并在世界各國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和使用。中國哲學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即古代哲學與現代哲學,中國哲學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其獨特的思想價值觀念遠遠走在歷史的前沿。
中國哲學的基本觀點包括三個方面:天道觀、人道觀以及知行觀。
天道觀,這是關于世界本源的根本問題,是對天與天人的關系展開的不同辯論。老子明確否認天是最高主宰,認為世界的本原是道,認為:萬物生于有,也生于無,老子哲學思想是中國哲學發展的基礎,是對世界本源的認識與思考,老子哲學的發展推進了哲學理論體系的發展。[1]
人道觀,是關于人生與為人之道的根本觀點,人道觀是先秦時期哲學家關注的重要問題,人的因素逐漸得到重視,著重強調“人”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及突出作用,儒家思想強調“克己復禮”和“愛人”的思想觀念,老子主張以“無為”來表達人生理想,以“逍遙”來追求精神境界。
知行觀,使人們對社會發展及對世界的認識,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思維水平的提高,中國古代哲學家對認識論也有了不同層面的理解,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觀念來探索認識的起源、發展。
中國哲學的起源歷史悠久,最早是在先秦時期,相比于世界其他國家同時期的哲學來說,是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哲學形態之一,隨著封建社會的穩定發展,小農經濟占據主要地位,中國哲學的發展前提和基礎是殷周哲學,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將中國傳統哲學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時代發展特色且符合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具有較高組織形態的哲學。
中國哲學與經學相結合,由于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自然認識的限制,使得宗教神學一直處于較高的統治地位,中國哲學的發展以儒學為正統,儒學是適合封建君主統治的哲學體系,一些傾向于唯物主義哲學的思想家,注重對自身哲學的發展和研究,對宗教神學的觀點進行批判,以中國哲學為研究范本,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和延伸。[2]
中國古代哲學是在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建立起來的,具有深厚的封建色彩和倫理學色彩,諸子百家中大多數的思想理論是以天道觀作為其發展自身哲學思想體系的理論依據。儒學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重要理論學說,在秦漢以后的中國社會中逐漸成為封建正統哲學體系,在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也與道德認識和道德修養相聯系。中國古代哲學具有獨特的傳統概念和范疇,將中國哲學的思維水平和理論水平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二)中國傳統藝術
中國傳統藝術內容豐富,包括工藝美術、建筑雕刻以及戲曲、繪畫、書法等,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積累,將中華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沉淀其中,這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寶貴財富,更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本文對傳統藝術的研究主要包括繪畫、書法、音樂、戲曲四個方面。
繪畫,在中國社會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新時期時代的彩陶紋樣及巖石壁畫,原始的繪畫技巧沒有過多的雕飾,但已初步具備了造型的能力,對動、植物等動靜形態也能抓住其主要表現特征,以此種方式來表達民族的信仰、人民的愿望以及對生活的向往。中國繪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根植于中國文化的土壤中,以毛筆、水墨以及宣紙為主要材料,通過構建獨特的透視理念,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以高度的想象力及概括力,通過出色的技巧和表現手段,使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具體獨特的魅力,并為世界其他國家予以借鑒吸收。
書法,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通過書法家個人對生活的感受、修養、學識以及個人興趣等所折射出來的,書法是一種使用藝術,常被用做題詞及牌匾。書法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藝術,更加傾向于對主觀精神藝術的表現,書法藝術在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中,從甲骨文與金文開始的一系列演變,形成篆書隸書、行書、楷書以及草書等不同的字體形式,先后出現了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以及懷素等諸多的書法大家,他們根據自己對書法藝術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將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音樂,中國傳統音樂的內涵及外延表現形式各不相同,中國音樂不僅僅是對傳統音樂的傳承,同樣也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接受和按照西方音樂理論進行相應的創作及改編。中國傳統音樂是中國人按照本民族固有的音樂表現方法和形式,對音樂進行的創造,它不僅僅包括從古自今流傳下來的作品,還包括借鑒吸收外來精華所創作的音樂作品。
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的表現形式,是包括文學、音樂、舞蹈、美術以及雜技、表演在內的因素和藝術。戲曲起源歷史悠久,在原始社會便已開始萌芽,經過漫長的豐富、改革和發展,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藝術體系,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原名雜居以及明清傳奇、近代京劇、地方戲,它們共同組成了中國傳統的戲劇文化。
二、 論中國哲學對傳統藝術的影響
一個民族、時代以及社會的發展,與本民族的哲學和藝術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哲學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觀念和學說,是社會意識的能動反映,而藝術則能更好地將這些觀念和學說以抽象或具體的形式展現出來,我國傳統的藝術作品中包含著哲學的深刻觀念和內容,它不僅是時代精神的體現,還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同時能有效地帶動民族精神的形成。藝術與哲學之間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從廣義上來講,藝術也是哲學的一部分,對這一觀點的強調,是對民族化的藝術形式的集中體現,也得以建立現代化美學的哲學研究體系。中國傳統藝術作品在其理念表達以及觀念展示中以抽象性、寫意性以及表現性為主,都是源自于與中國傳統哲學之間的聯系,以哲學的視角對中國傳統藝術進行鑒賞和研究,以藝術化的傳達方式來表現哲學精神,也使當前中國社會的發展受到了啟發。
1.哲學是內省的智慧,著重塑造偉大的人格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是對社會發展的集中反映,而藝術作品則是對社會需求的體現,中國古代處于封建君主專制社會,小農經濟以及封閉式的社會發展模式,使得人民更加向往自由、民主的生產生活方式,這種需求體現在藝術作品中,表達了人民對生活的向往。中國哲學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完善,在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人們的思想也隨之變化,對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也就趨于多樣化,而作品所表達的哲學精神和訴求則沒有發生太多的變化。
中國傳統哲學是內省的智慧,是對人和世界的認知,它致力于塑造人們偉大的人格。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本質區別在于:將最高真理理解成為一種對德性的認知和感悟,它依附于人的社會關系,而不是重視對客觀對象的分析、解釋、區分及推理。中國哲學的“自覺性”是其他哲學體系所無法企及的,這種自覺性是對宗教觀念意識的淡薄,這也是哲學研究者常說的問題,這種淡薄是對君主制度、倫理制度以及封建專制制度的遵從,中國傳統哲學與西方其他國家哲學在一定程度上擁有相似的特征,但在一些方面也有區別。
中國傳統藝術的創造核心動力來源于作為主體的人的精神,在意識水平的基礎上不斷深入和發展。“情動”是一種內在的動力,區別于西方美學常說的外在動力,中國的古詩、詞中便能簡介的體驗到作者的愁緒,憂患意識是相對固定的中國古代社會的歷史發展條件下,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2. 中國傳統藝術的人性化發展道路
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被看做是一種德性化人格的發展道路,藝術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并沒有要求客觀事物要與藝術作品相符,反而更加強調以“意”為主要表達目的,以“傳情達意”為主要表現形式,因此,藝術作品也可以“形不似而神似”。藝術創作者要在具備一定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培養健全的人格以及較高的精神境界,在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要著重強調“意誠”,藝術作品能從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人的精神境界。中國美學沒有過分的追求形式美,而是將形式以一種啟示、象征、道理、人格的形式表現出來,哲學上對人格的追求導致了藝術上寫意的原則。中國的藝術家和美學家在進行作品創作的過程中,兼顧神似與形似。因此,反映時代發展需求、展現時代精神的中國傳統藝術與中國哲學在內容和形式上保持一致性,以反映社會發展實際的藝術作品來引起社會效果,成為理想作品,以一種豁達的力量,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
3.哲學對藝術的影響
哲學和藝術作為人類精神和文化領域的兩座高峰,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是對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的思維等領域和方面的研究,具有普遍性和規律,藝術是對人類感性方面的體現;哲學是人類理性認識的最高表現形式,藝術則是人類感性認識的最高表現形式;哲學通過美學這一媒介,對藝術研究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同時,藝術也通過自身特殊的表現形式,對哲學理念以及觀念進行傳播和體現,對哲學產生一定的影響。
哲學對藝術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對藝術家的影響方面,藝術家在進行作品創作時,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哲學思想的影響,并將這些影響通過作品的形式表現出來。藝術家和藝術作品之間的關系是相對古老且非表象的經驗關系,藝術作品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并不是棲息于藝術家而生的,同樣也不是藝術家所獨有的屬性。
哲學對藝術的影響,體現在一大批理性藝術作品的涌現以及促進藝術潮流的形成。藝術潮流的形成與哲學思想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藝術潮流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具備不同的哲學基礎,盡管藝術在總結之后,便不再具有哲學意義上的發展可能性,但仍然依賴于哲學理論,不同的藝術品是對不同理論和哲學體系的反映,這些藝術品的共生共存以及多元化的發展狀態,使中國哲學對傳統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藝術是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哲學是對藝術的體現。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作品中,并非是所有的藝術家都會將哲學思想包含在作品創作中,也并不是每個中國傳統藝術作品都具有哲學性。藝術對哲學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思維能力的創作方面,還表現在以藝術作品感染下的社會思維的變化與發展,藝術作品為哲學思維和方法的傳播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這也是哲學的重要組成方面。
三、 以道家思想為主的中國哲學對傳統藝術的影響分析
在中國哲學中,道家思想是極具代表性的,任何國家及社會都具有其相對應的藝術表現形式。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自然無為”,是順應事物自然發展規律而不加以強制的思想。老子思想認為,自然已經是事物發展的理想狀態,而無為則是保持這一理想狀態的基本方法。道家思想面對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實際,深入到人的心靈,從自然中尋找到一種人們解決自我的方式。道法自然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精髓,同樣也是中國哲學的最高和基礎法則,在諸子百家思想碰撞時期,道家思想以一種固執的方式守護著人的精神尊嚴,以一種超越人生困境以及世俗情形的方式,使人獲得寧靜的心境。老子的無名、守靜篤、致虛極以及靜觀玄覽的審美觀念和認知觀念創造關于藝術的鑒賞的審美范疇。
我國的傳統繪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歷史發展積淀,是對中國古典審美價值觀的突出表現,中國繪畫受到儒、法、道等思想觀念的影響,成為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中國畫的題材選擇主要包括:山水畫、人物畫以及花鳥畫;表現形式主要包括:工筆畫和寫意畫;中國畫的題材選擇以及表現形式受道家思想的影響較深,其繪畫素材多取于自然物象,并在其基礎上進行線條、墨色以及形體的表現,講求整體的統一性和道法自然的思想統一。老子哲學中的思想是對美學意境的體現,而美學意境也是對中國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中國畫講求神似,而對形似則沒有太多的要求。從中國畫的整體結構上來說,中國繪畫講究天人合一以及內在的和諧統一,《莊子·齊物》一文中指出,天地與我兵圣,而萬物與我為一,天與人均為自然而展開,中國繪畫也遵循這一觀點,講究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以及天人感應這些辯證的哲學思想同樣也是辯證的思維模式,是與中華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所積淀形成的內斂、平和的民族性格分不開的,講究整體,倡導和諧。中國繪畫追求天人合一,對精準形的反映并沒有太多的要求,追求具體化的抽象事物,在內容與形式上達到完美與統一的藝術,正是在這種哲學思想的引導和作用下,中國繪畫在題材選擇以及表現手法上才能形成獨特的審美意象和藝術取向。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中,道家思想貫穿于其中,宗教與藝術發展緊密聯系,道家思想在中國傳統繪畫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并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藝術,從另一方面來說,中國哲學深深影響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
四、結語
越來越多的哲學研究表明,中國精神文明的和諧是未來世界發展的新希望,中國在幾千年文化積淀和傳承的基礎上,已不僅僅是中國人的文化,同樣也會對世界文明造成深遠的影響。中國傳統這一哲學與中國傳統藝術理念的融合,將逐步發展成為哲學體系及文化體系中的組成部分。藝術的反映是對現實社會發展及事物本源的體現,這不僅僅是通過自身經驗的積累發展而來的,還有一部分是通過藝術的方式發展而來的,使中國傳統哲學更趨于哲理化。
參考文獻:
[1]李曉丹,孫思嘉,趙大千,李曉毅. 從中國傳統哲學分析古代山水畫對傳統造園藝術的影響[J].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69-71.
[2]張群,張樹真. 論中國哲學對傳統藝術的影響[J]. 美術大觀,2007(05):72.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