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小華
(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浙江杭州310012)
?
讓指數成為人們了解社會經濟變化的新途徑
儲小華
(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浙江杭州310012)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統計指數和調查指數。有些指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休戚相關,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房價指數等;有些指數與生產和投資密切相關,如工業品價格指數(PPI)、上證指數、景氣指數等;有些指數則反映社會生活狀況,如滿意度指數、健康指數、環境指數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指數,這些指數都代表著什么樣的意義,它是如何統計和調查出來的,它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象和經濟規律,我們又如何來認識和理解指數。
最早編制指數的動因,是因為物價的變動而產生的。18世紀中葉,由于金銀大量流入歐洲,導致物價飛漲,引起社會不安,于是產生了反映物價變動情況的要求,這就是最早指數產生的根源。如何將不同品種、不同價格、不同地域的價格變化情況反映出來,統計學家和經濟學家做了多年的探索。1864年,德國經濟學家埃蒂恩·拉斯貝爾(Etienne Laspeyres,1834-1913)提出了拉斯貝爾指數編制公式,根據統計調查資料,編制出了拉氏物量指數和拉氏物價指數,產生了拉氏指數編制方法,該編制方法的主要特點是將同度量因素的時期固定在基期。幾乎是同一時期德國經濟學家赫爾曼·帕許(Hermann Paasche,1825-1885)在1874年提出派氏指數編制方法,其主要特點是將同度量因素的時期固定在報告期。此后,指數廣泛應用于生產、價格、工業、銷售等領域,又產生了固定權數指數法、加權平均指數法等綜合指數編制方法。
一般認為,統計指數是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數量方面時間變動狀況和空間對比關系的分析方法,是綜合反映由多種因素組成的經濟現象在不同時間和空間條件下平均變動的相對數。廣義來說,是用來反映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時間變動和空間對比狀況的相對數。如動態相對數、比較相對數和計劃完成情況相對數,都可稱之為指數。狹義看,統計指數則是用來綜合反映所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復雜總體數量時間變動和空間對比狀況的一種特殊的相對數。所謂復雜總體是指不同度量單位或性質各異的若干事物所組成的數量不能直接加總或不可以直接加總的總體。比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是工業產品出廠價格在某個時期內變動的相對數,反映全部工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的趨勢和變動的幅度。該數據的取得是通過調查的方法,運用統計的手段,從全國400多個城市選取6萬多家工業企業11000多種產品為代表產品,對不同地域、不同產品、不同行業的數據采集,把這些不能直接相加、不能直接對比的數據按照指數計算方法,得出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來反映全國工業產品出廠價格的變化趨勢和變化幅度。
統計調查指數的主要特征:
1.指數是一種相對數,可用于經濟現象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對比(《英國百科全書》)。
2.指數是一種動態相對數(「美」理查德·艾文:《管理統計學》)。
3.指數是一種反映不能直接相加、不能直接對比的現象綜合變動的相對數(張維達主編:《統計學理論與方法》)。
要認識和了解指數,必須對指數進行必要的分類,這樣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統計調查指數的特性。
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將指數進行不同的分類,基本的分類方法有三種:
1.按所反映現象的特征,可分為質量指標指數和數量指標指數。
質量指數,它反映的是工作質量變動的情況。如勞動生產率指數、價格指數、成本指數等等,它們是根據勞動生產率、價格和成本等質量指標計算而來的。
數量指數,它反映的是現象的總規模、水平或工作總量的變化。如產品產量指數、商品銷售量指數等,這些指數是根據產量、銷售量等數量指標計算而來的。
2.按所反映現象的范圍不同,分為個體指數和總指數。
個體指數,是說明單個事物或現象在不同時期變動程度。如一種商品的價格指數、一種產品的產量指數、一種商品的成本指數等等。它包含在廣義的指數范圍之內。
總指數,是說明多種事物或現象在不同時期上的綜合變動程度。如全部商品的物價指數等等,都是總指數。
3.按所反映對象的對比性質不同,可分為動態指數和靜態指數。
動態指數,又稱為時間指數,它是將不同時間上的同類現象水平進行比較的結果,反映現象在時間上的變化過程和程度。常見的動態指數有零售物價指數、消費價格指數、股票價格指數、工業生產指數等。按計算指數時采用的基數不同,動態指數又可分為定基指數和環比指數。在一個動態指數序列中,如果各期指數都是以某一固定時期作為基期的,就稱之為定基指數。定基指數的基期是固定不變的。環比指數的基期是隨報告期的變化而變化的,一般是以上一年的同期作為基期。定基指數和環比指數反映經濟社會變量的定基發展速度和環比發展速度,通常二者結合使用,來反映現象發展變化的特點和趨勢。
靜態指數,包括空間指數和計劃靜態指數,它們分別反映的是同類現象的數量在相同時間內不同空間的差異程度或實際對計劃的差異程度。
此外,還有按表現形式不同,分為綜合指數和算術平均指數;按指數體系中的作用和位置不同,分為總變動指數和影響因素指數等。

統計調查指數的分類表
1.綜合反映現象總體的變動方向和變動程度。這些組成現象總體的個別事物,不能直接相加也不能直接對比,通過編制統計調查指數,可以使它們過渡到可以相加、可以對比,從而綜合反映現象總體的變動方向和變動程度。指數的特點具有綜合性和平均性。綜合性是指綜合反映總體的數量變化;平均性是指它反映了總體變化的平均水平。
比較典型的如采購經理指數(PMI),通過對企業采購經理調查所得到的關于企業生產經營前置環節中各項指標運行狀況的定性判斷,這些環節包括生產、新訂單、雇員、供應商配送、庫存、價格、新出口訂單、進口等,通過對各商業活動指標的測量,用以反映企業生產經營的前置各環節如何發生、何時發生以及整個經濟活動的發展趨勢。目前,采購經理指數(PMI)是國際上通行的宏觀經濟監測指標,是反映經濟運行狀態的“晴雨表”和經濟發展趨勢的“預警器”。
2.分析現象總體變動中的各個因素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許多社會經濟現象都是復雜的現象,其變動要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各種因素可以把它歸結為數量因素和質量因素,數量因素反映影響變化的程度,質量因素反映影響變化的方向。如商品銷售額的變動是受商品價格和銷售量兩個因素共同變動影響,編制銷售量指數和價格指數,就可以分析它們對銷售額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顯然這里的價格指數是質量因素,銷售量指數是數量指數。
3.分析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在長時間內的發展變化趨勢。利用連續編制的動態指數數列,可以進行長時間的現象發展趨勢分析。不僅如此,還可以把相互聯系指標的指數序列加以比較分析。如工農業產品的綜合比價指數序列,即是從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和工業品零售價格指數兩個數列的聯系中進行的分析。
4.對社會經濟現象進行綜合評價和測定。許多經濟現象都可以通過統計調查指數進行綜合評定,以便對某種經濟現象的水平做出綜合的數量判斷。如,用綜合經濟指數法評價一個地區或單位經濟效益的高低;用平均指數法評價和測定技術進步的程度,及其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等。
5.在金融產品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金融領域的不斷發展,金融創新工具層出不窮。由于指數能夠反映經濟現象的綜合變動,因此,許多國家和金融機構紛紛圍繞指數推出金融衍生產品,如美國聯邦通貨膨脹保護債券就是用通貨膨脹指數(消費價格指數CPI)對本金進行調整。此外,指數期貨、指數聯動債券等以股票價格指數為標的物的指數,也是金融領域所派生出來的指數。
指數編制方法大致分為兩類,一是簡單指數法;二是加權指數法。
1.簡單指數法是指不用加權編制總指數的方法,它排除了所反映對象的各自不同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即權數),而單獨研究某一個特性變化的方法。主要表現形式有簡單綜合法、簡單算術法、簡單調和平均法、簡單幾何平均法、簡單中位數法和簡單眾數法。
簡單指數法沒有結合現象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固然是一種缺陷,但當實際工作中由于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而無法取得權數資料時,仍不失為測算指數的一種手段。
2.加權指數法分為加權綜合指數法和加權平均數指數法。加權綜合指數法是將不同度量的各種經濟變量通過一個有關的稱為同度量因素的變量轉換成可相加的總量指標,然后以總量指標對比所得到的相對數來說明復雜現象量的綜合變動的一種指數編制方法。它的主要特點是先綜合而后分析。目前在編制實踐中廣泛采用的綜合指數主要是位斯貝爾指數和派氏指數。
加權平均數指數法就是先求得個體指數,然后對個體指數加以平均得到總指數。平均數指數是根據個體指數加權平均計算的。統計上常用這種方法根據抽樣調查取得的代表商品的資料,計算物量或價格總指數。加權平均數指數法分為加權算術平均數指數和加權調和平均數指數兩種。
(責任編輯:施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