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三軍 杜宇
摘要:目前我國經濟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但從其發展歷史來看農業在其經濟發展中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影響位置,農業經濟在早期的落后狀況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很大的不利影響。本文作者從農業的角度出發,對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其相應對策,對于促進農業經濟更快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農業經濟 問題 對策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迅猛,但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也面臨一些新的問題與挑戰,農業產業結構、農產品種類等方面都需要持續創新,才能進一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從而促進其農業經濟發展,讓農業經濟發展促進國民經濟。從另外一個方面看,各個地區一味加大力度進行城市規模擴大,在農村周邊占用土地進行工廠或房產的建設,使得農業土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無形中得到阻斷。
一、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概論
從一九九二年開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狀況才得到相應程度上的轉變與改善,隨后國家對農業發展也給予了高度重視,成立農業經濟發展中心,全面支持農業經濟發展。從概念來看,農業經濟發展具體是指由農業所創造的經濟收益從一種狀態提升或轉變到另一種狀態,前一種狀態是指農業經濟處于較低水平階段,農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很少,而后一種狀態是農業從這種落后的局面中跳出來,通過接收新的技術、新的產業及新的體制,從而摒棄這種落后狀況,讓農業經濟創造持續增長的經濟效益,最終帶動農業經濟及農村發展。具體來說,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特點主要如下。
(一)農業經濟持續增長
從近幾年我國對農村農業種植的重視及給予的技術指導來看,農業種植面積及農業產量均有所增長。據有關統計數據表明,2011年我國農作物總種植面積達到16228萬公頃,比2010年增加161萬多公頃;糧食產量57121萬噸,比2010年增加2473萬噸;農產品出口總額為607.5億美元,增長23.0%,進口總額為948.7億美元,增長30.8%。無論是從生產還是貿易方面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二)農業經濟方式得到轉變
傳統意義上來說,我國由于農業種植技術、農業管理等方面比較落后,在當時的經濟形勢與狀況下,農業經濟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隨后我國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農業經濟方式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得到了很大的轉變。
(三)農業結構多元化
由于經濟的不斷發展,帶動了農業經濟也開始由單一的模式向多元化進軍,農業結構發生很大變化,使得農業經濟能夠從容應對經濟效益的創造,讓農業經濟更進一步走出農村,走向更遠的經濟市場。
(四)農業科研與教育力度加大
針對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在各個地區建立了農業科研實驗基地,像農產品新品種的研發、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等,從科研及教育方面努力進行突破創新。
二、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經濟基礎薄弱,能生產技術含量低
從我國農業發展的早期來看,經濟水平與科學技術水平不高, 自然農業經濟基礎就顯得十分單薄,農業生產方式中依靠的主要是精壯人工勞力,沒有先進的農業生產設備,同時由于人工勞動其勞動效率十分低下。而改革開放以后,雖然我國對農業經濟發展引起了很大的重視,但由于農業經濟出薄弱,許多農村人都走進城市打工,雖然農業生產設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從事農業勞動的年青人很少,更不必說具有一定農業生產技術人員,這使得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難度加大,嚴重影響了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推廣,阻礙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農民自身素質低,勞動力數量減少
從整體來說,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一直處于停滯狀態的原因中,農村整體勞動素質不高是其中重要等方面,這使得農村對農業經濟生存不抱有多大希望,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許多農村勞動力都轉移到城市,導致勞動力數量急劇減少,而遺留在農村的勞動力文化素質較低,對農業生產新技術的接受能力不到位,直接對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了不利的作用。
(三)國家制度約束及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從我國對農業經濟的重視程度上看,雖然我國在這方面也做了許多工作,以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但農業經濟快速發展中仍舊出現了許多制度與體系上的缺陷與漏洞,國家部分政策的制約使得農業經濟發展得到阻礙。同時從近些年來,我國政府對農業生產的支持力度不夠,相對來說對工業的投入資金與精力會更多些,不僅如此,部分政府沒有針對地區農業的種植與發展特性制定農業經濟發展長遠機制,最終導致出現嚴重問題。
三、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技術含量
我國針對農村經濟及農業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開始,從整體上加大農業基礎建設,具體地從農業生產設備更新、農業技術指導、農業技術創新以及農業種植管理的支撐設施等方面出發,針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快農作物品種的培育、低碳農業的發展和防污治污技術的研發,提高農作物的衛生與安全水平。
(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
對于農業經濟發展及農業產業結構,各地區應針對不同地域種植作物的不同以及當地氣候變化條件等因素,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從產業結構上促進農業經濟得到發展,同時應全面向集約型經濟方式轉變,利用當今發達的科學技術及信息化傳播,不斷改善農業經濟。
(三)提高農民素質,調動農民積極性
加大培育適合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型農民,延長農業產業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從長遠角度解決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和勞動力過剩的壓力。增加對農民工的專業培訓,提升創業能力,通過產業鏈的延伸,不斷提高農業自身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
(四)積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改善投資環境
要培育出一批農業龍頭企業,以工業化勞動農業經濟的發展,應始終堅持以規模求經濟效益,不斷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通過高新技術將產業鏈不斷拉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將我國農業品牌打入國際市場。
四、結束語
當前我國農業經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我們在看到發展成效的同時,更應該對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關注,并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改善,才能真正促進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紅.論我國農業局經濟發展現狀[J].農業經濟,2012(17):56
[2]張曉軍.我國農業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N].楊凌農業大學學報,201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