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瑋 翟鑫鈺 周寶成 辛晨 劉友英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當今的經濟全球化,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我們在引進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也涌進來豐富多元的西方文化,使得我們的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與沖擊,我國傳統文化的現狀不容樂觀。本文主要分析近幾年來西方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交融過程中對我們在校大學生的文化價值觀的影響,以及發生這一現象的多重原因和應對策略。
【關鍵詞】西方節日;中國傳統節日;現狀;原因;對策
0 前言
我國傳統節日是農業文明的伴生物,與“春耕、夏鋤、秋收、冬藏”和“秋報、冬臘”的生產節律相適應的。春祈、夏伏的歲時生活節律,反映我國民眾張弛有度、應時而作的自然生活規律。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文化積淀的國家,傳統節日作為文化的載體,每個節日都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情。節日里豐富多樣的慶祝活動,讓人應接不暇,興奮不已,在自然的勃勃生機中,展現一種積極健康的生命態度;春節更是活動繁多,南方的攤戲,北方的社火,端午節紀念屈原、劃龍舟……曾如此喜慶熱鬧的節日,而如今,面對洋節的縱情狂歡黯然失色。
1 傳統節日冷淡、西方節日受寵原因淺析
西方節日在中國盛行的原因并非一時形成的,它在中國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內在與外在原因。
首先,西方節日之所以如此火熱有著它節日本身的優勢。這些傳入中國的“洋節”更注重節日的娛樂性,人們不分等級,不分輩分,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享受節日帶來的快樂。而人們對節日的需求主要是對精神和情感的需求,西方節日正好吻合了這一特點。恰恰相反,我們的傳統節日創新不夠,缺乏新意,內容陳舊,形式單一,還主要集中在“吃”這個主題上,有許多節日是人們為“吃”而設計、創造出來的,春節恐怕也是如此。而如今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富足。尤其是城市地區,人們不再對節日有更多的渴望和期待了,而是讓人感覺過不過節都“無所謂”;而交通和通訊發達,一個電話、一條短信便省去了登門拜訪,少了很多繁瑣的禮節,因此看來傳統節日比之從前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冷落。我們也就不難得出西方節日受寵、傳統節日冷淡的第一個原因。
在分析這兩種節日特點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政治與經濟這兩只看不見的手的推動作用。由于長期的封閉與禁錮,中國人對西方節日乃至整個西方文化都知之甚少,一旦國門打開,西方文化蜂擁而至,中國人的好奇、寬容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而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一向認為自己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模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在與中國、前蘇聯等進行政治、軍事競爭的同時,也在極力地吹噓、推進他們的文化,節日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部分,必然會成為西方文化沖擊的首要目標。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個國家、地區與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并相互滲透,這種文化強勢姿態的影響與滲透,是以西方的經濟霸權作為支撐力量來實現的,經濟霸權支撐了文化霸權,從而導致了文化的侵入與滲透,這是其一。其二,近百年來,國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是冰火兩重天,上世紀兩次大的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使中國傳統文化遭到滅頂之災,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國人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操難以為繼,使新一代的中國人出現了信仰危機、價值危機、道德危機,導致民族精神的衰落。而傳統節日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表現形式,可謂是首當其沖。綜上,我們可以得出傳統節日受冷的又一原因。
最后,不難發現在這些“洋節”火爆的背后其實隱藏著巨大的商業利益,于是許多商家借此大肆炒作。與此同時媒體對西方節日過度關注,每逢西方重大節日,如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許多報紙雜志往往大量登載有關西方節日的報道,從其背景知識到其特殊的慶祝方式,從國外的歡慶場面到國內的熱鬧追捧,無疑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宣傳作用。這時便引發很多年輕人所謂的追求時尚,盲目跟風。一些年輕人盲目地認為外來的文化就是好的,就是前衛的,不假思索地加入到西方節日的狂歡隊伍中去,而絲毫不注重西方文化帶來的諸如拜金主義、消費主義等消極方面。這也是造成西方節日在年輕人中流行的主要原因。
在時代變遷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西方節日文化對中國社會尤其是大學校園的沖擊已經成為事實,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出于各種原因而對西方節日表現出較大的興趣,大大超出了對待本國傳統節日的熱情。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全盤否定西方的文化與節日,對于在解決怎樣看待西方文化這個問題上我想還得堅持周先生的“拿來主義”,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是我們在文化沖突這個問題上也不能一味的拿其精華,我們也要對自己的節日進行改革,這里的改革不是改變我們節日的根本,而是改變我們慶祝節日的方式來與我們這個時代相適應。這并不是妥協,而是進步。
2 結束語
說來容易,做來難。這是一個全民族都應參加的大事。對在近幾年世界上大國之間的競爭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僅體現在經濟、軍事和政治上。從長遠來看,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尤為重要,它維系著一個國家的信仰,歷史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并對我國人民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情操產生深遠的影響,而這些又關系著一個民族的發展潛力。在如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大背景下,我們更應該辯證地正視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保護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重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
【參考文獻】
[1]金升霞.略談西方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沖擊[N].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2(6).
[2]徐波.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狀況調查及逐漸流失原因[D].景德鎮陶瓷學院.
[3]淺談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傳承與發展[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