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源
“文科學科靠讀、理科學科靠練”是很多學生乃至老師的觀點,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文科比如歷史學科不練行嗎?如果需要練,那么練習的量多少適合,什么題型較能達到效果?現(xiàn)我就這一問題談談認識,以供同仁們在教學中作參考。
一、高中歷史學科平時是否應該有練習?
1.現(xiàn)實的因素
由于中考突出了語文、數(shù)學、英語三科的地位,加上各地中考歷史普遍實行的是開卷考,導致大多數(shù)學生歷史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非常有限,甚至對歷史課堂缺乏一定興趣。在高中階段,歷史科目被視為“小科目”之一,不太受到學校、老師、學生和家長們的重視,而在不斷遭受漠視的同時,大家也自然地忽視了歷史練習。在與高一學生的談話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整個晚自修中,數(shù)學作業(yè)往往要用將近兩個小時左右即半個晚自修的時間,物理化學大約也要一個小時,然后是英語、語文,最后考慮的才是地、政、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學生對歷史學科不重視,另一方面是歷史教師在練習布置和講評上存在問題。如果在高中一開始就讓這種情況發(fā)展下去,則學生將會對歷史學科的學習形成一種偏見,認為高中歷史不重要,視為“副科”而不是高考750分中的100分,這非常不利于高中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培養(yǎng)。更嚴重的是,長此以往,到文理分科的時候會使學生都扎堆在理科里,報文科的學生少之又少,或是報文科的都是一些綜合素質(zhì)較差的學生,直接影響以后文科班的生源素質(zhì)。
2.學科的特點
高中歷史課程目標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大部分。目標一要求學生認識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脈絡,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科研成果“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人們:學習任何知識,最佳復習時間是記材料后的1—24小時,最晚不超過2天,在這個區(qū)段內(nèi)稍加復習即可恢復記憶。過了這個區(qū)段因已遺忘了材料的72%以上,復習起來就“事倍功半”,所以及時、適量的練習,不僅能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而且能在練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目標二要求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學會同他人合作學習與交流,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這一目標不僅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更能通過課后練習加以實現(xiàn)。比如在講岳麓版必修2第11課《民國時期民族工業(yè)的曲折發(fā)展》,課標要求探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教材幾乎沒有涉及,在課堂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布置學生課后練習。要解決這個龐大的問題,學生需要分組分工探究學習,從多種途徑尋找資本主義在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上的影響和地位。課程目標三要求學生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文秀文化傳統(tǒng),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等等。通過課后練習,往往能輕易實現(xiàn)這一課程目標。如講完岳麓版必修2第24課《經(jīng)濟騰飛與生活巨變》,布置練習:結合你身邊的史實,講講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巨大變化,并寫成一篇歷史小論文。通過這一練習,讓學生了解我國經(jīng)濟騰飛與生活的巨變,加深對生活的熱愛,進而樹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責任心。
總之,歷史練習是構成學生學習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實現(xiàn)歷史課程三大目標的重要方法,更是學生自我發(fā)展與完善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最佳題型是什么?題量多少為宜?
歷史練習的題型是多樣性的,常見的有選擇題、材料解析題、撰寫歷史小論文或是調(diào)查報告及整理筆記或是學習心得體會總結,等等。無論采取何種形式的題型,目的都是一樣的:實現(xiàn)歷史課程三維目標。凡是有利于實現(xiàn)三維目標的,都可以視為好的習題。撰寫歷史小論文或調(diào)查報告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要求較高,要求學生多方面搜集材料,包括史料和身邊的一些現(xiàn)實資料,對實現(xiàn)課程目標二和三是最有用的。但這對學生課后學習量要求較大,需要占用學生的課后時間較多,在緊張而又“重理輕文”的高中學習中,不用說每節(jié)課后,就是每周一次都是較為困難的,也不符合學生歷史學習的特點。筆記的整理應該視為每一節(jié)新課的課后慣例,要持之以恒地做好,事實上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已經(jīng)能很好地整理出筆記。學習心得體會作為學生學習的一種總結性、反思性評價,對學生自身發(fā)展意義重大,從學習心理特征看,應該作為階段性的學業(yè)強化,這不是歷史練習的最佳題型。最常見的歷史題型,也是各類練習冊、試卷中出現(xiàn)最多的,無疑是選擇題和材料解析題。選擇題通??疾榈氖腔A知識,要求學生有能力靈活運用教材所學知識。新課改下,出現(xiàn)了很多情景式材料題,要求學生能夠透過材料獲取相關歷史信息,并得出正確選項。這主要考查的是課程目標——知識與能力。材料解析題主要是給學生提供大量豐富的史料,包括文字、圖片、表格等各種資料(材料往往是依托于教材,是對課本知識的一種補充),然后依據(jù)材料設計問題,要求學生運用材料和所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所設計的題目中,有的直接回歸課本,考查學生靈活運用基礎知識;有的要通過閱讀材料,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比較歷史材料的能力。這一過程就是實現(xiàn)課程目標一的過程。通過材料的閱讀分析,學生還能掌握歷史學習的一些基本方法,如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注重探究學習,善于從不同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等等,這有利于實現(xiàn)課程目標二。很多材料都富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的內(nèi)容,在閱讀材料和理解分析材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實現(xiàn)了課程目標三。所以,歷史練習最佳的題型,無疑是材料解析題。
一份好的歷史練習,能有利于實現(xiàn)歷史教學的三維目標,絕不僅僅是一道或幾道好的材料解析題,應該結合課程標準,合理制定一份適量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的練習。就學生學習的特點,我認為每節(jié)課后最好的練習是一道史料豐富的材料解析題,再加上十至十五道選擇題。如果只提供一道材料解析題,則顯得過于薄弱,如果只是多幾道材料解析題,就顯得過于單調(diào),不利于歷史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對歷史教學來說,應該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訓練,選擇題無疑比材料解析題更能實現(xiàn)這一課程目標。更何況選擇題是高考歷史重要題型,有必要引起學生的重視。
當然,不能搞題海戰(zhàn)術,這樣實效性不高,學生也不會認真對待。十至十五道選擇題大概要用十分鐘,一道材料解析題大概要用十五分鐘,加起來是二十五分鐘左右。在“重理輕文”的高中階段,這是個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時間,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說服學生認真、高質(zhì)量地完成每次的歷史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