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華
摘 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更新教學理念,轉變自身角色,不再成為課堂的主角,而是變成引領者,乃至合作者,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主動而富有成效地學習。
關鍵詞: 教學資源 語文教學 活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認真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更新教學理念,轉變自身角色,不再成為課堂的主角,而是變成引領者,乃至合作者,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主動而富有成效地學習。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近年來,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身邊的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于學生成績的全面提高和良好個性的形成,有極深遠的意義。
一、過程與方法的嘗試
“過程與方法”是新課標的重要維度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因此,教師必須設法使學生與和當代有著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距離的作家們產生共鳴。
如在教學解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一文時,需要介紹“文革”時期的時代背景,按照以往的教學模式,老師可以在課前搜集那段不堪回首時期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或影音資料,然后用投影的方式講授即可,甚至中間可配上哀傷的音樂,再加入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誦或講解,這樣應該能達到引入時代背景、激發學生情感的目的,但這違背新課改中有關學生自主學習要求。這時我想,既然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要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何不把這一過程交由學生自己處理呢?于是在課前布置了一道與以往不同的預習作業:每位學生都要從自己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或其他經歷那一場浩劫的人的那里了解一段發生在他們周圍,甚至就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讓人痛心的故事。在這節課上,轉述“文革”中凄慘事實的學生聲音沙啞,聽講述的學生起初是驚訝,感覺難以置信,接下來便是同情與哀嘆。同時,我又介紹了電視劇《亮劍》中沒有拍攝的原著中關于主人公李云龍、趙剛在“文革”時遭受迫害致死的命運。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很好地解決了背景知識介紹這一難點,讓學生走進巴金的世界,理解作者情感這一教學難點就迎刃而解。
二、在更廣闊的空間中學習語文
新課標在“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中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材保留了傳統課文——郁達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既要跳出這堂課的傳統束縛,上得有新意,又要讓學生有所收獲,這是我的目標。怎么辦?跳出狹小的教室,走向廣闊的自然,成為我選擇的道路。我讓學生拿起手中的相機拍下了2014年的湄潭的秋天。“秋”這個詞成為學生那段時間常掛在嘴邊的話題,同時悲秋的、喜歡秋天的學生都從這篇課文中找到了感覺,促使更多的學生走進了郁達夫的情感世界。現在還清楚地記得以位同學講一片鮮黃的梧桐葉與一片仍然翠綠的梧桐葉緊緊挨著放在一起的圖片,名之為:秋戀。
三、對教材整合的探索
新課程教材下發后,多次聽到老師們的議論:課文多,課時少,講不完,但實際上高中語文教材除了必修和選修教材外,還有多本語文讀本。在必修和選修教材都不能全面把握的情況下,那些讀本似乎多數都處于“休眠”狀態。可見如果處理不好教材,將會導致多么大的教學資源的浪費。
為此,我充分閱讀必修、選修教材和語文讀本,盡量找到并運用恰當的方式指導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有更大的收獲。例如教材中有朱自清的一篇文章《荷塘月色》,語文讀本中有一篇文章《一朵午荷》。《一朵午荷》是臺灣作家洛夫的一篇散文,作者用敏銳的觸覺和洗練的文字,描寫了一池夏天午后雨中的荷和一池秋末午后花事已殘的荷,為讀者奉獻了一幅風格獨特、震撼心靈的寫意水墨畫。文章在樸素和平淡的語言中寫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興衰無非都是生命過程中的一部分。愛生命就要愛生命的全過程。一朵午荷,不僅讓詩人走向內心,深入生命的底層,更在時間的意義上揭示關于宇宙規律的哲學命題。兩篇文章的在寫作背景上、立意上等許多方面都有不同之處。但同樣寫到荷花,洛夫的《一朵午荷》中有這樣一段話:“這時,一陣風吹過,全部的荷葉都朝一個方向翻了過去,猶如一群女子驟然同時撩起了裙子,我在想,朱自清看到會不會因而激起一陣靦腆的竊喜?”憑借這些,我大膽地將這兩篇文章放在一起,讓學生比較閱讀,去感受,去思考,去發現,去創新。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給學生留下了選擇和拓展的余地,滿足了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新課改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教師必須在教學中與課程同步發展,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相關材料,積極參加培訓,提高自身素質,及時總結與反思,不斷更新觀念。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新課改的大潮中搏擊風浪,獨領風騷,成為教學改革的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