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華
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案例設計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地理知識、地理原理與地理規律。相信大多數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地理教師有這樣的體會。受此啟發,我選取當地典型地理案例輔助教學,不僅能激活學生思維,培養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主動進行地理探究式學習,而且在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地理情感,主動形成可持續發展觀方面,有比選用其他地區案例更直觀、更有說服力的效果。
一、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形成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
選擇激勵源,有效激活學生思維,十分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地理問題,并形成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學習習慣,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主動形成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家鄉是學生最為熟悉的地方,每當提起家鄉的地理知識,學生都會倍感親切,也很想知道發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解析、分析身邊的地理現象與地理事物,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也認為:“智力活動是在情緒高漲的氣氛里進行的,這種氣氛給教學帶來好處,同時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務。”因此,善于引用鄉土地理案例教學,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探索地理問題的狀態。例如:學習“工業區位選擇”時,在上課伊始,即提出如下問題:本市的“麥當勞西餐廳”,為何開設在市區學宮街與大觀街的十字路口?而且市區有新城和舊城多條街道,為何“麥當勞西餐廳”卻僅此一家呢?還沒等老師設計的問題表述完畢,學生的好奇心使其思維被激活,而且大多數學生喜愛品嘗該餐廳的食品,一經提起即興奮起來,課堂自主性學習氣氛隨即空前高漲,大家七嘴八舌爭相發言,自然進入問題的探究。教師因勢利導,設計由淺入深多個層次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分析、交流然后分組總結發言。此類案例可以設計三個層次的問題:(1)描述本市“麥當勞西餐廳”分布的地理位置。(2)根據觀察,歸納“麥當勞西餐廳”的主要消費群體,分析該地區經營“麥當勞西餐廳”的有利條件有哪些?(3)本市增設“麥當勞西餐廳”可行嗎?只見每個學生都自主參與討論,提供自己的認識,發表自己的見解,傾聽別人的看法。經過一段時間的熱烈探討,最后以小組為單位作小結發言,交流看法。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歸納:城市功能區中商業區分布的一般規律。這樣學生受到案例的啟發,很快得出了:“市場和交通是影響商業區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商業區通常分布在市中心和交通干線兩側。”的一般規律。透過案例探究,增強了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發展了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提高了語言表述能力,拓展了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尤其是激發了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
二、便于開展地理探究活動,培養地理思維
地理思維是地理學科特有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地理,掌握地理分析方法很關鍵。所謂:學習地理就是要知“地”懂“理”。家鄉是學生了解世界、認識世界的起點。了解家鄉地理的基本概況往往是學生發自內心的愿望。引導學生解析、分析身邊的地理現象、地理事物,最能激發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當地案例是大量學生“熟悉”的案例,選取鄉土案例輔助教學,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地理思維。例如:學習“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在完成“季風水田農業”這部分內容學習后,要求學生利用假期實地調查自己家鄉的農業生產現狀,分析農業地域類型及原因。從完成的作業反饋出這樣的信息:學生能結合本地緯度位置,考慮氣候差異、地形是否平坦、有無池塘、水庫、河流,與大中城市距離的遠近等多種區位因素展開分析,確定各地有種植水稻、或林果或養殖家禽等農業地域類型的差異。根據農業存在明顯地域分異的情況,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展示“家鄉的農業調查報告”并進行評價。結果使學生樂學、易學,很快掌握了“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的內容。由此可見:應用當地實例分析,常常能強化學生的地理思維訓練,通過考察分析某種地理要素在特定環境中的作用,深刻體會到農業生產的“地理性”,人類生產活動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生產。選取鄉土案例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地理思維,既能增強學生解讀區域地圖地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培養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良好習慣,使知識得到有效遷移。同時使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更加多樣化和恰當。
三、自主探究學習,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地理教學要體現課程理念,落實課程目標、達到課程標準,需要地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高中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不同的學習需要,積極探索和運用探究方法,幫助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分析解決地理問題。以“地轉偏向力”為例,教材只是介紹地轉偏向力的概念:地球自轉使“北半球一切沿地表作水平運動的物體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的結論。但是高中生不會滿足接受該結論,大多會好奇追問原因。抓住這樣的機遇,我認為可以拓寬學生的認知領域和生活空間、思維空間,挖掘潛藏的智能,學會知識的遷移。因此,要求他們利用周末等課余時間考察市區的北江河,觀察河流兩岸的地貌有何特點?分析為何江濱公園出現在南岸而北岸卻分布著碼頭?大家為了找到有說服力的依據,通過相互討論,設計了問題,帶著疑問觀察河流。發現北江河在市區呈“自東向西”而不是“自北向南”的流向,發現河水在北岸的流速比南岸快,發現北岸河邊地形較陡等地理事實。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北半球的河流對右岸侵蝕較強,往往形成凹岸,河床較深。印證了地轉偏向力的影響,突破了“地轉偏向力對氣流、洋流、河流等都會產生影響”這個教學難點。同時對河流地貌凹岸、凸岸的成因有了清楚認識,理解了凸岸建江濱公園而凹岸建碼頭的合理性。由此可見,恰當選取當地典型的實例進行教學,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主動思考地理知識、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形成,轉變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利于挖掘學生潛力,培養創新人才。同時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地理學科的魅力和感受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價值。
四、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
利用家鄉的地理資源,發展家鄉的經濟,改善家鄉的生態環境,是學生發自內心的希望。學習“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循環經濟,而工業實現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是清潔生產”這部分內容時,根據大多數學生對工業生產認識不夠深刻的情況,注意創造有利學生學習的環境進行教學。如:利用網絡了解“循環經濟模式”。“循環經濟”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循環經濟是一種實踐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它從資源環境是支撐人類經濟發展物質基礎這一根本認識出發,通過“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使所有物質、能量在這個永續的循環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從而實現用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其標志性的特征是遵循“4R”原則,即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再思考(Rething)的行為原則。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發達國家為提高綜合經濟效益、避免環境污染,以生態經濟理念為基礎,重新規劃產業發展,提出一種新型循環經濟發展思路。近年來,循環經濟已經逐漸成為一股新經濟的潮流和趨勢。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帶動經濟快速發展。本地過去是投資的“寒極”,現在成為投資的“熱土”,近年來接受來自珠江三角洲的產業轉移,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帶來工業污染的困擾。因此,工業實施清潔生產,實現循環經濟也是我市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教學在引導學生分析學習教材選取的案例的基礎上,增加了本地有“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稱號的“新亞光電纜實業有限公司”的案例,了解“工業清潔生產”的生產過程,各個環節產品及其流向。有著20多年歷史的“廢舊金屬拆解回收行業”,是本地發展循環經濟的代表行業。有循環經濟產業園的石角鎮、龍塘鎮成為本市的經濟強鎮,原因何在?為何本市有“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稱號的“新亞光電纜實業有限公司”布局在其附近?教師創設問題,留出課堂學習空間,讓學生聯系當地媒體的相關報道,進行自主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多年來該產業發展使當地處于“資源浪費多,有效利用少;二次污染多,技術投入少;個人致富多,綜合效益少”的狀況,市民體會深刻。因此,提起該案例,學生情不自禁地爭先發表自己的看法、建議,結果課堂上大家熱烈討論,互相啟發,集思廣益,對缺乏有效引導和規范管理的產業提出了打造“中國再生銅都”,發展循環經濟的系列有效方法。這樣做,既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地理素養和熱愛家鄉、愿為家鄉的建設和發展出力的情感,又讓學生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融合,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上述教學實踐證明:教師選用鄉土地理案例輔助教學,對促進學生發展地理思維能力,提升地理綜合素質十分有效;學生善于進行鄉土案例分析探究學習,可以養成創新的思維習慣、行為習慣;開展案例探究學習,能使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更好地體現新課程理念,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參考文獻:
[1]清遠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清遠市志. 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