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新
摘要:為了解六萬林場八角林病蟲害種類及其對植株不同部位的為害情況及其為害程度,給防治決策提供參考,采用面上踏查和樣地細查相結合的方法,在有八角林面積分布較大的五個分場開展了病蟲害為害結構調查和分析。結果表明:在八角樹的不同部位中均存在不同種類病蟲害的為害,以為害樹冠上方的種類最多,危害較重,其中尺蠖、炭疽病、薊馬、煤煙病4種普遍發生。局部蟲害點尺蠖蟲口密度平均達90只/株;五個分場炭疽病病情指數分別達50.7、50.2、70.8、38.3和35.2,中度和重度的發病面積一年內分別上升了5%和1%。結論:目前,炭疽病在六萬林場八角林中發展蔓延快,是主要的病害種類,須重點防控。
關鍵詞:八角林;病蟲害;結構;調查
中圖分類號:S435.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2015)06-0050-04
Abstract: Anise is one of special industry of Liuwan state-owned forest farm in Guangxi. In recent years, the harm of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of anise have great influence normal produc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pecies of diseases and pests and know the damage of different part of the plant and damage level by them, and offer inform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ling, we conduct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amage structure in five branch-far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ise forest are being harmed by many species of disease and pest, while most of them at the crown,and significant damage to the anise trees. Looper,anthracnose,thrips, and fuliginous were four widespread species and heavier. Looper density average of 90/plant at some place. The anthracnose disease index of five branch-farms were 50.7, 50.2, 70.8, 38.3 and 35.2, respectively.The area of moderate and severe increased by 5% and 1% respectively in a year. Conclutionis as follows:currently, the anthracnose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damage to the anise forest,we must focus on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 word: illicium verum forest; disease and pest of anise; damage structure; investment
八角(Illicium verum Hook.f.)又稱八角茴香、大茴香,北方稱為大料,屬八角科八角屬,為南亞熱帶地區珍貴的經濟樹種,也是我國南方主要的香料經濟林樹種。在中國廣西是主產區,廣西八角種植面積和產量約占全國的80%以上,八角產業已成為廣西山區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之一[1]。《廣西林業發展“十二五”總體規劃》中明確提出:今后廣西要打造八大產業集群,要求“十二五”期末,八角總面積穩定在26.7萬hm2,要在良種、高效栽培技術和有害生物防治技術方面提供技術支撐。
廣西國有六萬林場地處廣西的東南部,種植八角具有悠久歷史,場內環境氣候條件適宜八角生長。現全場有八角成林面積0.4萬hm2,約占場內經營面積的23%。可見,維護好六萬林場內八角的正常生產和健康發展,對場內的經濟收入增加和穩定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但近年來調查發現,由于受極端氣候、周邊林種結構調整和經營加大等因素影響,場內八角林的病蟲害種類、分布區域和為害程度均發生了新的變化,病蟲害已變成約束場內八角經濟收入和產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為了解六萬林場內八角林病蟲害種類及其對植株不同部位的為害情況及其為害程度,給防治決策提供參考,采用面上踏查和樣地細查相結合的方法,在有八角林面積分布較大的五個分場開展了病蟲害為害結構調查和分析。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調查概況與分析方法
1.1 調查地點及面積
調查地點選擇在六萬林場有較大面積八角成林分布的寧康、東山、忠東、河嵩、高嶺等五個分場進行。林齡在20-40年之間,調查面積占總面積的5%。
1.2 調查時間
2013年的3月份春季、6月份夏季、9月份秋季,2014年的9月份秋季各一次。
1.3 調查和分析方法
采用面上踏查和樣地細查相結合的方法,即在面上觀察的基礎上,對嚴重的林地,按上中下坡位置取調查樣塊,在樣塊內按對角線法取樣株,對樣株從平地開始對其根莖部、主干部、分枝條、樹冠葉片、嫩梢嫩芽、花器、果實等組織部位進行詳細觀察。每個樣點調查10-15株,若在其中有個別植株表現特別也要納入調查對象。調查時詳細記錄各部位被病蟲為害的種類,癥狀特點、發生現狀,同時采集標本回室內或送研究單位作進一步分析鑒定明確。對為害相對普遍和發生面積較大的尺蠖和炭疽病分別統計整株樹上的總蟲口數和病情指數,采用與周邊正常植株相比,目測統計受害株的葉片受害率和落葉率,以了解其為害程度;八角炭疽病的病情指數是根據其葉片出現病斑與落葉關系密切的特點,在樹上的東南西北中方向的上中下三個方位各取3根枝條共45根枝條,統計枝條葉片上的病斑個數,采用病斑個數占調查葉片數的比率即病斑比率作為分級標準。其感病級別分為5級,分級標準及病情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0級—葉片生長正常,葉片上沒有病斑;
Ⅰ級—葉片生長正常,病斑比率≤20%;
Ⅱ級—葉片生長正常,葉色褪綠,病斑比率≤30%;
Ⅲ級—葉色褪綠明顯,病斑比率≤50%;
Ⅳ級—葉片褪綠明顯并開始脫落,病斑比率>50%。
病情指數=∑(各級感病株數×各級代表值)/(調查總株數×最高一級代表值)×100。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根莖部發現的病蟲害種類
調查結果顯示:在六萬林場內的八角成林中發現樹體的根莖部受病蟲害為害的情況很少,有個別植株偶爾發現有白蟻的蟻路附在其上,但并未見其對樹體造成為害。
2.2 莖干部發現的病蟲害種類
調查結果發現:目前對莖干部有危害性的病蟲害種類有:擬木蠹蛾和由地衣、苔蘚類引起的藻斑病。擬木蠹蛾的為害特點是:幼蟲主要從樹枝分叉處向枝干內鉆蛀為害,常于晚上外出啃食枝干的表皮層,在樹表外可見到樹皮被啃吃的跡象和由幼蟲吐絲、糞便和皮屑綴成的綴條。幼蟲蛀入后,營養輸送受到一定的影響,從而影響樹勢。但目前發現被害的不多,只有少部分林地偶爾發現;由地衣、苔蘚類引起的藻斑病,主要分布在潮濕蔭蔽的林分和出現在老樹齡的枝干上,大量地衣、苔蘚類的附生,對樹勢和新梢萌發產生一定的影響。2.3 樹冠上部為害的病蟲害種類
八角樹冠相對其它器官其平面和立體面積最大,調查發現在樹冠上方為害的病蟲害種類和數量最多。多點的調查結果均顯示,于樹冠上部為害的病蟲害種類主要有:咬吃葉片的尺蠖、葉甲、毛毛蟲,為害花器的中華簡管薊馬、針刺葉片吸吮汁液的粉虱、蚜蟲和蚧殼蟲類;發現的病害種類主要有:炭疽病和煤煙病。以煤煙病、薊馬、八角尺蠖、八角炭疽病為害較為嚴重。
2.3.1 八角煤煙病 癥狀特點:主要對葉片產生危害,葉片表面覆蓋黑色煤煙狀物。覆在葉片上的煤煙狀物影響到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和氣體交換,樹勢受到削弱。在較蔭蔽濕度大以及存在有蚧殼蟲、蚜蟲、木虱等刺吸葉片汁液和分泌蜜露的林分內病害發生普遍。
發生狀況:該病目前在六萬林場內屬偏低度發生,局部偏中度發生。林內受害樹勢衰退。在這方面,應加強對林份進行修枝伐密等科學的營林管理措施,提高林份的透光度。
2.3.2 薊馬 為害八角的薊馬是中華簡管薊馬,該蟲引起八角瘡痂果,主要是由于該蟲在八角的開花時期活動并侵入花器內刮銼危害所致。害蟲對花器進行刮銼后,受害部位果皮組織增生、木栓化和發育受阻,形成瘡痂果、畸型果,細小果。受害果常是:表面粗糙、質量輕,看相差,降低了八角果的品質。
發生狀況:據觀察,該蟲為害影響普遍,八角林內不論紅、白、淺紅花或軟、硬枝品種都會受害,就六萬林場而言,該蟲目前尚屬偏低度發生,局部呈中度發生,但在個別密閉林地受害更為嚴重,受害果占20%-60%不等,這對八角果的產量和質量存在潛在的影響。
2.3.3 八角尺蠖 形態特點:八角尺蠖的分類地位歸屬于屬鱗翅目的尺蛾科,幼蟲走路弓背形,表面光滑,黃綠色,腹部1-4節背面有一個較大型“十”字形黑斑,體側和腹面各有二排較大的黑斑[2]。為害特點:幼蟲是咀嚼式害蟲,幼蟲咬吃八角樹的葉子、花器和幼果。幼蟲分為5齡,幼齡幼蟲食量很小,只能咬食葉背面的葉肉,4齡后食量大增,當蟲口密度大時,整片八角林的葉子常在3-7d內被吃光,狀如火燒。走入林木底下時可聽到蟲咬吃樹葉的聲音,大聲喊叫或振動樹體,可見到蟲子吊絲下垂。受災嚴重的林份,由于葉子常被吃光,若遇上干旱年份,常易造成植株枯死。該蟲在六萬林場一年可發生4-5代。幼蟲常在每年的5、7、9月份群集為害,氣溫高且干旱的季節易暴發成災。越冬時主以蛹在樹干周圍的土層內進行,入土不深。越冬蛹多于第二年的3月上中旬羽化,各年羽化時間相差10d左右。成蟲產卵多產于葉片上,也有產在樹干皮縫里,呈塊狀,綠色。該蟲吃性雜,常可為害八角樹下的如山蒼子、白背桐、鹽膚木、桃金娘等林下雜灌木。
發生狀況:調查發現,該蟲在一些分場的為害已呈上升趨勢。2013年6月份調查,寧康分場的沖溝點,蟲口密度達60-150只/株樹,平均在90只左右。若按樹上八角葉被害損失率30%為中度、60%以上為重度計,該蟲在六萬林場內的八角林為害大部分屬中偏低發生,局部呈中偏重度發生。因此,該蟲在偏重度發生的區域,應作為主要吃葉害蟲類重點觀測和防治。
2.3.4 八角炭疽病 癥狀特點:八角炭疽病主對八角的枝葉和果實造成危害。病害的病斑多從葉尖、葉緣開始出現,也有在葉片中部的,多為1-4個。病斑初期呈現水漬狀小斑點,后期病斑中部變成灰褐色,邊緣有深色條紋,其上密布帶灰色的小黑點呈現輪紋排列。果實受害和果實干燥后,病斑隨之皺縮,其上表面亦生有黑色小點。葉片病斑和果實病斑上的小黑點多生于表皮細胞下,此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盆。
為害性狀:在一個季度內,葉片受害,病斑直徑擴展至約0.8cm時,葉片脫落,病斑繞受害枝條成圈,則造成枝條枯死。一年中,葉片出現病斑后,多從6月中旬起開始脫落,發生嚴重時,至10、11月份,樹上葉片全部落光,僅剩枯枝,形似火燒。枝條受害且連續多年時,易造成整株枯死。林內得病落葉后,光合作用和營養積累均受到嚴重影響,因而保花保果能力差,極易造成大量落花落果,甚或顆粒無收。
發生狀況:據2013年6月份對六萬林場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八角炭疽病在寧康、東山、河嵩、忠東、高嶺等五個分場都有不同程度發生,上述五個分場的平均病情指數分別為:50.7、50.2、70.8、38.3和35.2,以寧康、東山、河嵩分場病害發生較重。2013、2014年的9月份對六萬林場調查統計結果也顯示:以正常株相比,按落葉率30%為病害中度、60%以上為重度計,2013年六萬林場約有850hm2面積中度發生,約占全場八角林面積的21%,重度發生的約占10%;而2014年中度發生的面積約占26%,比2013年上升了5%,重度發生的面積約占11%,比2013年上升了1%,河嵩分場出現了一塊面積約2hm2的中老齡林整株枯死的情況。可見,八角炭疽病在全場為害最重,且目前已呈快速發展蔓延之勢。
3 小結與討論
3.1 目前在六萬林場八角林中存在對不同組織為害的病蟲害種類,以危害樹冠的病蟲害種類較多,為害也較嚴重,其中尺蠖、炭疽病、薊馬、煤煙病4種類普遍發生,是當前場內八角林中的主要病蟲害。
3.2 八角炭疽病是目前為害六萬林場八角林最主要的病害。在受調查的五個分場中有三個分場該病害的病情指數超過50,屬中偏重度發生。受害林分常于6-9月份出現異常落葉、落花和落果,甚或造成枝條枯死甚至全株枯死。目前八角炭疽病在六萬林場及全區各地普遍嚴重發生,因此,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八角炭疽病須作為重點對象加以監測和防控。
3.3 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和嚴重為害,是寄主、病蟲原物和環境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鑒于薊馬、煤煙病、尺蠖、炭疽病等主要種類的病蟲多分布于樹冠上方為害的實際,在制定防治措施時要根據各病蟲害生物學特征和發生發展規律以及八角林內的環境條件和氣候變化情況來確定。總結各地防治成功之經驗,建議采用營林管理措施,加強修枝除密除雜灌木等來提高林內透光度;保護天敵,重點于每年3月份加強對尺蠖越冬代的防治;采用N、P、K營養元素和B、Cu、Zn、微量元素配合平衡施肥來促進枝葉生長以提高八角植株對炭疽病的抵抗力等綜合防治措施,以確保有效持續抑制八角林內各類病蟲害的發展蔓延。
參考文獻:
[1] 馬錦林,曾祥艷,李開祥,等. 廣西八角產業現狀及發展戰略[J]. 廣西林業科學, 2011,40(4):336-339.
[2] 黃金義、蒙美瓊,等. 林木病蟲害防治圖冊[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
[3] 何維佳.八角主要病蟲害及科學防治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4,34(1):79-80.
[4] 李柏秀.藤縣八角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措施研究[J]. 大眾科技, 2013, 15 (163):95-96.
[5] 蔣曉萍.六萬林場開展八角炭疽病災害調查[EB/OL].廣西林業有害生物信息網http://www.gxpst.com.2014-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