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仲輝 鄒承武 張平剛 邢永秀 鄭霞林 黎樺 黃榮韶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突飛猛進,尤其在國家大力倡導“互聯網+”戰略計劃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植物學科普教育模式已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也無法滿足學習者對快速掌握即時信息的強烈訴求。在這種情形下,設法將傳統校園植物科普教育與“互聯網+”先進模式有機結合,構建快捷、全面、及時的網絡信息平臺必然會產生深遠的意義。為了促進“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校園植物科普教育及網絡建設,提供參考或指導。文章以在“互聯網+”背景下,如何將傳統植物學知識與現代的互聯網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讓更多學生、老師以及社區群眾在學習植物科學知識的同時也能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捷和高效為是研究目標,通過分析植物科普教育在廣西大學的現狀,提出“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校園植物科普教育及網絡建設實施方案。
關鍵詞:互聯網+;植物學;科普教育;網絡建設
中圖分類號:Q94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2015)06-0068-02
科普教育工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科教興國偉大戰略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同時也是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1]。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類社會生產、生活以及思維方式的每一個方面,尤其在新媒體環境下,科普教育愈發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2]。在大力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強化科普教育,對于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2, 3]。
1 植物科普教育的意義
植物與人類的生活、國民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人類賴以生存的衣、食、住、行以及醫藥、工業原料等很大部分來源于植物[4]。如今,世界上的糧食、資源、能源、環境、生態和人口等關鍵問題無一不與植物研究密切相關。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地位,徹底融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及全過程[5]。因此,加大植物科學技術普及宣傳力度,將在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進程中起到無法估量的重要意義。
2 植物科普教育在廣西大學的現狀
廣西大學坐落于風景如畫,有著“綠城”美譽的廣西首府南寧市,校園內風光旖旎,綠樹成蔭、花團錦簇,植物多樣性十分豐富。作者經過詳細調查發現,校內僅維管植物就多達120科,702種。如此優越的植物資源不但為西大學子和教職工提供了優美的學習、生活環境,也與西大濃郁的人文氣息交相輝映。如何更加科學地利用這一資源,使之成為獨特的校園文化建設重要載體并傳承,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科研以及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直都是西大人的愿望。多年前,學校曾開展過一次全校主要樹木調查和掛牌,但因時間久遠,自然損壞和人為破壞十分嚴重,完整的掛牌已所剩無幾。加上近年來學校快速發展,大搞建設,樹木、花壇、實驗樣地騰移挪位經常發生,不但損毀嚴重,張冠李戴的現象更是層出不窮,常常給學生和老師們傳達一些錯誤的訊息。此外,傳統的植物掛牌因受篇幅的限制嚴重制約著科普知識的信息量,過于簡單的信息常常無法吸引人們的關注,另外固定位置的傳統掛牌大大限制了科普知識獲取的便捷性,從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科普教育的實際效果。因此,重新開展調查、整理、命名、掛牌等工作意義重大且迫在眉睫。
3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校園植物科普教育及網絡建設
“互聯網+”戰略就是借助互聯網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6]。國內“互聯網+”理念最早出現在2012年的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該理念一經提出就迅速在各行各業傳播開來,獲得了強烈的反響和廣泛的支持,直到2015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并將“互聯網+”理念推向國家戰略的新高度[6,7]。
在“互聯網+”這一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將傳統植物學知識與現代的互聯網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讓更多學生、老師以及社區群眾在學習植物科學知識的同時也能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捷和高效是本研究的最終目標。
4 實施方案
為了響應國家政府提出的“互聯網+”科技強國行動計劃,推動傳統植物學知識的普及和應用,讓在校學生和教職工以及社區群眾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之余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培養濃厚的學習熱情,營造和諧的精神文明生態氛圍,關注身邊的植物種類、價值、生活狀態等,為進一步科學地保護和開發我國豐富的植物資源打好基礎,本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4.1 徹底調查校園內所有植物種類
由植物分類學專業教師帶隊,將學生分為5組,每組6名學生,同時將廣西大學校園劃分為5個區,按分區徹底調查校園內所有的植物種類和數目并詳細記錄每種植物的生存狀態,調查結果表明:廣西大學校園內維管植物有120科,702種(含種下變種、亞種,不包含栽培品種、雜交種),其中蕨類植物7科18種,裸子植物7科17種,被子植物106科667種(見表1),其它非維管植物未包括在此次調查中。
4.2 校園植物網絡地圖制作
對每一種植物及其重復個體進行高清拍照,并結合GPS路徑定位,最終制作一副校園植物精準定位網絡地圖,涵蓋GPS坐標信息以及路線圖,幫助學習者能在廣闊的校園內迅速而精準地鎖定想要了解的植物位置。
4.3 鑒定、命名每一種校園植物,統計各級單位植物的數目
準確鑒定并命名每一種植物,統計各科、屬、種及種下單位植物的數量,幫助學習者了解各類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
4.4 設計物種牌和掛牌
物種牌上的信息包括:物種的中文名、拉丁學名;所屬科名及拉丁名;簡要介紹(包括主要產地,基本用途等);植物特征性照片;二維碼(微信平臺內涵蓋更多科普信息);廣西大學徽章,如:圖1。
4.5 微信平臺建設
如果想了解某種植物更多信息可以掃二維碼進入我們的微信公眾平臺,該平臺將包括校園內每一種植物的正規學名、常見俗名、來源和分布、主要生物學特征、價值(觀賞、藥用、食用、科研或其它方面)、她的故事、精準定位網絡地圖等等。該微信公眾平臺將定期更新維護,學習愛好者還可以在平臺內開展學術交流互動。
5 結論
植物科普教育是大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基礎。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尤其在國家大力倡導“互聯網+”戰略計劃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植物學科普教育模式已經明顯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也無法滿足學習者對快捷掌握即時信息的強烈訴求。在此情形下,將傳統校園植物科普教育與“互聯網+”先進模式緊密結合,構建快捷、全面、及時的網絡信息平臺必然會產生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黃臻. 加強科普宣傳工作的意義及有效途徑[J]. 理論與當代, 2013, 347 (9): 45-46.
[2] 羅新湘, 丁亮中, 文瑞明. 素質教育中不容忽視科普教育[J]. 中國高教研究, 2000, 3: 59.
[3]劉曉東, 馬聰, 蔣靈斌. 高校科普工作探討[J]. 科協論壇, 2014, 5: 21-24.
[4] 趙建成, 李敏, 梁建萍, 等. 植物學[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2.
[5] 賀學禮. 植物學[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8.
[6]佚名.馬化騰兩會提案大談“互聯網+”[EB/OL]. http://www.netofthings.cn/GuoNei/2015-03/5507.html, 2015-03-05.
[7]“互聯網+”概念風靡發展前景廣闊[EB/OL]. http://www.sc.chinanews.com/news/2015/0310/0140285670.html, 201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