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利勝 婁柯 陸華才
【摘 要】為貫徹落實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提高電氣工程類本科教學質量,本文通過對安徽工程大學和美國底特律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與教學方式的分析,并就中美大學學生培養的異同做比較,旨在借鑒美國大學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為提高我國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人才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電氣工程;課程體系;教學策略;培養模式
Analysis on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USA
WEI Li-sheng LOU Ke LU Hua-cai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Abstract】The issue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mplement the national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is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mod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etween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of Detroit Mercy is given. Through using for referenc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in talents training,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has been improved and the advanced engineers of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have been trained.
【Key words】Electrical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Instructional Strategy; Training Mode
0 引言
美國作為世界高等教育強國,本科教育水準列為世界第一[1]。聯合湯森路透發布了2015年全球大學的排名調查顯示世界排名前500強大學中,美國高等學校占168所,前20強中,美國占16所;而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2015年世界大學排行榜前20強中,美國大學占15所。可見,美國高等教育這種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促使美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2]。從20世紀初以來,每年吸引千萬以上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去美升造。
在我國,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對高質量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越發緊迫,大學教育承載的使命與發揮的作用日益突顯。教育部連續出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政策文件,并聯合財政部啟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強調“育人為本”和“質量為重”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逐漸成為教育界的共識[3-4]。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如何構建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培養方案、課程結構、課堂教學、實踐環節等,已成為各高校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因此,本文將通過安徽工程大學與美國底特律大學電氣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途徑進行比較分析,探討課程體系設置與教學方式上的異同,以便找出我國高校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上所存在的不足和美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中成功經驗,為提高我國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提供借鑒。
1 課程設置異同
大學課程設置在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美國底特律大學電氣工程專業本科生課程主要由通識教育課程、專業課程以及選修課程三個模塊共同組成;安徽工程大學電氣工程專業本科生課程則主要由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以及實踐教學環節組成??梢姡忻来髮W都十分注重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相結合的設計理念,在強調在寬厚的人文和數理的基礎上,注重強化課程的交叉與融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5]。
但是,在通識課程方面,底特律大學主要開設美國歷史、道德與政治、哲學、演講基礎以及寫作等相對側重培養學生的倫理道德、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更加注重為學生提供個性發展的服務,設計理念上強調實用性和自由性;安徽工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則主要由軍事理論課程、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自然科學課程、外語課程、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以及體育課程等模塊組成,注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政治意識的培養,強化理論知識的學習,設計理念上強調基礎性和寬泛性,往往弱化對學生個人責任意識的培育;可見,美國通識課程模塊偏向人文社科領域,而中國則偏向于自然科學領域。在其他課程方面,就電氣工程專業而言,中國大學專業課程開設科目更多,涵蓋電機與電器、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力系統、輸變電技術等相關領域,充分體現強電與弱電的結合、電力與電子技術的結合以及軟件與硬件的結合特點,重視專業基礎的培養;而美國大學在戶外教學項目更為寬泛,包括籃球、橄欖球、高爾夫球、網球、攀巖、游泳等多種課程以供選擇,致力于人文知識與實際能力,以及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6]。
2 教學方式異同
中美高校一般都在新學年初頒布教學計劃,對每門課程的講解內容、預備知識和要求、課程學分、考核方式進行闡述。且每一門課程都備有教學大綱,由擔任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編寫,作為教學的基本依據,授課方式也主要采用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的方式;在教學模式上,也都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以建立以本科生研究、探索為基礎的教學模式,設置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從經費、資源和場地等方面給予支持,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和積極學習的態度;另外,中美高校都建有本科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以對教學目標、教學組織、教學效果等進行分析,促進教學質量不斷鞏固和提高。
然而,在教學大綱制定和執行方面,我國各高校以及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指標中都有嚴格規范,這種方式便于統一管理,課堂教學紀律嚴明,但阻礙了教師適時地柔性調整課堂教學內容能動性發揮,抹殺了教師的創造性教學和與學生的互動性學習氛圍,也造成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過于迷信,阻礙學生的創新性思考[7]。而美國高校教學大綱由授課老師獨立制定,同一門課,不同授課老師可以自由制定各自的教學大綱,充分賦予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權力,弱化課堂教學規范。授課采用粗放式講解方式,只是提綱攜領地介紹,課堂上主要用于講授學生疑惑或需要幫助的部分部分,以交流為主,組織學生理解知識,把更多的內容留給學生自己解決,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體系。
另外,在課堂教學方法上,中美兩國高校有所差異。中國高校課堂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為主線,要求教師嚴格按照統一的教學大綱,采用講授的方式將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灌輸給學生,將課程中每一章節,甚至是每一知識點詳細地給予講解,導致學生不用思考便對完整的課程知識體系全盤地被動接受,降低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的培養。相比中國高校,美國高校課堂教學比較非常寬松,主要采用研討和課堂互動的方式,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思維批判性[8]。研討已成為最重要和最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指導學生開展特定問題的分析、研究,幫助學解決疑惑。
最后,在課程實驗教學方面,中國高校沒有獨立開設實驗課程,也不單獨記錄成績,實驗過程主要以演示和重現為主,以加深和鞏固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而美國高校將本科生實驗活動列入為本科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單獨開設“電氣和計算機工程的基礎實驗”、“電子系統實驗”、“微控制器實驗”、“電氣和計算機工程的基礎實驗”等,單獨考核打分,同時擴大實驗室對學生開放程度,學生可隨時與實驗教師聯系并開展實驗活動,學校也采取各種措施,為學生提供實驗機會和經費支持,強化探索性實驗課程的比重,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
3 結束語
綜上,我國的高等教育正處于提升教學質量改革的關鍵時期,為貫徹落實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通過比較安徽工程大學和美國底特律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與教學方式,指出我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不應停留在課程門數的增多、課程類型的豐富、課程結構的調整等方面,而應借鑒美國大學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堅持社會需求為導向、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為焦點,強化學生的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為培養敢創新、會創造的高質量人才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張海生,許園.中美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比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 2015,Vol33(5):59-65.
[2]龔放,呂林海.中美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學習參與差異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2,Vol33(9):90-100.
[3]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1,Vol.32(2):47-55.
[4]龔克.關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0,Vol.8:4-5.
[5]王澄海.中美研究型大學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差異[J].中國大學教學,2012, No.12:88-89.
[6]董皓.中美高校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比較及啟示[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Vol16(1):83-87.
[7]孔榮,王亞平,王娜.美國康乃爾大學本科教學觀察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現代教育管理,2012,No.2:125-128.
[8]胡燕,李祖超.中美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途徑的比較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Vol10(6):679-682.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