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小妹
《國家安全法》充分體現人權保障原則
文/劉小妹
《國家安全法》充分地體現了人權保障的原則和精神。該法的制定實施既是對人民集體人權的促進,又是對公民個體人權的保障;既保障了公民獲得安全的基本人權,又加強了國家安全工作中的人權保障。未來的國家安全配套立法將遵循人權保障的原則和要求,進一步細化權力行使的程序和標準,完善公民、組織權益的申訴、救濟、補償等制度和機制,共同促進和保障人民安全和人權事業發展。
2015年7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五次會議高票通過了《國家安全法》。該法是統領國家安全工作的基礎性法律,也是構建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推進國家安全法治建設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國家安全法》第7條規定,維護國家安全,應當“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護公民的權利和自由”,確立了人權保障原則。這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繼1999年寫入憲法、2012年寫入刑事訴訟法后,再次寫入我國重要立法之中,充分體現了《國家安全法》對人權保障原則的重視和尊重。
在國家安全法治領域,國家安全與人權保障的關系體現在兩個面向,一是以積極的國家安全建設促進和保障公民獲得安全的基本人權,二是以法律規制國家安全工作,防范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侵犯公民的權利,加強國家安全工作中的人權保障。
通過國家安全建設積極保障公民獲得安全的基本人權,其重要意義源于近代中國關于個人與國家、人權與主權關系的直觀體現。近代中國在“救亡圖存”的應急狀態和時空語境下,基于“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以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樸素道理,形成了“沒有國家就沒有個人”的基本共識。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在世界格局中擁有獨立的一席之地,如果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得不到尊重,那么這個國家的人民的安全、公民的人權都將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可見,中國的近代化過程與民族國家的構建是同步的,中國對個人與國家關系的理解并不是簡單的歸約為國家本位或個人本位,而是定位為個人與國家的相互內在性關系。
因此,《國家安全法》保障公民獲得安全的基本人權體現出四個特征:一是維護國家安全,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即立足于中國的國情和國力,制定并不斷完善國家安全戰略,維護各領域國家安全,構建國家安全體系,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二是《國家安全法》通過保障國家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軍事安全、文化安全和社會安全,通過促進金融、能源、科技、網絡、糧食、生態、核、外太空等領域的安全建設,來提供保障安全的基本人權的基礎,并以此積極推進安全的基本人權的實現。三是安全的基本人權既包括個人的基本人權也包括集體的基本人權,即人民的安全。對此,《國家安全法》第3條明確規定國家安全工作應當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四是享有安全的基本人權與履行保障國家安全的義務是一致的。中國的人權觀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天賦人權觀,在我們的法治體系中,人權不具有天賦的“非道德正當性”,權利更像是源于在國家中分享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進步的成果,因此權利與義務被視為一種一致的、對應的關系,享有權利必須履行義務,履行義務必定享有權利。故而,《國家安全法》第1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人民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都有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和義務。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分割。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是包括港澳同胞和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
以法律規制國家安全工作,防范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侵犯公民的權利,加強國家安全工作中的人權保障,是國家安全法治建設的重要目標。大體而言,《國家安全法》強調的人權保障原則,可從以下三個層次來理解。
第一個層次是立法目的。《國家安全法》第1條規定,維護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保護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這一規定本身就是對人權的促進和保障。一方面,自由、財產和安全都屬于普適性基本人權,其中包括免于匱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懼的自由。在我國安全形勢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嚴峻的當下,維護國家安全的同時就保障了國民安全。另一方面,發展、安全和人權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協調統一關系。2005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千年宣言》執行情況報告中提出:“沒有發展,人類就無法享有安全;沒有安全,人類就無法享有發展;不尊重人權,我們既不能享有安全,也不能享有發展。”《國家安全法》的制定實施正是對發展、安全和人權事業的一體推進。
第二個層次是立法原則。《國家安全法》第7條鮮明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規定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精神,與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和發展階段相適應,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之路相適應。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是一個從低到高的譜系: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開始,依次走向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在馬斯洛看來,當生存和溫飽等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后,更高級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安全需求隨之而來。因此,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下,無論是國家還是公民,追求安全、追求個體尊嚴和人格完善的社會和政治意義將日益凸顯。《國家安全法》堅持追求國家安全與保障人權并重,體現了中國社會需求的遞進發展結構,有利于我國國家安全和人權事業邁向更高階段。
第三個層次是立法條文。“尊重和保障人權”契合社會主義法治原則,不僅具有宣示意義,更具有規范價值;不僅是國家安全工作的一項法律原則,更體現在國家安全工作的各個具體領域和環節,體現在《國家安全法》的各個具體條款之中。
一是《國家安全法》規定,國家安全工作要以保護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目的,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各項權利為主要任務,體現了國家安全立法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立法理念,這是對人民安全和利益的最大尊重和保障。
二是《國家安全法》規定,包括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和有關軍事機關在內的一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國家安全工作和涉及國家安全活動中,應當嚴格依法履行職責,不得超越職權、濫用職權,不得侵犯個人和組織的合法權益。依法行使職權是一項重要法治原則,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關鍵。只有權力受到制約和監督,公民權利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國家安全法》確立了緊急狀態下的法治和公民權益保護原則。《國家安全法》規定,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戰爭狀態或者實施國防動員后,有關機關可以采取限制公民和組織權利、增加公民和組織義務的特別措施,但必須符合合法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和比例原則。這就意味著,在國家安全工作中,限制權利和增加義務的特別措施必須依照法定的權限和程序作出,且該特別措施應當與國家安全危機可能造成危害的性質、程度和范圍相適應;有多種措施可供選擇的,應當選擇有利于最大程度保護公民、組織權益的措施。
四是《國家安全法》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和隱私權。國家安全工作涉及情報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對此《國家安全法》規定,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有關軍事機關根據職責分工,依法搜集涉及國家安全的情報信息;國家安全危機事件發生后,履行國家安全危機管控職責的有關機關,應當按照規定準確、及時報告,并依法將有關國家安全危機事件發生、發展、管控處置及善后情況統一向社會發布。
五是《國家安全法》設專章規定公民、組織的權利和義務,包括公民和組織支持、協助國家安全工作的行為受法律保護;公民和組織因支持、協助國家安全工作,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可以向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請求予以保護;公民和組織因支持、協助國家安全工作導致財產損失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補償;造成人身傷害或者死亡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撫恤優待等。此外,《國家安全法》還規定國家依法采取必要措施,保護海外中國公民、組織和機構的安全和正當權益,保護國家的海外利益不受威脅和侵害。
綜上所述,《國家安全法》充分地體現了人權保障的原則和精神。該法的制定實施既是對人民集體人權的促進,又是對公民個體人權的保障;既保障了公民獲得安全的基本人權,又加強了國家安全工作中的人權保障。《國家安全法》是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中的綜合性、基礎性立法,未來的國家安全配套立法將遵循人權保障的原則和要求,進一步細化權力行使的程序和標準,完善公民、組織權益的申訴、救濟、補償等制度和機制,共同促進和保障人民安全和人權事業發展。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