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勇海
土地財政不剎,“造城運動”難止!
文/何勇海
背景:“新華視點”記者近期在多地采訪發現,在特大城市限制人口、中小城鎮擴容的情況下,一些中小城鎮迫切希望加速發展,紛紛提出2020年、2030年人口倍增的目標。國務院有關部門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5月,全國縣以上新城新區超過3500個,規劃人口達34億。這些規劃能容納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新城,誰來住?(7月14日《新聞晨報》轉新華社報道)
是啊,規劃人口達34億的新城誰來住?這是當前推進城鎮化建設的一個最大問題。近年來,這個問題其實早就拋出來了。時有報道反映,在城鎮化大潮下,不少城市修建的新城新區,往往“只見樓盤不見人”“只看見有人施工,沒看到有人入住”。即使已交付使用的新城新區,普遍出現入住率奇低的現象,加之沒有足夠的商業配套措施,顯得異常安靜冷清,到了夜晚燈光稀少,住戶害怕得都不敢出門,這類新城新區常被人們稱之為“空城”或“鬼城”。
新城新區要想具有城市或城鎮的本質,那就要追求人群的聚集。沒有人群聚集,一切都無從談起。為了應對、化解新城新區無人住的尷尬,不少地方相關部門的重要任務之一便是“搶人”。或者撤村并居,讓農民出讓土地,把農民“趕進城”“趕上樓”;或者以政府補貼等方式忽悠農民到新城新區買房,吸引打工者返鄉買房,當作去庫存的“接盤俠”。可是,不少中小城市與城鎮沒有一定規模的產業,就沒有一定規模的就業,“搶人”并不容易。
即使“搶”到部分人又怎樣?人口是自由流動的,哪里機會多就流往哪里,新城新區的人來了又去,空有戶口留在那里。大城市有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與商業機會,不要相信大城市有人口溢出到中小城鎮的新城新區。所以,正在規劃或正在建設新城新區的地方,當務之急應是調整規劃、停止建設或縮小建設范圍,對井噴而失序的新城建設予以反思。新城新區建設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味求大,三四線城市更應謹慎造城,以免勞民傷財,遺禍子孫后代。
關鍵還要叫停土地財政——幾乎完全依靠出讓土地創造財政收入。在地方政府大造新城新區的背后,除響應號召,急速推進城鎮化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目的便是“搭便車”:以地生財。新城新區規劃得越大,土地賣得越多,財政收入就越可觀。于是,哪怕沒有必要搞新城新區建設,也要像“攤大餅”一樣推開,甚至寅吃卯糧、竭澤而漁,根本不考慮新城新區有沒有居民入住,有沒有商家、企業入駐。可以說,土地財政不剎,“造城運動”難止。
為防止可建不可建的新城新區一擁而上,還應在一定區域內,統一規劃大中城市及其周邊小城鎮的新城新區建設,統一規劃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至少要由省一級控制該省新城新區總量。在審批時,哪怕是大城市的新城新區建設,也要根據具體條件比如產業布局、功能定位等來進行,禁止求新、貪大、求洋,禁止不計成本、舉債造城,禁止大拆大建。在新城新區數量眾多,已形成龐大體系的當下,縣級城市更應嚴把審批關,盡量不搞新城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