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春華 姜楠 通訊員/陳玖來
延伸“361”戒毒模式提升科學戒治水平
——福建省未成年人司法強制隔離戒毒所探索特色戒毒方式
本刊記者/陳春華 姜楠 通訊員/陳玖來
福建省未成年人司法強制隔離戒毒所位于福州市晉安區,毗鄰風景秀麗的福州金雞山西麓。記者走進戒毒所,活動室內不斷傳來歡聲笑語,此時,舞臺上的未成年戒毒人員正踏著輕快的舞步為前來參加“場所開放日”的家長們獻上自編自演的節目。人們很難想象這些充滿朝氣的孩子竟是被毒魔控制的折翼天使。
在福州,登記的未成年吸毒人員約3000人,占到吸毒人數的9%;在全國范圍,登記的未成年吸毒人員約4.3萬人。而根據禁毒部門的統計,實際吸毒人員通常是登記吸毒人員的5倍,形勢嚴峻。
福建省未成年人司法強制隔離戒毒所副所長陳金建告訴記者:“目前,以青少年為主體的濫用合成毒品問題突出,吸毒人員低齡化趨勢明顯,毒魔之手正伸向我們身邊的未成年人。這些未成年戒毒學員中最小的只有14歲,可想而知他們初次接觸毒品的年齡更早。”
據陳金建介紹,未成年人吸毒的動機主要有四點:(1)好奇心。因為好奇,想試一試而染上毒癮。(2)消遣、娛樂。把吸食毒品當作吸煙、喝酒一樣,滿足消遣和享樂的需要。(3)當做炫耀的資本。為了顯示自我“價值”,把吸毒當作一種炫耀的資本。(4)從眾心理。青少年自制力差,看見朋友吸毒,也跟著一起吸。
目前,福建戒毒場所普遍采用“361”戒毒工作模式。此工作模式是福建省戒毒系統嚴格按照《禁毒法》《戒毒條例》《司法行政機關強制隔離戒毒工作規定》,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認真總結形成的。“361”模式包括三期管理(脫毒期、康復期、鞏固期)、六療法(藥療、儀療、心療、食療、體療、行療6種戒治手段)、一延伸(未戒人員回歸社會的后續照管)。這一模式把依法管理、科學戒治、注重康復、利于回歸作為具體的工作要求,圍繞幫助戒毒人員戒除毒癮、回歸社會這一核心,通過治療、管理、康復等手段,幫助戒毒人員在生理和心理上擺脫毒品依賴,回歸社會,做一名合格公民。
“他們既是違法者、受害者,更是受社會廣泛關注的病人,是最容易戒斷毒癮的人員,是最能接受新戒毒理念的戒毒學員,所以在未成年戒毒人員的管理模式上,福建省未成年人司法強制隔離戒毒所在全省‘361’戒毒模式的工作基礎上,有所側重、有所拓展、有所延伸,本著科學、規范、可行、有效的原則開展未成年戒毒人員教育戒治工作。”陳金建說。
為應對戒毒人員回歸社會復吸的問題,該戒毒所采取多項措施,積極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未戒人員的教育戒治,探索出許多有效的方法。陳金建介紹說:“一是重塑成長模型。未戒人員在成長道路上摔了跟斗,應該說是其成長模型在個體、家庭和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環節出了問題,當他們進入特定強制隔離場所時,就不能簡單地讓他們再放縱,我們應該重新定位個體、家庭和學校(戒毒場所)三位一體的關系,分析未成年戒毒人員的成長方式,通過我們引導、家庭支持、社會專業團隊培訓等方式,轉變他們的惡習,提升未成年戒毒人員的認知能力,提高他們抗復吸的能力。近兩年來,我們系統組織開展職業技術培訓和創業教育,嘗試參照YBC的創業模式,根據未成年戒毒人員需要和社會發展需求,開展適合未成年人特點的職業技能教育,改變他們的擇業觀念,增強他們的創業沖動,培養并提高未戒人員的就業與創業技能,為其順利回歸社會奠定基礎。二是努力拓展后續照管功能。目前戒毒所已建立“倪媽媽”“郝爸爸”為代表的信息共享平臺,跟蹤指導家屬對回歸社會的未戒人員進行教育,通過定期回訪、不定期心理訪談,為回歸社會未戒人員提供心理咨詢;同時每半年組織實地走訪,力所能及幫助未戒人員及其家庭解決困難和問題。三是聯合地方政府預防未戒人員復吸。目前多地政府已經成立專門的禁毒辦公室,戒毒所正逐步爭取依靠地方政府力量協助受害家庭解決家庭矛盾、提供就業崗位、解讀相關政策等實際問題,促進未戒人員更好地融入社會。四是主動與地方公安部門、司法局(所)和綜治辦保持聯系與溝通。借助執法部門力量,為未戒人員提供必要的行為干預、同伴影響、集體督促等全方面的戒治保護,使戒毒場所與社區康復形成一個完整的戒毒工作鏈,實現戒毒場所強制戒毒與社區戒毒無縫對接。”
此外,針對未戒人員存在的心理缺陷、性格脆弱、意志品質差等特點,福建省未成年人司法強制隔離戒毒所還組織心理專家團隊綜合運用健康教育、個案咨詢、團體輔導、心理危機干預等措施對未戒人員進行系統矯治,幫助其掌握心理調節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心理功能恢復。建立未成年戒毒人員心理基本信息檔卡和SCL90測量結果等13項檔案信息,實現未成年戒毒人員“一人一檔一策”,開展焦慮、抑郁、生活方式等量表測試,全面增強未戒人員對心理矯治與心理健康的認知水平。
經過兩年多的積極探索,福建省未成年人司法強制隔離戒毒所及時適應工作職能轉變,創新未成年戒毒人員戒毒管理模式,規范戒治流程,在確保戒毒場所安全穩定的大前提下,不斷探索有特色有成效的未成年人戒毒方式,未成年戒毒人員的戒治成效也逐步彰顯。
突出未成年戒毒人員特色,夯實戒治基礎。實行差異化管理,明確未成年戒毒人員與成年戒毒人員的戒治模式差異,繼續推行九年義務教育,豐富日常生活飲食、技能培訓等科目,提高未成年戒毒人員自選購物與撥打親情電話等處遇標準,提高他們戒毒所戒治生活的安全感與融入感。加強特殊警力保障,強化管教民警警力配備,由具有愛心、責任心、親和力的大隊領導負責未成年戒毒人員日常教育戒治管理。主動融入特別關愛,在情感歸屬、人生價值導向、扶困助弱等方面切實做到“五個肯定”,即每逢有未成年戒毒人員年滿18周歲,肯定為其舉辦集體成人禮儀式;每逢佳節團圓日,肯定有所領導派發節日紅包;每逢“6·26”國際禁毒日、“12·1”世界艾滋病日,肯定開展專題教育活動;每逢未成年戒毒人員過生日,肯定有一份生日蛋糕;每逢戒治期滿,肯定為其做好出所聯絡對接工作。
該戒毒所還十分注重教育戒治,確保戒毒人員健康成長。他們制定綜合教育戒治計劃,依托課堂化教育,通過開展國學講堂、評比“中華魂”讀書積極分子等,為未成年戒毒人員樹立道德榜樣,促進未成年戒毒人員重塑“三觀”。同時重視親情力量,營造“溫情”戒治家園,邀請未戒人員家屬來所參觀戒治環境,共同搭建教育平臺,增強未戒人員的感恩意識。在教育、親情基礎之下著眼藝術熏陶,文化環境氛圍再造。戒毒所營造所區“三角梅”文化氛圍,使未戒人員在無形中得到感化和重塑。通過開設音樂、美術、文學等課程,舉辦書法、演講、中西面點等比賽活動,幫助未成年戒毒人員培養情趣愛好,改善精神面貌、提升個人素養。拓展所區文化載體,豐富文娛生活,周末及節假日讓未成年戒毒人員自行組織開展K歌活動,活躍場所戒治環境。建立健全“新萌報”“戒毒誓言墻”“親情愛心墻”“戒毒許愿樹”等各類介質,積極營造以文化人的戒治氛圍。
提升康復質量,創新考評機制。充分發揮戒毒場所優勢,積極調動戒治資源和社會幫教力量,創新未成年戒毒人員康復考核新機制。通過系統地開展行為規范養成訓練,促使未成年戒毒人員形成有約束的生活方式。進一步規范行療相關工作,不斷提升行為養成訓練的科學水平。引進專業康復師資力量與科研團隊,確保康復訓練實效。由福州市則徐中學派駐專業體育老師,指導、保障未成年戒毒人員的日常康復訓練。戒毒所同時還與福建省體育科學研究院合作,制定獨立的考核評分標準,加強對未戒學員意志品質的考核,以康復訓練為切入點,增強戒毒人員自我規劃和自我管理能力。
通過全體未戒教育人員的努力,如今福建省未成年人司法強制隔離戒毒所已初步實現了“戒治科學化、訓練規范化、管理人性化、權益保障化”的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