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宏明
?
吉林省全面完成地方糧食收儲保障體系構建
文/張宏明
吉林省是國家糧食主產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承擔著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責任。2014年,為主動適應糧食經濟發展新常態,進一步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更好地服務國家糧食宏觀調控,吉林省政府提出構建地方糧食收儲保障體系實施意見,并將其納入2015年吉林省改革重點任務之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等有關部門積極推進,截至2015年11月底,全省50個市縣完成了地方糧食收儲保障體系構建,該體系在落實國家糧食收購政策、滿足售糧農民需求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4年9月,吉林省政府印發相關文件,從總體要求、基本原則、構建方式、經營模式、責任主體、管理方法和政策扶持等七個方面,對構建保障體系提出要求。
總體要求是落實各級政府糧食安全責任,以保護農民利益為目標,以滿足政策性糧食收儲任務為核心,整合現有糧食收儲資源,明確不同區域功能定位,構建糧食收儲保障體系,發揮“穩市、恤農、備荒”作用。按照“一縣一企、一企多點”模式加快推進,糧食主產市、區至少做到一企多點,力爭做到多企多點;產銷平衡市(州)、縣(市、區)要做到一企多點;銷區市(州)、縣(市、區)應保留一戶企業。構建方式要通過整合現有地方國有糧食企業、各級政府收儲的糧食企業資產、上劃中省直管理的糧食流通企業,積極引導其他所有制糧食企業參與等方式,構建地方糧食收儲保障體系。推進縣級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兼并重組,促進資產優化組合。經營模式要按照國家糧食收購政策,承擔啟動并實施國家水稻最低保護價和臨時儲備玉米收購任務,方便農民售糧;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創新機制、規范運作,切實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法人主體和市場主體。政策扶持方面要爭取國家投入、省里扶持、地方政府自籌的辦法,加快推進和完善企業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糧食收儲設施完好,并在相關政策上給予支持。
在保障體系建設中,省糧食局及時跟蹤調度,指導各地加快推進和完善保障體系建設,印發了相關文件,從體系的規模布局、企業選定、管理體制、產權關系、扶持力度、檔案制度、督導驗收、監督檢查等八個方面提出落實意見,要求各地按照“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產權明晰、體制順暢,信息齊全、運轉有序”標準進行構建。指導各級糧食部門做好體系企業檔案的建立和數據上報等工作,建立信息數據庫,確保倉儲設施得到有效利用和保護。
為扎實推進保障體系構建,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吉林省糧食局組織各級糧食部門認真開展全省糧食倉儲設施專項調查,全面掌握了全省規模以上涉糧企業基本情況,建立了規模以上糧食企業檔案和倉儲設施信息數據庫。同時,抓住國家啟動“糧安工程”契機,積極爭取國家投資補助,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提高建設集中度,擴大批次投資規模,優先支持納入保障體系企業建設倉儲物流項目和實施倉庫維修改造,進一步改善了企業儲糧條件,提升了糧食流通能力。地方糧食收儲保障體系作為“糧安工程”的重要載體,發揮了國家投資的最大效益。
經過各級政府部門和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共同努力和嚴格審核,從全省50個市縣中的1809戶規模以上涉糧企業中,選取1068戶納入保障體系,收儲能力6400萬噸,可利用倉容296.5萬噸,從業人員3.3萬人。企業性質:國有及國有控(參)股企業558戶,其中中直174戶、省直142戶,外埠11戶,地方政府所屬215戶,其他16戶;民營509戶;外資1戶。企業類型:收儲企業908戶,加工企業19戶,轉化企業6戶,收儲加工企業58戶,其他混合型企業77戶。近三年,體系企業中有791戶承擔著國家政策性糧食收購、糧食儲備和市場調控任務,并積極參與市場糧收購,滿足了農民售糧需求,充分發揮了糧食流通主渠道作用。
個別市縣在保障體系構建中存在體系布局不盡合理、構建不盡規范、信息報送不及時、糧食部門對企業約束力不強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盡快加以解決和完善。
(一)進一步規劃體系布局。要結合吉林省糧食行業“十三五”規劃,按照“政府主導、因地制宜、統籌規劃、整合資源、科學布局、分類推進”的原則,將“糧安工程”項目及相關政策,優先支持保障體系內企業,集中打造一批規模化、信息化、規范化的糧食收儲物流企業,積極承擔國家糧食調控任務,切實發揮糧食流通主渠道作用。堅持中央直屬企業、省直屬企業(集團)與地方企業之間、產銷區之間的建設規模和布局相互銜接,做到功能互補、結構合理,避免重復建設,最大程度發揮國家投資效益。
(二)加快推進“糧安工程”項目建設。為實現正常年景下,消除不合理露天儲糧的目標,按照吉林省“糧安工程”建設規劃,爭取到2020年再新建倉容330萬噸,使總倉容達到5000萬噸,其中:房式倉5500萬噸,罩棚倉1000萬噸,儲糧罩棚1500億斤。要多措并舉,加大資金籌措力度,力爭在2017年前完成建設任務。考慮到國家投資規模,倉儲物流設施建設應以保障體系內的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為主,民營企業為適當補充,并針對收納、中轉、儲備等不同功能需求,優化倉型設計,因地制宜推廣使用新倉型,減少露天儲糧。
(三)全面提升倉儲管理水平。實施“智能糧庫”建設,加快推進糧情監控、機械通風、糧食出入庫自動化升級改造,推廣物理和生物殺蟲防霉、智能監測、智能通風、節能低碳烘干等綠色生態智能儲糧技術,逐步實現糧庫數字化、智能化,進一步提高糧食倉儲、安全生產和安全防火的規范化管理水平。同時,加強人員業務培訓,規范統計行為。
(四)加快推進倉儲信息化建設。構建省市縣三級糧食管理平臺,涵蓋糧食基礎信息、管理業務信息與流通信息的糧食數據資源,實現對各級儲備糧及商品糧的糧食庫存實施動態監管,全面掌控政策性糧食狀況和企業運營情況。
(五)規范體系運行機制。落實糧食倉儲設施保護制度,對納入體系的企業網點設置要保持基本穩定,明確管理制度,不得擅自改變用途、隨意處置。研究制定政策激勵和約束機制,及時跟蹤掌握體系企業運行情況,確保企業持續符合要求。建立健全體系企業的準入和退出機制,對具備條件、能夠充分發揮糧食流通主渠道作用的企業積極吸納;對違規運作、不配合地方糧食部門、不報送數據的企業,通報地方政府,必要時提出退出意見。
(六)建立體系管理考核機制。要結合吉林省糧食行業現狀和發展實際,特別是要按照相關文件要求,進一步加強體系管理,落實各級政府糧食安全主體責任。省糧食局要建立體系管理考核辦法,加強對各級體系管理成效的考核,建立長效機制,使之真正做到“富農強企、惠民興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系吉林省糧食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