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仲彝
加快實現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思考
■孫仲彝
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實現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應該充分利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給農業現代化帶來的新機遇,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推進和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的內涵是隨著經濟社會歷史發展逐漸豐富,認識也逐步深化的。一方面,隨著農業裝備水平提高、農業科技進步,促使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另一方面,農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資源環境條件改善等,促使農業經營效率提高,從而使農業現代化的內涵不斷豐富和加深。
中國農業現代化既有類似于其他國家之處,又有自己的特色。全面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一方面要借鑒國際經驗,另一方面更要自主創新。
農業現代化的內涵不僅包括農業生產過程的機械化、水利化、化學化和電氣化等,而且要拓展到生產條件、生產技術、生產標準、生產組織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農業現代化的過程是完善農業產業體系、基本設施體系、經營管理體系、質量保障體系和資源保護體系的過程,也是推進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突破技術制約、化解自然風險、減輕資源壓力和消除環境污染的過程。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水平,借鑒農業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要努力形成多學科、多產業聯合支撐的系統化綜合體;農業生產、工業制造、商業流通、金融服務、貨物運輸諸多產業部門形成合力支撐。
簡要地說.農業現代化就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所謂現代農業,是指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物質條件、現代產業體系、現代經營管理、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職業農民等新型要素基礎上的農業形態,體現了傳統農業的革命。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的工業革命和產業革命所帶動,并滲透到農業的結果。農業現代化同一切現代化一樣反映的是一個過程,雖然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但沒有終結的一天,永遠是在路上。
隨著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發展,我們要始終把改革作為根本動力,立足世情國情農情,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道路。
(一)中國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有經歷曲折道路的教訓。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的總體發展水平不高,單位產量不高,發展也不平衡;農產品的品質較差,與農業發達國家相比有明顯差距;農業勞動生產率低,經營規模較小;農業生產中科技貢獻率明顯低于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投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農業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程度較低;農業組織化程度低,農村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農業資源配置不夠優化,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夠高;農民收益增長不快,城鄉差距較大。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中農業成為“短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農村成為“短板”。
2014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要繼續強化農業基礎產業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在資源環境硬約束的條件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具有緊迫性。
(二)世界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經驗
在世界上,農業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各具特色,對推進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有借鑒意義,應該科學地總結并加以吸收有益的經驗。
1.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美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經驗是農業產業體系不斷延伸、完善、升級,并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相融合,進行農業科學研究,提高農業科技在生產中的作用,農業科技貢獻率已超過70%;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最有效地利用和節約農業資源,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保持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農業經營有較大的規模經營,獲得較好的規模效益;注重生態農業發展,實現環境保護,資源再利用和持續發展。美國農業人口有500多萬人,占總人口的2%左右,不但養活了3.17億美國人,還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美國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很少,而從事農產品加工行業的雇員占美國就業人口的20%,達2100萬人。
2.英國是依托科技發展現代農業。英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經驗是堅持走集約化和機械化道路,以全國1%的勞動力,完成全國所需農產品生產的60%;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經營模式,政府對農業管理的重點是市場的培育和發展;集中力量引導發展優勢農業,用法律手段保護和支持農業,實行價格保護政策,用農業政策實現國家對農業的宏觀調控;鼓勵農場向大型化、規模化發展;建設國家和地方多層次的自然保護區,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環境。英國成為全球城鄉差別最小的國家之一。
3.法國是世界農業強國。法國農業就業人口約87萬人,占全國就業人口的3.6%。農產品出口量僅次于美國,是世界第一大食品加工出口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農業強國。法國在20世紀80年代,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強調發揮各級民間合作組織的作用,包括生產領域、流通領域、農業信貸、技術指導服務等四大類合作社的作用。法國的主要經驗是重視農業科技研究、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教育,推行生態農業和標準化農業,使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嚴格按標準和規范進行;嚴格控制農業污染源,確保農產品和食品的安全優質,并綠化、凈化、美化環境,建設了完善的農業互助保險體系,國家制定了《農業保險法》。對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宗農產品如水稻、小麥、大麥,以及對飼養動物如牛、羊、馬、豬、蠶等實行強制性保險。
4.荷蘭發展創意農業,實行產業鏈經營,在世界現代農業中處于領先地位。荷蘭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起,發展創意農業,形成了完整、發達的創意農業產業鏈。尤其是花卉產業鏈經營,不僅提高了創意農業產業化程度,減少了行業風波,規避了價格風險,更有助于創意農業升級、提高產業集中程度、擴大規模經營的經濟效益,保持了荷蘭創意農業的世界領先地位。荷蘭的鮮花、奶酪、蘑菇和土豆種子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世界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經驗正是我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推進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應該很好借鑒的經驗。
(三)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應根據世情、國情、農情,既借鑒國際經驗,更注重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不斷地探索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是把握“中國特色”和“新型道路”這兩個基本要求,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認識上逐步深化而形成的。
1.從“中國特色”方面考察,其內涵就是始終把改革作為根本動力。主要把握好以下方面:一是立足世情、國情、農情,遵循客觀規律,順應時代要求;二是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與多種經營共同發展;三是傳統的精耕細作要與現代技術裝備的運用相輔相成;四是實現高產高效和安全生產,與生態保護和資源永續利用相協調;五是加強政府支持保護,與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作用的功能互補;六是以解決好地怎么種為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濟體系;七是以解決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力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八是以滿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為導向,大力發展優質安全農產品。概括地說,要按照中國特色的基本要求,努力走出一條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2.從“新型道路”方面考察,其內涵就是遵循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緊密結合中國農業的實際。實現農業生產力發展的途徑,主要把握以下方面:一是要用現代化物質條件裝備農業;二是要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三是要用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農業;四是要用現代經營方式推進農業;五是要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六是要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概括地說:要按照世界農業發展規律新的基本要求,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民素質、農業的效益和市場競爭力,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3.把握“中國特色”和“新型道路”兩個基本要求,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道路,就是建設現代農業、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業生產力的過程,也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同時,要把建設現代農業作為主線貫穿新農村建設、城鄉發展一體化建設的全過程,把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建設、社會文化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統一起來,應該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觀,來對待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問題。
當前,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擴大農業經營規模;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動農業信息化;增強農業發展可持續性;強化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力度等。
發展現代農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改造傳統農業、推進現代農業、提高農業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保障。
(一)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堅持農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依據世情國情農情,農民是農業經營的生力軍,更是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力軍。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從根本上說就是要造就高素質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要堅持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二)大力發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實行產業化經營
推進農業的生產、加工、銷售、運輸、服務等產業,以及農村的休閑、觀光、度假、體驗、娛樂等環節聯結為完整的產業鏈經營,既適應城鄉、國內外消費者的需求,又實現農業的增效與農民的增收。鼓勵工商資本發展適合農業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新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跳出農業單一生產經營的觀念,從建設農業產業鏈到實現農業價值鏈來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三)把農村商業、農村金融業、農村保險業列入農業經營體系
世界上農業發達的國家,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農產品的購銷以及農產品的加工、銷售、運輸都由供銷合作社經營,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由信用合作社及其他金融機構提供服務,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及部分經營風險由保險公司進行保險,政府對重要農產品實行保費補貼,有利于增強農業在國內外市場中的競爭力。
鼻咽癌(NPC)在我國惡性腫瘤死亡疾病譜中位于14位[9]。目前國內外對鼻咽癌的治療手段主要包括放療、化療、分子靶向治療、挽救性手術治療等[10]。其中放射性治療被公認為鼻咽癌的首選治療,5年生存率達80%以上[11]。局部未控或遠處轉移是鼻咽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困擾著醫務人員及患者[12]。因此,探索精準的靶向治療,提高NPC患者的治愈率,增加預后效果,延長遠期生存期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總之,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是推動現代農業提高和保障農業效益、農民收益的關鍵性舉措。
中國實現農業現代化關鍵性環節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全要素生產率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來衡量,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有20多個百分點的差距,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有許多工作要做,主要采取以下重大舉措:
(一)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
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前提條件,從注重年度產量向更注重保護和提高糧食產能轉變,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要堅守耕地紅線,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要依靠科技進步來提高單產的內涵式發展道路;要繼續開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推廣優良品種和標準化高產高效綠色技術模式。
(二)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延伸農業產業鏈
強化創新發展理念。創新農業經營主體加上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理想格局,既扶持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又加快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以服務的規模化帶動生產的規模化,延伸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一體化的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加收入。
(三)樹立協調發展理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打好農業污染治理的攻堅戰
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推進農業從追求產量為目標向發展生產與生態保護并重轉變,從單純追求高產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節水節肥節地轉變,這種轉變是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趨勢。在我國特別要打好農業污染治理的攻堅戰,大力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五)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提升科技裝備和勞動者素質
這是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動力。現代農業本質上是科技農業,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是發展農業現代化的最重要的手段。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應該把農業科技擺在國家科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構建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相結合的格局。提升農業科技裝備和農業勞動者素質。充分發揮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在科研成果轉化中的作用。
(六)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提高的過程,也是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發展農業現代化,就要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加強監管能力建設。要落實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健全監管制度,讓城鄉居民吃得安心,身體健康。
(七)樹立開放發展理念,加強農業國際合作
中國是世界上農業開放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必須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根據國內資源環境條件確定農產品生產發展優先順序,依據國際市場供給潛力制定農產品國際貿易和農業“走出去”戰略,要通盤考慮,既要讓國際市場和資源“為我所用”,又要避免農產品過度進口“傷及根本”。要隨著國際情勢的發展趨勢,從大局出發、從長遠著眼創新國際農業合作模式。
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是作為世界上農業大國、農民大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問題和重大課題,沒有農業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三農”問題沒有解決好,就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