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忠
?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王國忠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通過股權量化到戶,讓集體組織成員長期分享資產收益”,是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要求。前幾年,上海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的工作,今年要繼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做好各項基礎性工作。
近年來,本市各級黨委、政府和主管部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以及市農委關于產權制度改革的工作要求,全面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本市率先在全國形成了“1+1+13”較為完善的產權制度改革政策體系。至2015年底,全市1458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完成了產權制度改革,占全市總村數的86.9上。至2016年2月15日,全市262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2015年年度分紅,年分紅總金額5.77億元(目前各區縣改革村分紅工作尚在開展,預計分紅總金額還會持續增加),惠及成員人數66.8萬人。同時,村經分離改革試點工作推進明顯,松江、金山等區全部實行了分賬管理。
總體來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進展順利,但全市目前還有144個村未啟動改革,其中改革有難度或沒具備改革條件的村有39個,由于存在動拆遷、城中村改造的歷史遺留問題沒有解決,投資失誤壞賬核銷很難落實,資不抵債等各種問題,導致村級改革推進面臨諸多障礙。
今年,我們的改革目標是:基本完成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村經分離工作,切實加強改制后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規范化治理。
一是做好暫緩改革村的調查排摸。去年,市農經站進行了一次調查,全市未啟動改革的144個村,除按照區縣改革計劃在今明兩年啟動和沒有條件改革的之外,還有39個改革有難度的村,今年各區縣要對這些村逐一進行排摸,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做到應改盡改,能改即改。各區縣要嚴格執行產權制度改革月報制度,及時上報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的進度,對暴露出來的困難和問題及時與市有關部門溝通,形成工作合力,把農村改革工作做得再扎實些。
二是加強改革工作的業務指導培訓。去年本市組織開展了農村重點改革工作專項檢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對農村改革工作高度重視,今年的改革任務更加艱巨,各區縣要直面困難和問題,加強調研,加大工作力度。改革程序是否到位事關改革質量大局,不能片面追求改革的進度而降低了改革的質量,要提高基層業務干部的職業素養,鞏固和提高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質量。
三是推進村民委員會與經濟合作社分賬管理。
村經分離有利于村級集體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各區縣要貫徹執行市委、市政府《關于完善村級治理體系加強基層建設的實施意見》(滬委辦發[2014]44號)及市農委、市民政局、市財政局《關于本市開展村民委員會與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分賬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滬農委[2015]357號)等有關文件的精神,明確村民委員會與經濟合作社的職責范圍,界定村委會與合作社之間的支付邊界,各區縣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切實保障村級組織經費運轉,推進村委會與合作社分別設置賬戶,分開核算,并在“三資”監管平臺上按照調整后的科目及時進行會計核算。
四是完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治理機構。各區縣要積極推動改制后的集體經濟組織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組織治理結構,健全集體資產監管體制和運營機制,強化成員管理、股權(份額)管理,完善合作社章程,規范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成員議事規則,實現三會四權相互制約。同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的信息要及時準確地錄入“三資”監管平臺,確保農村社區經濟合作社的規范運行和持續健康發展。
總體看,鎮級改革試點工作進展較為平穩。截至去年底,全市有104個鎮完成了資產清理和權屬界定工作,鎮級產權制度改革累計完成15個鎮,即松江區14個街鎮和閔行區虹橋鎮完成了改革,占全市總鎮數的12.3上。同時,有5個區8個鎮也在2015年啟動了鎮級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包括閔行區七寶鎮,嘉定區南翔鎮,浦東新區唐鎮、萬祥鎮,金山區廊下鎮、亭林鎮、山陽鎮,長寧區新涇鎮)。
鎮級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除松江區外,其他區縣進展相對緩慢。從市農委農經處、市農經站多次調研掌握的情況來看,主要原因是部分鄉鎮領導思想認識不夠到位,不同程度存有怕亂、怕煩、怕難等畏難情緒。同時也存在因鄉鎮撤并、歷史資料不齊,產權難以合理界定等歷史遺留問題。今年工作目標是:基本完成鎮級產權界定工作,并積極推進鎮級產權制度改革工作。
一是積極推進鎮級產權界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是保障組織成員財產權,落實成員收益分配權最根本的制度性安排,各區縣、鄉鎮要高度重視,把改革的各項基礎性工作做好、做扎實。特別是鎮級集體資產的家底要摸清,產權關系要厘清,資產權屬要分清,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將政府財政性資產與農村集體資產界定清楚,并納入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平臺進行監管。同時,鎮級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所涉及的成員范圍要梳理清楚,不能遺漏。
二是積極穩妥擴大鎮級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對去年已經啟動產權改革試點的8個鎮,相關區縣要加大指導督促力度,及時總結改革經驗,研討改革中遇到的問題,嚴格改革程序,確保改革質量,力爭年內完成改革任務。對尚未啟動鎮級改革試點的區縣,原則上要選擇1-2個改革條件比較成熟的鄉鎮積極開展改革的試點,并抓緊遴選好試點鄉鎮及時報市有關部門,努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為鎮級改革推進打下堅實基礎。
三是加強鎮級改革的業務培訓和工作指導。為確保鎮級改革試點工作的順利進行,市里將在時光輝副市長召開推進會之后,舉辦鎮級改革業務培訓會議,邀請有關區縣的同志進行工作交流和業務輔導,市農委農經處、農經站針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和有關政策進行解釋。各區縣也要加強對基層干部和業務人員的培訓,從改革方案的制定、成員代表選舉、改革程序、章程制定、集體經濟內部治理機構的產生、議事規則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業務指導。區縣之間、鄉鎮之間要多開展溝通和交流,形成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良好工作氛圍。
2015年,本市在農村集體“三資”(即農村集體的資金、資產、資源)監督管理工作中,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深化完善和探索:一是完善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平臺的功能。三資”監管平臺新增了鎮級資產管理模塊,進一步擴大了平臺的監管范圍,深化了平臺公開內容,并實行“三資”監管的在線實時監測。二是探索農村集體資產公開租賃平臺建設。浦東、閔行、嘉定三個區根據自身特點,開展農村集體資產公開租賃平臺建設,并進行試運行,為進一步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6年,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工作的目標是:拓展“三資”平臺監管功能,強化動態監管,鞏固村級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成果,擴大集體資產公開租賃平臺建設。
一是充分發揮農村集體 “三資”監管平臺的作用。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平臺經過幾年的運行,總體上運行情況良好,這與各區縣農委以及農經部門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去年市里對平臺的功能進行了擴展,增加了鎮級集體資產管理模塊,并在10個鎮進行了試運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我們要求各區縣、鄉鎮按照平臺功能設計的要求,把固定資產的清理、產權界定的結果以及經濟合同、投資、借款、擔保等相關的信息進行采集、審核、錄入平臺,納入監管范圍,確保平臺數據的及時、準確、完整。今年我們還要繼續開展對“三資”監管平臺運行情況的督導檢查。
二是繼續規范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農村集體財務規范是整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的基礎,各區縣要根據面上情況,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繼續深化完善財務管理的各項制度建設,修訂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嚴格落實農村集體資產、資金、資源各項管理制度,推動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并強化農村審計監督,切實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成員的財產權益,防止“小官巨貪”現象的發生。
三是擴大集體資產公共租賃平臺建設試點。建設農村集體資產公開招租平臺,是讓市場發現價格,實現資產資源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徑,也是貫徹公開、公正、公平原則,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舉措。各區縣要借鑒浦東、閔行、嘉定建設集體資產公共租賃平臺的經驗和做法,進一步擴大集體資產公共租賃平臺建設的覆蓋面,同時,要認真總結推廣村級集體資產委托鎮級管理的經驗,促進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本市深化各項農村改革工作的攻堅之年,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認真研究新情況,著力解決新問題,加強領導,真抓實干,銳意進取,奮力拼搏,不斷提升引領新發展的能力。在深化農村改革中需要總體把握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守住底線。各區縣在推進農村改革時,一定要堅持高標準,守住底線,不碰紅線。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上,要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這“三條底線”;在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工作上,一定要防止以搞農業的名義到農村大量租賃土地后搞非農建設,侵犯農民利益,影響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在加強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范上,一定要建立起符合政策導向、符合各區實際的準入和監管措施,扎好防范風險的“籬笆”。
二是堅持創新。上海的農村改革靠的是本市廣大干部群眾勇于創新。如松江區率先開展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閔行、浦東、嘉定等區探索建設集體資產公共租賃平臺的做法等,都是在實踐中的創新。要繼續保持思想觀念上、方法思路上的創新,推進制度創新、實踐創新。
三是加強協調。農村改革面廣量大,情況繁雜,要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要關注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橫向則涉及到多部門聯動。在推進改革過程遇到有關改革的政策瓶頸問題、稅收問題、變更登記等一系列問題,只有主動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才能確保改革的順利推進。只有主動出擊,才能有所作為。
四是注重調研。當前,農村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產權制度改革等重點工作中,各種利益相互交織、各類訴求激烈碰撞,深層次矛盾不斷凸顯,新問題大量涌現,作為從事農村改革的具體業務部門任務更加艱巨,責任更加重大。從事農村改革一定要深入基層,耐心細致地進行調查研究,摸準摸清基層實際具體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在工作中出實招、放大招。
(作者系上海市農業委員會總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