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雁鴻
地方高校貧困生認定指標體系的優化探究
余雁鴻
貧困生的真偽問題,涉及真實性原則能否得到捍衛,而貧困生認定工作發生了偏差,則意味著公平正義原則的失守。所以,貧困生認定工作,在高校總體工作中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局部,而其現實意義卻不容小覷。
層次分析法 貧困生 地方高校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已基本形成了以獎助學金和助學貸款為主體,以勤工儉學、學費減免、伙食補貼和特殊補貼為輔助,以社會力量捐款為補充的多元化混合式資助體系,資助面不斷擴大,基本上覆蓋了貧困大學生群體,比較好的解決了高校貧困生的就學問題。“獎、助、勤、補、貸”綜合資助體系的設計,充分考慮了中國國情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多方面因素,從理論上講,與我國高等教育成本分擔制度是基本適應的。但高校到底該如何評定貧困生?這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實問題。筆者擬在反思高校貧困生認定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從認定指標優化與重構的角度,運用層次分析法對高校貧困生認定體系的完善與發展作進一步的探討,為建立科學、合理、可持續的高校貧困生資助機制提供理論指導與實踐支持。
1.缺乏綜合認定體系,過于依賴貧困證明。目前,高校比較普遍采用的是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比照界定法來界定貧困生,學校很難準確掌握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真實性和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消費支出。
2.缺乏統一的家庭收入計算標準。學生在申請貧困生資助時,除了要上交一些貧困證明,還必須提供貧困生申請書,學生為了得到困難資助,在填寫申請書時,盡可能的填寫較低的家庭收入。因此,各個學生的家庭收入情況,學校很難獲得詳盡的了解。
3.貧困生認定工作難以做精做細。貧困生認定的主體是高校,而直接承擔此任務的是輔導員,而當前輔導員工作任務繁重,也就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把認定貧困生工作做精做細。
1.認定指標體系的構建思路——層次分析法。構建高校貧困生認定指標體系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分析學生、學生家庭及其所在地的經濟與社會狀況,制定相應的定性與定量指標,合理地認定學生及其所在地的貧困狀況與貧困程度,以便于通過橫向和縱向的評價與比較,確定該生是否屬于貧困生的認定范圍。
如果我們將貧困生認定過程看做是一類特殊的決策過程,那么貧困生認定的指標就是影響最終決定的因素。而在管理決策科學領域內,層次分析法特別適用于此類涉及大量復雜因素的分析問題。層次分析法是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種對較為復雜、較為模糊的問題作出決策的簡易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將決策問題層次化,形成有序的遞階層次系統,即將決策因素分解為一系列子因素,子因素下又可包含一系列子決策因素的層次結構。通過對每層上因素的兩兩比較的方法對系統中最低一級因素進行評估,并得出在某一評估準則下的優劣排序,進而通過層次的遞階關系得出其上一級因素的優劣排序,重復該過程直至得到最高目標的優劣總排序。采用這種多層次的指標體系設計,可以直接使用管理決策中常用的層次分析法來對指標權重進行科學量化。這種方法已經被應用在管理決策、高校教育評估的指標設計中。
2.多層次認定指標體系的設計。本項目把貧困生認定體系分解為三個層次:目標層為高校貧困生認定指標體系。認定準則層將認定過程分為兩個部分:家庭經濟因素認定和學校生活消費認定。具體指標層又分為家庭性質、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所在地、家庭親屬經濟情況、家庭資產總額、家庭負債總額、父母職業、學生校園卡消費、學生綜合評定、學生個人財產。而認定準則層和具體指標層的每個因素都定義了在整體認定中的權重百分比。
高校貧困生認定指標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不斷完善的工作。從時間上說,考核評價的時間越長,趨勢性的規律就越明顯。如果僅關注某一時間點的認定結果,可能會出現偶然因素的影響,從而使結果出現偏差。因此,要堅持動態完善的原則,逐年修訂指標,以更準確地反映出高校貧困生認定的總體水平。
同時,可以調查校園卡消費記錄,及時了解學生的生活和消費情況;對個別對象進行實地走訪,深入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加大對大學生政策宣傳和誠信教育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誠信意識,降低貧困生認定成本。
(作者單位:銅仁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