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鳳
語文版高中語文古代散文單元分析
蘇美鳳
教材是教學的憑借,研究教材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本文以語文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為研究對象,具體分析古代散文單元特點。
語文版 高中語文教材 古代散文
2003年,《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問世,改變人教版一統天下的格局,實現了“一標多本”,出現了與人教版并行的魯教版、粵教版、蘇教版等多種版本。2004年,語文版教材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由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編寫并出版發行,主編是史習江,張萬彬。語文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的編寫落實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要求,從時代性角度著眼,選取文質兼美且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新時代文章,語文課程目標的設計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努力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目標。
(一)單元結構分析
“語文版”高中語文教材包括必修和選修教材兩部分,必修教材共有五冊,以人文話題的方式組元,每冊四個單元,單元以選文為核心,由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探究性學習三個板塊輔助配合組成。“閱讀與鑒賞”板塊由作者介紹、選文、理解?鑒賞、拓展?應用、相關鏈接和單元鏈接六個部分構成。語文版教材中,古代散文單元共有五個,統統編排在每冊教材的最后一個單元,每個單元選文4篇,五冊教材共選取20篇古代散文,約占教材全部選文的30%。
(二)選文內容整合
語文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五冊,共有五個單元,二十篇古代散文,梳理如下:
第一冊:蘇軾《赤壁賦》、李密《陳情表》、歸有光《項脊軒志》、王羲之《蘭亭集序》
第二冊:司馬遷《鴻門宴》、司馬光《淝水之戰》、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左傳》) 《崔杼弒其君》
第三冊: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杜牧《阿旁宮賦》、王禹偁《黃州新建小竹樓記》、王勃《滕王閣序(節選)》
第四冊:(《荀子》) 《勸學(節選)》、韓愈《師說》、歐陽修《與高司諫書》、黃宗羲《原君》
第五冊:(《論語》) 《論修身》、(《孟子》) 《論民本》、(《莊子》) 《神游物外》、 (《老子》)《禍兮福兮》
“選文”分“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略讀課文”篇目前用星號做了標注。語文版五冊教材古代散文略讀課文共有五篇,分別安排在五個單元組的結尾處,篇目分別是《蘭亭集序》、《崔杼弒其君》、《滕王閣序(節選)》、《原君》和《禍兮福兮》。
由前可知,教材以“選文”為核心的“閱讀與鑒賞”板塊包括“作者介紹”、“選文”、“理解·鑒賞”、“拓展·應用”、“相關鏈接”和“單元鏈接”六個部分。
以第一冊古代散文“情動于衷而形于言”單元,第一課蘇軾的《赤壁賦》為例。“作者介紹”部分簡要介紹了蘇軾的生平、文學地位、著作及創作風格。其篇目經典,文質兼美,毋庸置疑。“理解·鑒賞”和“拓展·應用”是習題系統,設計了六個題目,其目的是培養語言能力、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增強語文學習綜合能力,最終目的是全面培養并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第二題“辨析下列詞的不同意義或用法”是為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設計的。第四題“找出文中關于人生哲理的議論,說說這些議論有什么特點,其中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傾向。”是為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力設計的。理解、鑒賞、拓展和應用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生成,才會鑒賞,從而實現遷移應用。“相關鏈接”內容一般與所學課文內容相關,對課文的理解起到補充輔助理解作用。
(三)古代散文單元形式編排特點
一個單元一個人文話題,以一句名家名言為單元主題,如第一冊古代散文單元的主題為“情動于衷而形于言”,選自《詩經》。單元主題與單元所選文章思想內容息息相關。語文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古代散文單元共有五個,單元主題分別是:第一冊“情動于衷而形于言”,四篇文章都為抒情散文;第二冊“大江東去”,有記敘散文也有人物傳記;第三冊“萬物靜觀皆自得”,既有山水游記類散文又有議論性和抒情性散文;第四冊“鐵肩擔道義”和第五冊“越世高談 自開戶牖”都是議論性散文。
語文版教材選文新是最大的特點,將近 60%都是新的選文。這樣一來,課程標準要求選文要具有“時代性、典范性、文質兼美”的要求,就傾向了“時代性”,古代散文單元選文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古代散文學習難易程度無梯度。一般而言,記敘性散文相對簡單,應放在低學段學習,相對難的放在高學段學習。因此,筆者認為第一冊和第二冊選文的位置可以互換,讓學生從簡單入手,培養興趣,落實課程標準關于“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要求”。單元編排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不一而足,提此一兩點,作為參考。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有辯證思維,即使是面對權威也要敢于質疑。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