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圣涵
依托科技競賽的工科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
周圣涵
全球化時代的今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創新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而創新能力則是實施這種目的的行為所必須具備的能力。我國高等教育一直將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特別近年來,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工科院校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著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科技競賽活動具有科技性、實踐性和探索性的特點,通過競賽可以提高學生的設計、開發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協作意識。參賽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綜合運用多個專業的多門課程知識,提高學生獨立思維、求真務實、實踐創新的精神。同時,在整個參賽過程中,需要學生組成團隊,分工協作,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溝通、協調、組織能力,培養了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本文基于江蘇師范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學院近年來參加各類科技競賽的實踐,對于如何通過競賽提高學生的設計、開發能力,如何結合自身的專業設置的特點和人才培養的目標,積極推動學生參加科技競賽、科研活動,打造一個平臺、兩個團隊、三種模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激勵創新精神,提高創造能力。
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我院建成了“四位一體”的實踐支撐平臺。校級層面:建成十余個產學研合作基地,與美國風河系統公司、無錫信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農業大學信電學院等企業、高校聯合建立一個實踐教育中心;學院集成創新實驗室作為江蘇師范大學首批5個校級大學生創新實驗室之一,為學生開展高質量科技創新活動搭建了重要平臺,學院專門配備理論素養高、實踐能力強的指導師,為學生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提供指導。市級層面:建立了“徐州市師大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和徐州市工程中心。省級層面,建成三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科學計算與信息技術綜合實訓中心、軟件工程)。國家行業層面:建立了ASEA中心,對學生開展行業系統理論、方法與技術訓練,使學生在校就可接受提升他們的工程應用能力。“四位一體”實踐教學平臺的構建,為培養專業工程創新型人才提供立體支撐。校級、市級、省級、國家級,四位一體、多角度、深層次的創新平臺的打造,整合了多方面的資源力量,確立了全程化的實踐創新教育模式。
我院專門成立了學生科技創新領導小組,并集中各方面力量形成一直結構合理、認真負責、實力過硬的優秀指導教師隊伍。根據不同的科技創新比賽類型,學院從指導教師隊伍中抽調相應指導教師團隊全程指導學生參賽。同時,為了更好地鼓勵教師參與學生創新競賽的指導,學院在政策上加大傾斜力度,吸引更多優秀的教師投入競賽指導工作。同時,加強對學院創新社團的建設,集成創新社團由專業老師專門進行指導,有兩間專門實驗室供該社團學生使用,另有學院學生會專門部門對社團的日常工作進行管理服務,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打造專業性的學生創新社團,推進學生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
我院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科研活動,專門配備理論素養高、實踐能力強的指導教師,為學生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提供指導,逐漸形成了競賽驅動下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三種模式:一是引導式。采用“專家出題、擇優組隊”的培養模式,即由專家委員(學院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專家)給出相關創新課題,選拔理論基礎好、實際動手能力強的優秀學生組隊參與,課題由專家委員會進行驗收,并加以指導,作為學科競賽的參賽作品予以報送。二是主導式。采用“自由設計、專家審核”思路,即學生根據不同學科競賽、科研活動的要求,自主提交自主設計課題并提交課題的可行性方案,由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進行評審論證,方案可行的團隊開展課題研究,并展開課題研討會,讓參賽的團隊相互交流實驗心得,發掘團隊自身的不足之處,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的應有之義。科技競賽是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深化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徑,使學生在扎實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了解科技前沿水平,在實踐中提高創新能力,提升創新思維,加強團隊精神,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多種舉措并行下,在各項科技競賽活動的持續開展下,我院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得到明顯增強:2012年以來,學院學生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機器人大賽、全國大學生飛思卡爾智能汽車競賽、全國電子設計大賽、江蘇省電子設計大賽等國家級、省級科技競賽中獲獎100余項,學生獲得專利40余項。學院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活動積極性、參與面逐年提高,科技創新氛圍濃厚。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