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瑜
?
將情境教學法引入文言文教學中
陳志瑜
內容摘要:新課改要求教師要能夠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創新教學方法,改良教學實踐,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豐富和發展教學理論,積累教學經驗。本文將根據教學實踐經驗,結合課程案例,淺要地分析情境教學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關鍵詞:情景教學文言文有效課堂
高中文言文教學是高中階段語文學科的重要考查內容。而高中文言文由于文本本身難度較大、學生重視程度較低,一直讓學生望而卻步,成為試卷考查中失分最為嚴重的核心內容和主要題型,也成為最令語文教師頭疼的一塊難啃的“骨頭”。而對于現階段的高中文言文教學來說,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學生中普遍存在著“文言無用”、“文言枯燥”、“文言難學”的論調,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幾乎毫無興趣,高中文言文教學開始陷入困境。為此,為點燃學生對文言文的情感火花和激情,從而愛上文言文,教師需要從課堂上為學生積極創設各種相關的學習情境,從而讓學生在情境中耳濡目染,進而增強興趣。“情境教學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實施,不僅為在學生群體中創設了良好的語言交際環境,還為學生提供了發揮主體性的學習平臺。相信通過情景教學法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能使學生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并迅速轉化成為求知欲,從而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其實質就是要使學習成為學生的自主探索與發現,成為學生的親身實踐活動,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要使課堂鮮活起來,越來越多的教師提出創設教學情境更便于學生理解掌握。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情境教學法在“百度百科”中是這樣定義的: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
對于高中文言文中的情境教學,主要是指教師根據所教的知識內容需要,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教學工具等多種資源制造具體可感的教育情境、創設合適的教育氛圍,以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誘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能夠深入其中,流連忘返,從而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情感,進而樂學愛學。情境教學的重點在于教學情境的創設,而情境創設的強調點是以情動人、以美感人。為此,語文教師在運用情境教學法時,應著力于為學生創設一個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知識能力基礎、能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愉悅的情境,相信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到情境教學法的作用,才能點燃學生的激情,提升文言文教學成效。
1、文言文知識難點重重,學生學習興趣不足
學生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成敗。在實際調查與觀察中,很多學生都認為文言文很難學,語法知識和相關背景知識的缺失,使得他們舉步維艱,又不知如何解決這些文言文難點,而有些語文教師也未能完全有針對地找出對策,文言文的教學始終伴隨著這種無力感、無效感,長此以往,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將越來越難以激發。
2、學生沒有系統的掌握文言文語音和語法
文言文的語法結構和語言特征與現代漢語有著很大的不同,因此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覺得很不適應。事實上,高學語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文言文篇章的語法并不是像學生們說的那樣晦澀難懂,而在實際教學和考試方面,《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高考《考試說明》也只是要求學生會“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學生們之所以畏之如虎,主要是因為學生們的現代漢語語法掌握得就不扎實。沒有現代漢語語法做橋梁,他們自然也就體會不到文言文語法的簡潔和有規律。
3、相關時代背景知識和文言素養在學生中的缺失
文言文是古人的書面用語,所記錄的內容包括了古代人生活的各個方面,而課文所選的篇章在體裁上多是描寫歷史人物、記述歷史事件的史傳文學;還有一些表達思想哲理的抒情散文、政論文。這些文章所寫的人和事在時間和空間上與學生生活的時代有著很大的距離,這些文章抒發的感情有一些令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難。所以,當在學生不知道相關的時代背景,又缺乏文言素養的情況下,就必然會產生不理解、不愿學的畏難情緒。
4、教師忽視差異教學,教學手段單一
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有些老師不能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總是進行留聲機似的的課堂教學,沒有實現文言文的有效教學。語文教師缺乏對學生學習文言文個體或群體差異的了解。從實際來看,語文教師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個體差異了解不足,導致不了解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不同需求。而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客觀因素,如語文教師的外部約束力量很大,除了《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之外,還有教科書的選用,教學過程的規范,這一切都導致他們的自主空間很小,尤其是學校、社會對成績的重視、教師教學以外的其他事務的繁瑣,這些也是教師無力實施差異教學的重要原因。
1、問題情境,激發動機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上進行分析,學習的真正邏輯起點是從學習動機的產生開始的。“情動于衷而行于言”。所以,誘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讓他們產生樂此不疲,產生非學好不可的毅力,是幫助學生學好文言文,提高文言文教學成效的重要實施策略。誠然,情境教學的途徑有多樣,但我卻認為針對文言文教學的特征,其關鍵在于問題情境的創設,創設與文章內容相關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探究欲望。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強調系統知識的灌輸,學生缺乏探究知識的熱情和動力,在呆板的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思維定向發展,只會對文言文的重點字詞解釋、課文死記硬背,缺乏了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難以滿足時代的發展需要。所以,在開展高中文言文教學活動時,教師應要意識到質疑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推動力,正視質疑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與地位從學科的本質屬性出發,引進先進的情境教學法,對課堂進行精妙設計和調整,以創設一個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問題環境,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以激發學生質疑思想,讓學生通過質疑、思考、解決問題,以達到拓展思維空間的目的。
2、媒體情境,呈現精彩
由于認知障礙因素的存在,使得學生和文言文之間總隔著一道鴻溝,高中語文教師應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革新,摒棄不適用的教學方式,結合高中文言文教學實際,深入理解文言文應該教什么,如何教,盡可能地引入一些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文言文輔助教學,以形成一個生動活潑、栩栩如生的文言文學習氛圍,使學生產生豐厚的情感體驗。而在此過程中,教師若能巧用多媒體,創設多種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把文字性的描述還原,則能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鴻溝自然而然就會消除,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在教學《琵琶行》一文時,在學到白居易用彈奏技法描寫琵琶女彈奏技巧高超時,倘若只是依靠教師的一張嘴進行描述,無論教師講得如何生動、惟妙惟肖,學生也是難以領會到琵琶女高超的彈奏技藝的。為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動畫形式來播放一段琵琶行獨奏曲的音樂視頻,讓學生在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的畫面中觀察“輕攏慢捻抹復挑”的彈奏指法,欣賞“大珠小珠落玉盤”、“水泉冷澀弦凝絕”、“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絕美琴聲。就這樣,在唯美的演奏畫面和悅耳的琴聲中,仿佛把學生帶進了文章中,其情其景令人神往,學生自然也能在多媒體教學情境中,對照文中語句,品味琵琶女的高超彈奏技藝。
3、生活情境,增強感悟
對于一篇文言文而言,除了疏通字詞,理清情節,分析內容外,還需要去領悟文章的主旨。領悟階段是學生跳出文章冷靜思考的階段,這部分依然可以延續情境。“到這里,案子終于水落石出了,麋的死,既有主人、內外犬的原因,也有他自身的原因。這真是個悲劇啊!為了不讓這樣的悲劇再次重演,神探決定把這個案件編成一則寓言。來警示更多的人。請再自讀案件,根據你在公堂上的控告,給這個案件設計一個有諷刺意味的結尾。”學生有了之前幾個環節的情感積累,擴大加深了思維的廣度深度,在一貫的情境的激發下。學生已經能夠站在較高的層次去恿考文章的主旨,并通過寓言的形式展現出來。
文言文之所以能夠歷經世事煙塵而流傳到今天,正在于它本身所蘊含的巨大生命力,特別是那些被選入國民教育體系教材的經典篇目,都是在歷代文人墨客極為挑剔的目光下“幸存”下來的作品,它們的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是毋容置疑的。我們可以發現: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就是在追溯古代人的生活世界,在學習古代生活世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當今的社會生活進行感悟,能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生活智慧。為此,在開展文言文教學活動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應敏銳地發現古文中的感悟點,挖掘文章中值得關注的感悟素材,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感悟中對古今社會生活進行思辨,以逐步提升他們的思想能力,提高文言文學習效率。
實踐證明,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精心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點燃學生對文言文的激情。為此,高中文言文教學應要緊密結合課堂教學,以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為基點,把情境教學法巧妙地滲透到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呈現課堂精彩,進一步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學質量,為困境中的文言文教學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作者單位:福建龍海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