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梅玉
《人民調解技巧》課程實踐教學方法探索
秦梅玉
在人民調解技巧法學課程的實踐環節,探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教學方法,包括任務驅動式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及現場教學法等。從實踐教學方法改革之必要性入手,闡述新興實踐教學方法的具體內涵、方法及效果,以其探索和總結人民調解技巧法律實踐教學環節新經驗,為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服務。
法學教育實踐教學人民調解教學改革
根據我國教育部關于法律人才培養計劃的精神,法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使學生具有法律邏輯思維能力、法律職業道德,能靈活處理法律事務。這一目標的實現凸顯了法學實踐教學的至關重要性。我們在《人民調解技巧》課程的實踐環節,不斷的探索、總結實踐教學改革的新方法。
美國著名的法學家霍爾姆斯說過,“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法學本身應是一門行為科學,法學教育應是培養具有法律思維、法律實踐能力、法律職業道德與職業品格的法律人才的偉大事業。因此法學院不僅應該進行法律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法律實務能力與法律研究能力的培養。泰勒也曾說過,“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學習經驗,而不是向學生展示各種事物”。法學教育不僅設有法學理論課程,更有法學實踐課程。但長久以來很少人在學術上研究法學實踐課程,我們常常將模擬法庭、專業實習等同于法學實踐課程。根據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觀點,以實踐為取向的課程,注重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教育學通說認為,實踐課程是國家規定的有計劃、結構性的以全體學生為教學對象,以促進學生的認知與能力的協調統一發展為目標,以過程為主結果為輔的評價方式的課程。法學實踐課程被包含于實踐課程的框架之中,它以鞏固理論教學成果培養法律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為目的,注重教學過程與解決法律實際問題的考察。
法學教學應包括理論課程教學與實踐課程教學,法學實踐課程兼具法學與教育學的特點。完善的法雪實踐教學課程有利于培養法科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法律思維,強調知能合一。理論教學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的基礎,實踐教學則承載著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的使命,意在培養能動的法律思維。法官、檢察官、律師、調解員等法律職業無疑不對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都需要實踐教學來完成。因此,教育部專門將實踐教學列為教學評估的二級指標,劃在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的一級指標之下,目的在于自上而下的考察法學教育人才的培養定位是否準確、實踐教學方法改革是否到位等。第四,真正的法學實踐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實踐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知其所學及欠缺。教學中可以沖破教案預先設置的教學內容,有利于發揮學生的發散式思維的作用,引導學生分析每一起案件,熟悉法律程序的每一環節具體流程,讓學生關切身邊的真實生活。在具體的實踐中理解、記憶、靈活應用法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這就像經過培訓拿到駕照的人必須親自上路駕駛,否則他永遠無法知道實際駕駛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該如何處理,也無法知道當地的地理和道路狀況。再次,法學實踐教學能彌補法律知識結構方面的缺漏。知識的形成源自于實踐,當實踐已經發展,知識就可能滯后;知識本身與實踐也并沒有完全有機對接,知識相對于實踐而言仍具有局限性性。所以,知識的更新、完善依賴于實踐的發展。法科學生在學習中會有光說不練的困惑,甚至在遇到簡單的法律問題時也不敢果斷回應,實踐能力有待加強。實踐教學本身可以幫助學生強化知識體系的理解,彌補知識結構的漏洞,防止產生法律認識上的誤區,使理論與實踐融合,相得益彰。在法學本科教育中有必要突出實踐性,改革教學實踐環節。因此,我們開始在人民調解技巧課程的實踐環節中,積極探討實踐教學方法的變革。
中國古代存在法學教育,但這種法學教育長久以來是被融合到儒家經典教育之中,不具有獨立的地位,而儒家經典教育主要是理論教學,法學教育也具有這樣的特點,以明理釋惑作為其主要教學方法,對法律的實際運用不太重視。因此,中國傳統法學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俗稱“填鴨式教學”。目前,實踐教學大多也采用這種方法,包括我們的人民調解技巧課程,教師將書面的法律實踐內容進行解釋,學生奮筆疾書瘋狂記筆記以應對考試即完成教學任務。此時學生被動接受法學理論灌輸,無法親身實踐,學習內容與社會實踐出現斷裂。同時,法律課程一般在教室由教師按照預先固定的步驟、方法進行,學生按部就班,緊緊束縛了學生的發散式思維,不能靈活的理解、掌握所學知識。法學實踐教學應該有自己特定的豐富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實踐教學不成為走過場。目前,我們在人民調解技巧課程的法律實踐環節主要嘗試了這樣一些新的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式教學法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是一種能夠很好運用于以實驗性、實踐性與操作性較強的教學內容的新興教學方法,它是以富有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好奇心與學習動機的情景為基礎,以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的任務為載體,使學生在完成特定教學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技能。任務驅動式教學法體現了以任務為明線,以培養學生的技能為暗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征。這種新興教學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具有較大價值:一方面,它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是以任務的方式組織教學內容,在人民調解技巧課程實踐環節,我們將人民調解的知識穿插于每個任務。當教師將任務布置給學生,讓他們積極參與,大顯身手,學生躍躍欲試,積極性很高,整個教學氛圍非常活躍。另一方面,它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與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人民調解技巧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調解民間糾紛的實務操作能力,尤其是調解方法與技巧的靈活掌握與運用。為此,我們需要鼓勵學生敢于動手、勤于實踐。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可以提供這樣的機會與平臺給學生親身實踐。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需要獨立思考、獨立分析與解決實際法律問題。學生不僅要掌握所有的知識點與操作,而且要靈活運用。
2.互動式教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力,發展人的個性。互動式教學法正是現代教育理論的體現,既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又實現教學效果提高,滿足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這種教學方法注重學生間、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強調培養學生的全面能力。
互動教學法適用,首先是角色轉變:教學的重心由以教師為重心轉向以教師、學生并重,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主角。教師演變成教學活動的規劃者,組織者,是問題與材料的編寫者、提供者,學生是積極參與者,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人民調解技巧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進行系統調解知識講解,而是將實踐課堂教給學生主動參與,對進行的人民調解實踐內容有啟發性的互動,不斷向學生發問,引發學生自己概括、推理,提出觀點并對之辯論。這樣師生間、學生間進行雙向交流、溝通,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增強學生解決調解事務問題的能力。其次是采用各種方式吸引學生的高水平的參與:案例教學方式互動,案例教學始創于哈弗大學,最開始是讓學生分析實際案例從重發掘、了解企業管理的基本規律,啟發學生將管理理論應用到管理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后來,在法學教學中也采用這種方法,我們在人民調解實踐環節大量適用案例教學,師生、學生間在討論案例的過程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解決實際民間糾紛案件,實現良性互動。另外還可以采用小組活動方式、提問式教學、模擬訓練等互動。
3.現場教學法
現場教學法是讓學生參加到實際的人民調解民間糾紛的問題中來,體會人民調解的真正內涵,同時幫助學生提高人民調解的業務能力。這種方法類似于醫學院的學生親臨手術臺實習,法學學生處理實際調解案件、法律援助業務,教師進行相應的指導、評價。這種學習方法最大的特點是學生可以現身說法、學以致用,能夠通過實踐獲得實踐技能,直接鍛煉了學生事實調查、科學取證、與人溝通、適用法律政策、操作調解程序等方面的法律應用技巧,這是在書本上難以學到的東西。另外,這種教學方式能幫助學生塑造對于調解職業的認同。但這種現場教學法在實施時受到一些限制:一方面,需要與相應的調解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參與相應的調解公益活動;另一方面教師自身應有調解的實務經驗,可以有效的對學生進行指導、評價;第三,由于教學時間與調解實務時間不一定一致,組織學生參與調解實務進行現場教學需要在教學時間之外安排,這是實施現場教學的一個難題;第四,實踐教學中責任的劃分尚不明確。由于是辦理真實案件,社會對學生的調解資質的認可程度不同,即使教師對調解過程全程指導,其中也存在不可控的偏差可能性,那么調解的每一步都可能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新形勢下,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利益分化加劇,社會復雜矛盾日益增多,同時社會主義法治全面展開,公民法律意識不斷增強,面對司法資源的有限,人民調解正快速發展,社會需要大量具有扎實法律知識、較強調解實踐能力的人才。因此,我們采用在人民調解技巧實踐教學中積極探索各種新的實踐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人民調解實踐能力,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法律實務人才。
【1】孫曉樓著:《法律教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
【2】葛洪義著:《法與實踐理性》,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
【3】汪世榮著:《有效的法學實踐教育》,法律出版社,2012年
【4】霍憲丹著:《法律教育:從社會人到法律人的中國實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
【5】《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
【6】胡曉濤:《法學實踐性課程體系探索》,載于《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8月
【7】李喜燕:《應用型本科院校法學專業“階梯式”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載于《教育探索》,2014年2月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文華學院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之教學研究項目“《人民調解技巧》課程的法律實踐教學改革”(項目編號:j090074060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介紹:秦梅玉,文華學院法學系講師,研究方向: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