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新媒體環境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策略
李楠
漢語言文學是中華文化在發展傳承過程中的結晶,是傳統教育的載體,對我國民族語言文化的傳承起著重大的作用。伴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國際地位的提高,漢語言文學也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日益走向國際化和產業化。尤其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漢語言文學作為橋梁紐帶,拉近了我國與世界的距離,讓更多的人認識了中國。而本文著重介紹的是:新媒體環境下的漢語言文學及教學策略。
新媒體環境 漢語言文學 教學策略
新媒體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即新媒體環境。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打破了區域間信息傳播的界限,使其接收信息的渠道變得不再單一,且新媒體可融文字、音頻、視頻為一體,能給學生帶來更直觀的感受。正是基于新媒體的這些特點,進而提供給漢語言文學一片肥沃的土壤,使其得到了廣泛傳播,使其走向國際化,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途徑也因新媒體的興起而增多,比如:學生除了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外,也可以在網上搜集漢語言文學的相關視頻或者其他高校老師的講課視頻,甚至可以跟專家、教授在線交流,充分發表自己的言論。此外也可以關注漢語言文學貼吧,在這個貼吧里學生既可以發表自己的言論,也可以拋磚引玉引出別人的高見;在這個貼吧里,學生共同交流共同進步,共同對漢語言文學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正是基于這種新媒體環境,學生接收知識的途徑不再局限于課堂,也可以借助網絡這個平臺跟世界接軌,同世界交流,進而拓寬視野。這也就意味著老師也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學生傳道、解惑。
2.1 把多媒體工具運用到課堂中。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網絡技術也如雨后春筍入住尋常百姓家,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不僅大大提高了教師授課效率,而且也給學生帶來直觀形象的感受,進而對提高學生的成績大有裨益。因此,每個教師都應盡可能的把現代多媒體工具充分利用到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當中,以便能將課本中“靜”的東西變成“動”的東西或化繁為簡,充分利用音頻視頻等形式抓住學生的眼球,讓學生覺得漢語言文學是一門有趣的學科,從而讓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更加主動,更加具有興趣,那么就能更容易理解知識的內涵,給學生學習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讓學生充當彼此的老師。教師應該多給學生鍛煉的機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相互協作以及動手的能力。例如: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分組討論有關漢語言文學的相關內容,最后讓小組派出一個代表在講臺上充當教師的角色,把對漢語言文學的一些了解用自己的方式在課堂上講出來,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主人公意識,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師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會使他們更容易也更樂意投入到漢語言文學的學習中。
2.3 注重人文教育。在新媒體環境下,人文素養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素養,也是立足于當今社會自身所必不能少的素養。所以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才,一名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那么就必須接受人文教育也就是說對人文素養的培養就顯得極為重要,而我國漢語言文學教材中則充斥著非常濃郁的人民精神內涵,蘊含著非常深刻的人文性思想,所以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重點突出其中蘊含的人文思想,讓漢語言文學的獨有魅力展現在世人面前。從而讓更多的人更加主動且充滿興趣的去學習漢語言文學。
2.4 以學生為主進行教學。傳統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采用的是教師在講臺上唾沫橫飛的講,學生在底下昏昏沉沉的聽,學生與教師之間就像被一條銀河阻隔,極少進行積極的交流與互動。這樣不但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狀態,而且極易使坐在下面的學生走思、犯困,長此以往,必定會使學生失去學習漢語言的興趣,因為新媒體環境下的學生對于老師的講課會更加挑剔。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老師也應順應時代,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融入更多新鮮的東西,以此來進行更好的教學。而且在新媒體環境下,老師與學生不在僅僅是師生關系,更多的是朋友關系,要積極的進行朋友間的交流與溝通,以便發現學生的優勢,因材施教,并令其發揚光大。并且作為一名新時代合格的教師應知道,好的教學模式應該能夠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也要能夠包容學生的差異性,因為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容納百川的胸懷,傾聽并理解每一位學生,并提供給學生更加廣闊的自由發揮時間。只有這樣,才會使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課堂如沐春風,充滿生機與活力。
漢語言文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人們通過學習漢語言,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了解中華民族燦爛而悠久的文化。隨著中國的世界地位不斷上升,并逐漸以大國的姿態展現在世界各國面前。漢語言也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當今世界上使用人數較多的語言,漢語言在全球升溫,所以我們應好好把握機會,通過新媒體把我國的傳統文化傳揚出去,讓更多的人認識中國,更過的人學習漢語言。
(作者單位:山東濟寧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