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芳梅
搞好小學作文教學的實踐探索
馮芳梅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又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語文教師要優化作文教學方法,重視作文教學的訓練,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在課程資源上有新的視野,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要求教師不僅是作文課程的執行者、使用者,同時還要成為作文課程的建構者、開發者。
小學作文教學 興趣 觀察 閱讀
作文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小學生作文能力的好差,直接影響著他今后的語文學習。而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老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是很普遍的現象。如何搞好小學作文教學,筆者陳述幾點認識。
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優美的文章,教師要挖掘教材,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如:學習《燕子》時,引導學生分析這篇課文圍繞“燕子”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春景圖。全文共分四個自然段來寫,首先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為我們勾勒出燕子可愛機靈的外形特點,接著寫燕子融入春光為春天增添了無限生機,最后描寫了燕子的各種飛行的姿勢展示其動態之美與燕子停歇在電線上時的靜態之美。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小燕子的贊美之情,表達了對光彩奪目的春光的贊美之情!這樣持之以恒地引導學習,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汲取寫作的技巧,提高寫作的能力。
由于小學生受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對身邊經常見到的事情往往觀察不細致,認識不深刻,寫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實感。因此就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幫助學生去認識事物、積累經驗,通過表面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如,在三年級上冊教學《寫一篇觀察習作》時, 我以沏茶為主題讓學生寫作。雖然,沏茶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讓學生有條理地把這一過程寫下來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學這一內容時,我為學生準備了沏茶的用具,讓學生在課堂上親歷沏茶這一過程。我先讓學生觀察了沏茶的用具,說說它的名稱;再讓學生開始沏茶,注意觀察沏茶的動作;茶沏好后,讓學生細心觀察茶葉在水中的變化情況;最后,當茶在水中完全泡開后,讓學生聞一聞茶水的氣味,再嘗一嘗茶水的味道。這樣一步步的精心設計,讓學生從細微之處親身經歷了沏茶這一過程。因此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就更細致入微,更有條理了。
日常生活中的習作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使學生在參與中逐步感受到寫作源自生活,源自情感的需要,這一觀念的形成正是學生邁向寫作的第一步。
學習了漢語拼音之后,低年級學生開始了獨立閱讀,此時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將會對他們今后的寫作產生長遠的影響。結合我校校本課程的讀書活動,我在班級里開展“每日閱讀”的評比活動:根據老師每月推薦的書籍,與家長每天共同閱讀30分鐘,請家長按時記錄閱讀情況,每周總結評比。低年段的孩子好勝心強,表現欲旺,每周的評比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一年多來,我班的不少孩子愛上了閱讀,養成了每日讀書的好習慣。
課外讀物,不僅是指文字的讀本,還應該包括磁帶、錄音、電視等。開闊視野,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我以為這樣的訓練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語言的積累,二是增加練筆的機會。
喜歡活動,這是學生的天性和共性。活動中學生是參與者也是合作者,活動的過程就是寫作的內容,將活動與寫作結合起來,文章自然會“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們應有意識地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如作文活動課,我先在黑板上畫個漫畫頭像,讓學生蒙著眼睛上前貼鼻子、摸眼睛、摘耳朵、塞鼻子,再讓學生細心觀察表演者的動作、語言、神態等。等學生演后,再讓學生描述當時教室里的氛圍及表演的場面。學生表演得很滑稽,描繪的生動形象。如出現“七上八下、忐忑不安、不知所措、鴉雀無聲、哄堂大笑等”生動象形的詞。“眼前一片漆黑”“心里怦怦直跳,”“笑得合不攏嘴,”“腦子一片空白呆若木雞”等形象佳句。然后再讓學生寫下來,因為學生親身活動過,所以寫出來的文章既真實又感人,還能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習作教學的源頭,習作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其目標應該定位于培養學生樂于表達的良好習慣,為學生樹立寫作不難的信心。作為作文課程的建構者、開發者,我們教師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和不斷學習、吸納,讓一股股清新、愉悅的活水流入學生寫作的源頭。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花牛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