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平
對甲骨文引入識字教學的心理學視角的審視與思考
劉心平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在小學低段引入甲骨文輔助識字教學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識字的趣味性;提升學生對于所學漢字的理解;增強學生對于生字的記憶。同時,有利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提升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本文試從教育心理學視角審視河思考將甲骨文引入小學低段識字教學的可能性。
識字教學教育心理學甲骨文
由于漢字有象形、會意、指事、形聲等多種造字方式及假借、轉注這樣的用字方式,在歷史的發展中蘊藏了大量有關中華文化,有關漢語的語音、語義乃至語法的豐富內容[1],漢字因此成為記載并反映中國歷史文化變遷,具有文化特質的信息載體。識字教學是在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學生后續學習內容的拓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低年級兒童思維語言發展特點決定了低年級識字教學具有特殊性。當前的識字教學,更多的是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如俗文字識字法、部件教學法等。教學一線的老師對漢字的淵源、演變及辨形、釋義、正音等許多方面較少設計進課堂,也就是說,字理識字沒有成為識字教學的重要基礎。
甲骨文起源于圖畫,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從形體結構上看,已由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2]
小學低段識字教學引入甲骨文是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利用甲骨文分析漢字,增強學生識字的趣味性[3];甲骨文教學能夠充分的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促進學生想象力發展,降低識記漢字難度,增加學習漢字的科學性和趣味性[4];漢字歷史悠久,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粘合作用,學習甲骨文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祖國文化,增加愛國情懷。[5]
本文將從識字教學的實踐中遇見的問題入手結合甲骨文本身具有的獨特優勢,重點從識字動機、記憶模型、字義理解進行關聯性闡述。
在小學漢字教學的實際調查中,通過與多名一線教師的訪談及課堂識字教學的探訪,發現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常見的問題多出于易錯字的辨析及學生音形義的整體性學習中。漢字的數量眾多、一字多解、蘊含文化傳承等特點,為小學低段語文識字教學增添了困難[6]。
張志公在《漢字鳥瞰》中寫到了初學漢字遇到的困難?!伴_始學的階段,大約在五百字以內直到千把字以內,學起來相當困難,因為這個階段,學習漢字是很難跟語言聯系起來的。認,很難;寫,更難?!盵7]
呂叔湘在《關于語文教學的兩點基本認識》中曾這樣表述“學校里的教學應該以文字為重點是對的,尤其是因為漢語還在用漢字書寫,而漢字有它的特殊性。漢字不是拼音字,不是教會二三十個字母和一套拼寫規則就能了事的。漢字得一個個的學,一個字有一個字的形體,字形字音有時候全沒關系,有時候有關系而又不一定可靠,而一字常常多義,許多字常常同音,還有多音多義字、多音一義字、同音同義異形字,光是識字就要費很大的工夫。而識字這一關如果過不好,讀書、作文都有問題。所以說,語文教學應該以文字為重點。”[8]
甲骨文具有較強的表意性,貼合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缺乏邏輯思維的認知特點。有助于學生激發學生識字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生字。同時,在小學低段識字教學中引入甲骨文,有助于學生了解漢字的發展歷史,弘揚傳統文化,擴展知識儲備。
1.激發兒童興趣
學習興趣是驅使低年級學生學習的內部推動力,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進行吸收,在愉悅的精神狀態下去求知探索。小學低年級學生,剛結束兒童前期的教育模式,進入小學學習,對于小學的學校環境、班級、同學、教師、學習方式以及學習內容充滿好奇心。同時,由于低年級學生正處于大腦興奮與抑制不平衡,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活動自覺性、目的性差的生理發展階段[9],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自我控制力弱、無意占據主導地位、容易疲勞的情況從而導致好動、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
引入甲骨文對于激發學生識字學習的興趣是有非常積極的影響的。學生通過對甲骨文的探索和猜測,對生字產生疑問,生成對于所學內容的“待解決問題”,將甲骨文引入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既能夠發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又能夠提升學生的漢字識記率。[10]
2.促進兒童識字過程中的意義識記
教師應有效利用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記憶力發展特征,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牢記生詞。將甲骨文引入到低段識字教學中能夠起到幫助學生記憶,延長學生記憶的作用。
研究者們提出了眾多記憶模型,其中“編碼”“存儲”“提取”幾乎涵蓋了記憶的全部過程。低年級的學生擁有較強的記憶力,特別是機械記憶的能力,并且非常善于想象。它是對某些信息最有效的編碼范式,學生能夠通過重復而達到熟記的效果。在標準的記憶模型中,存儲的過程十分重要,因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關鍵的一步。[11]為了能使感覺登記中的信息進入短時記憶,以進行更深的加工,教師應利用形狀、色彩等視覺輔助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同時對重要知識及信息做多次重復,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生成記憶。教師可通過對于甲骨文部分或意義的講解,引導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一個甲骨文字義的研學。例如:“河”字的甲骨文寫做,是由“”和“”兩部分組成的,教師可以通過講解組成部分,由學生自主探究整體字義的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或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創設學習情景,促進學生的長時記憶。
3.促進兒童思維或想象力發展
小學低年級學生屬于兒童前期(6-12),這一階段兒童的智力發展是感性經驗、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結合,同時正逐步向邏輯思維為主思維模式進行過渡。根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在認知能力上,5-7歲的兒童思考歷程經歷著非常大的改變。大部分兒童會從前運算時期的思考轉變到具體運算時期的思考。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小學低年級學生開始積極的構建在感知運動階段末期就已經初步發展的心理特征。[12]他們開始意識到詞語的使用為他們帶來了更多未知的領域,因此在這一階段,學生對于字和詞語的吸收進入了非??焖俚臅r期。引入甲骨文對學生理解生字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
但低年級學生的觀察具有非隨意性,他們往往不善于全面詳細的觀察及感知事物。反映在識字時,學生能關注到字形的輪廓,卻不易發現形近字的細微差別,容易掌握比劃簡單,結構對稱的字形,卻不易學會筆畫復雜偏正結構的字。[13]
維高斯基理論中的鷹架結構告訴我們,甲骨文是幫助近側發展區內的學生獲取知識是是有效教學手段。[14]這是因為甲骨文中既有大量的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學生在接觸甲骨文教學時可以同時獲取字形和字義兩方面的內容,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生字。因此借由甲骨文幫助學生理解生字能夠提升課堂的有效教學。
甲骨文在學生的實際生活環境中并不常被使用,因此教師在引入甲骨文教學的過程中應避免出現過度使用導致教學內容偏移的情況。甲骨文只是識字教學的有效輔助手段,而不是課堂講解的主要內容。部分甲骨文字義復雜,字形在漢字演變過程中已經與今天的書寫方式發生了變化,這部分甲骨文不僅不會給漢字教學搭建認知階梯,反而會給學生造成新的記憶負擔。因此,教師在甲骨文講解內容的選擇上一定要以輔助漢字教學為重要依據。
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和激發。但在在保持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新穎性的同時,還應該要避免純粹的興趣主義。課堂教學單純以學生興趣作為出發點難免會忽視學習的必要性和艱巨性,影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因此在學習內容和學習興趣之間掌握平衡是非常重要的。[15]教師在課堂教學甲骨文中應注意使用方法,避免學生將過多注意力集中到甲骨文教學上而忽略了識字教學內容。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及時調整甲骨文的講解方式及內容,避免出現純粹興趣主義降低教學的有效性。
注釋
[1]陸儉明.讓真語文落到實處——循著漢語特點和規律的路徑教[J].《語文建設》,2015(9)
[2]網頁資料:百度百科[甲骨文]
[3]蘇銘婷.淺談甲骨文應用于小學識字教學的可行性.[J].《文理導航旬刊》. 2015(15):46-46
[4]劉聲剛.甲骨文進課堂——甲骨文教學對當前小學生識字教學的貢獻.網絡資料
[5]袁歡.小學識字教學中的文化傳承.重慶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4月
[6]張福梅.小學漢字教學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7]張志公.漢字鳥瞰[M]1985年
[8]呂叔湘.關于語文教學的兩點基本認識[J].《文字改革》1963年4月
[9]RobertJ.Sternberg.姚海林等譯.教育心理學[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年11月
[10]顧秋婷.對甲骨文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應用的研究.[J].《新課程 (小學)》.2016(3)
[11]RobertJ.Sternberg.姚海林等譯.教育心理學[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年11月
[12]RobertE.Slavin.張文哲譯.教育心理學[M].PE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5年3月
[13]蘇銘婷.淺談甲骨文應用于小學識字教學的可行性.[J].《文理導航旬刊》. 2015(15):46-46
[14]章志光主編.小學教育心理學[M].科學出版社.1996年9月
[15]沈清弟.淺談甲骨文應用于小學漢字識字教學的可行性與局限性.[J].《戲劇之家》.2016(11)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