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朋
唐代 “尚法”書風的形成及其表現形式
■張福朋
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占據了統治地位,崇尚 “清談之風”。士大夫們的藝事品評圍繞著 “二王”而展開構成了藝術品評觀。唐太宗時期重視 “大王”書風,全國自上而下形成了崇王的熱潮。南北書風的合流促使了唐代尚法的確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楷書書體的演變逐漸穩定,同時唐代科舉考試要求 “楷法遒美”“皆得正詳”。以及唐代重要書家如歐、虞、褚、薛的推動,促使唐代書法 “尚法”風格形成。唐 “法”是一種特指,它是唐代人追求和建立起來的書法藝術法度,構成唐代書法藝術學習與創作的藝術形式。
1.隋代書法的沿襲
隋代為時雖短,但從北周開始經隋,書法已出現了南北書風統一的趨勢。初唐書家歐、虞大半生生活在陳,經北周、隋入唐,書名始顯,從而成為將北周、隋開始的南北書風融合傾向向唐延伸的傳遞者。隋之南北書風的融合主要由北趨南為指向,其中,楷書體現得最為明顯。南北朝時北方主要以奇崛剛健、質樸中帶有某種粗獷之趣為書法的主要特征。至隋,北方楷書亦由質趨文,標志著楷書已形成了完全成熟的技法和審美定勢。徐利明說:“縱觀隋代書法的發展大勢,無論從刻石方面考察,還是從墨跡作品中研析,都表現為在集南北朝書法之大成的同時,對王書筆勢類型的今體書法加以整理,使之在兼容南北有所變化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化、法度化。”[1]隋代為唐代 “尚法”書風做了鋪墊。
“唐代書法風格多種多樣,但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唐代書風,則是指正大雄強、法度嚴謹、直抒胸臆的風格。這個書風的形成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微到顯的過程。而此過程的開端是在隋朝。”[2]從而為唐成為中國書史上最恢弘的時代奠定了基礎。
2.“二王”書法的傳承
唐代書法風貌是在崇尚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風尚基礎上形成的。“二王”的行草書具有實用和藝術的審美價值,王字 “中和之美”能適應最廣泛的社會需求。此后兩千多年,漢字的結構、形態都無法脫離王羲之的影響。“大王書筆致清勁而血脈通暢,輕而不薄,秀兒不弱,玉光內蘊。小王書雪柔豐腴,行筆轉折幅度較大,顯得八面來風,左右逢源,神旺氣足,金彩外敷。二王書法正好相輔相成,具備了領導書壇兩千年的強大生命力。”[3]隋代的智永是 “二王”書法的忠實繼承者,他曾臨寫 《真草千字文》800本,對傳播王氏書法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他將書法技藝傳給虞世南,啟發了唐代書法的第一代人物。至盛中唐之交,才以顏真卿為標志,在創作上有一個較大的突破。在行草書方面,主要受王派書法的影響,但又有不同程度的改變,虞世南草書和孫過庭 《書譜》,其用筆不及羲之渾厚豐滿,在氣勢上顯然加強了奔騰急速的運動節奏,顯示唐草走向酣暢浪漫書風的跡象。至賀知章、張旭、顏真卿、懷素,唐代的浪漫寫意書風得到充分的展現。
3.時代因素的影響
唐王李世民,他以開國君主的地位大力提倡書法。他親自撰寫 《王羲之傳》,為書壇樹立了典型。貞觀元年,詔設弘文館,設書法一科,規定 “貞觀元年,勒見任京官、文武職事五品以上,有性愛學書及有書性者,聽于館內學書”。[4]由歐陽詢、虞世南執教,不僅迅速提高了唐代書家的素質,更振奮了全社會學習書法的風氣,提高了書法在諸多藝術門類中的地位。
同時,唐代在翰林院設有侍書學博士,國子監亦有書學博士。唐代科舉考試中,設有書科,“常貢之科有秀才,有明經,有進士,有明法,有書、算”;[5]在唐代的官吏選拔中,“凡擇人之法有四,即身言書判”,[6]其中 “書”的要求就是 “楷法遒美”,唐朝書法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學習的基本方向。在科舉考試大背景下,書法成為朝庭選用人才的標準,從而導致干祿字書盛行,刺激了唐代書法的發展。科舉考試更進一步通過書法教育促進了 “法”的規范化。因此,唐代書法的興盛超過以往的任何一個時代,“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書法成了人人得而習之的一項技能,唐代書法成為一種自覺的藝術深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成為大家所接受的藝術。
1.楷書法則的奠定
“唐立國之初,書壇呈興盛趨勢,其時書壇執牛耳者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其楷書結字以斜畫緊結為主體,歐陽詢父子脫胎于北魏顯得峻嚴方飭,虞世南則平正和美,與智永、丁道護一脈相承,褚遂良上溯北齊《龍藏寺》變為平畫寬結。”
唐代的科舉制及相應提出的對文字字形規范的端正的要求,改變了人們的書法審美標準,法度成為人們衡量書法的主要標尺。“所謂的 ‘法’,就是指客觀造形規律。在這一點上,我們不難發現虞字的凝練、歐字的嚴謹、褚字的疏朗,都表現出平衡的美、次序的美,都是努力追求客觀規律的。”[7]其中歐陽詢為最突出的代表,歐體書法的成就在于 “正”和 “險”,“四面停勻、八邊具備、短長合度、粗細折中。心眼準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隨其大小。不能頭輕尾重,無準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隨其大小。不可頭輕尾重,無令左短右長,上稱下載,東西映帶,氣宇交融,精神灑落。”[8]歐陽詢的 《九成宮》,不僅間架結構高度穩定,而且點畫筆法也日臻成熟,為唐代楷書奠定了基礎。他的字成為千百年來漢字講求端正的無可非議的典范,以至宋以后將歐字刻成字模,成為標準印刷體。黃庭堅 《山谷題跋》:“回視歐虞褚薛、徐浩、沈傳師輩,皆為法度所窘。”繼歐虞之后,與褚薛、顏柳一起并稱 “唐楷六大家”,把唐代的楷書推向了高潮。
2.“顏筋柳骨”成為唐法典范
唐代的楷書發展到鼎盛時期,其用筆講究、風格剛健,達到書法形式與內容的完滿融合。顏真卿的早期楷書《多寶塔》《東方朔畫贊碑》,用筆起落頓按分明,橫線稍細而呈弧勢,豎畫較粗而取直,筆勢稍內。結體則注重疏密開合的參差,其時已顯示出筆勢雄渾、體勢寬博的最初跡象。中后期的楷書體勢相向,字之空間擺布力求勻稱,創造了內疏外密的結字法,形成了質樸、敦厚、體勢雄放的獨特風格,重氣象、求氣勢的典型風格完備。顏真卿的楷書 “穩實而利民用”“左右基本對稱,出之以正面形象,渾厚剛健,方正莊嚴,齊整大度”“納古法于新意,生新意于古法之外”,打破了王羲之的標準,創造了雄強奇偉、沉厚凝重的楷書格調。郝經:“書至于顏魯公,魯公之書又至于 《中興頌》,故為書家規矩準繩之大匠。”柳公權楷書師法顏真卿,其字結體瘦長,棱角分明,方折峻麗,以勁健為主,趨于清瘦一路,被后世稱為 “顏筋柳骨”,在形式和技巧上確立了唐法典范,表現了雍容、寬博的時代特征。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三大楷書家創作的書體,應該說是現代規范漢字的前身,是官方對 “法”的規范和引導的具體表現。
3.狂草 “法”與 “情”的結合
張旭和懷素的狂草書代表唐代行草書的最高成就,有 “張顛醉素”之稱。盡管其真書和草書在表現特征上有極為懸殊的差別,但其筆法在本質上卻是一致的。張旭草書一改唐人風貌,大量使用連筆,從而使章法、結體、墨法發生連續性的變化,展現出連綿不絕的壯美氣勢。懷素用筆純以中鋒,筆法高度凝練,點劃盡量減少形態上的細節,而將線條的奔縱放逸氣勢作為審美的第一要素。筆法的高度凝練要以深厚的功力為基礎,可知創作者早年必經過長期的真書訓練。貫休 《觀懷素草書歌》云 “固宜須冷 (令)笑逸少,爭得不心醉伯英”,懷素雖取法 “二王”但卻絲毫不受約束,取法 “二王”而又遠超 “二王”之外。張旭 “揮毫落紙如云煙”,懷素 “滿壁縱橫千萬字”。二人同處尚法時代,其狂草 “醉不失態”、“顛不越度”,草而不失法度。張旭以狂草書的歷史意義更多地表現在對 “二王”草書的 “破”,而懷素草書的歷史意義則更多地體現在對狂草模式法度的“立”。二人將書法的內在藝術規律在書法創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和體現,“尚法”與 “尚情”完美結合,成為今草書的極端形式,從而創立了狂草的基本法度。
4.“尚法”在書法理論中的體現
隨著書法藝術的繁榮,帝王的大力提倡,唐朝書法理論也隨之有了更大的發展。唐朝書法理論中確實存在很多關于書寫技法、結構方法的要求。如張懷瓘 《玉堂禁經》談用筆、筆勢、結構問題,韓方明 《授筆要說》、盧攜 《臨池訣》、林蘊 《撥燈序》是關于執筆方法的探討。
唐代的技法理論已相當完備、精細,尤其是楷書技法,與唐代楷書在書史上輝煌的一頁相呼應。如歐陽詢的《三十六法》詳述了書法中漢字的框架及筆勢。中庸,合度,和諧,平衡,這是唐人 “重法”的目的。歐字法度嚴謹,一絲不茍,唐人尚法,歐陽詢更為典型。張懷瓘的 《書斷》在審美觀上也將晉人瀟灑飄逸之風轉變為灑脫奔逸、恢弘寬博氣勢和博大氣象。孫過庭 《書譜》已有相當可觀的創作論框架,它涉及到創作思維、創作過程、內容與形式、形質與神采、繼承與創新等內容。從唐開始,書法評論中以自然無相作比喻的方式日益減少,而對技法和書法自身形象的理解與評價,乃至書家個人氣質的審視及在書法中的體現,成為書法批評的重要內容。
總之,唐人尚法書風的形成,不僅提高了中國書法的社會地位,而且是一種標志。“法”作為一種規定、法則、標準,為后人提供了長久學習和仿效的范本。學習書法必需懂得書法藝術的基本特征和普遍法則。既要在書法繼承中思索,更要在書法借鑒中思索。
[1]張福朋,女,呂梁學院。
[2]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 [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3]中國書法發展史.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4]蕭元.中國書法五千年 [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
[5]朱關田.中國書法史 (七卷本)隋唐五代卷 [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6]朱關田.中國書法史 (七卷本)隋唐五代卷 [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7]朱關田.中國書法史 (七卷本)隋唐五代卷 [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8]黃敦、李昌集、莊熙祖.《書法篆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 [M].北京: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9]潘文告.中國歷代書論選 (上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呂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