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俊 周雪婷
黃興書法取法略論
■王希俊周雪婷
黃興 (1874—1916),原名軫,號杞園,字廑午,后改名興,號克強,湖南善化 (今長沙)人。黃興是中國近代杰出的愛國者和民主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辛亥革命時期與孫中山并稱的主要領導人,成為中華民國的開國元勛。據黃氏家譜記載:黃興祖籍江西泰和,為宋黃庭堅后裔,明代遷居湖南。黃興出身書香家庭,深受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從小聰慧過人,常能出口成誦,過目不忘。五歲時父親黃筱村開始授以 《論語》,并教以書法。八歲入私塾就讀,初習 《詩經》,19歲入長沙城南書院,他讀書用功,作文敏捷,才華橫溢。22歲考取秀才,24歲由長沙湘水校經堂新生被保送到武昌兩湖書院深造,院長梁鼎芬對他贊不絕口:“品學兼優,智慮精明,文似東坡,字工北魏,詩尤豪氣磅礴……”[1]28歲時,黃興由兩湖書院擇優選派官費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學院速成師范科。黃興戎馬一生,憂國憂民,功勛卓著。1916年,黃興42歲,因操勞過度,逝世于上海。黃興流傳至今的書法作品大多收在羅家倫主編的 《黃克強先生書翰墨跡》一書中。本文結合黃興書法作品并借助于傳世文獻對黃興書法進行研究,力求還原黃興書法取法路徑。
在黃興流傳下來的作品中,楷書是很少見的,其代表作 《致沈秉堃書》,(圖1)主要取法歐陽詢。歐陽詢是初唐四大家之一,以楷書最為著名,后世將其楷書稱為 “歐體”。有 《化度寺碑》《九成宮醴泉銘》等楷書作品傳世,其字于平正中見險絕,古樸中見潤雅,對初唐之后的楷書發展有重要的影響。《致沈秉堃書》點畫生動,結體以縱勢為主,字勢略向右上斜,虛實輕重自然,毫無刻意雕琢之態。試比較 《九成宮醴泉銘》與 《致沈秉堃書》中共有的 “高、禮、勝”字,(圖2、圖3)就一目了然地看出其字勢均向右上斜,左低右高,結體內緊外松,左收右放,整幅作品有歐陽詢 “骨氣勁峭,法度嚴整”之風。其不同之處在于,《九成宮醴泉銘》為碑刻故方整莊重,《致沈秉堃書》是書信而溫潤靈巧,而 《致沈秉堃書》遒勁之中又不失清秀,書法技巧嫻熟,由此可見,黃興重視傳統,并下過苦功夫追摹古人。

(圖1)黃興 《致沈秉堃書》 (局部)

(圖2)選自歐陽詢 《九成宮醴泉銘》

(圖3)選自黃興 《致沈秉堃書》

圖4 黃興 《致鄧澤如書》
蘇軾少規摹 “二王”,中年學顏真卿,晚喜李北海,形成結體肥扁、深厚樸茂的獨特書風。他創造的書體世稱“蘇體”。其代表作 《黃州寒食帖》被譽為是繼王羲之 《蘭亭序》和顏真卿 《祭侄稿》后的 “天下第三行書”。“克強書效東坡,實當時鄂派也……”[2]在黃興 《上 國父書》《致暹羅同志書》《致李源水鄭螺生李孝章書》《致鄧澤如書》《致萱野長知書》等作品中,能十分明顯地看出他師承蘇軾的痕跡。他的行書手札中,以蘇字面目居多,現以1911年4月23日 《致鄧澤如書》(圖4)作具體分析。由于蘇軾執筆為 “側臥筆”,用筆多取側勢,故其字扁平稍肥。黃興力效蘇軾,其點畫堅實肯定,沉著凝重,筆勢偃側,字勢多呈橫勢,和蘇軾 “石壓蝦蟆”之感如出一轍。善作長筆畫,如:即、卒、埠、布、俾、歸、幸、舉、耳、筆字。章法上,《致鄧澤如書》與 《寒食帖》比較,其相同點第一處在于行距或寬或窄,字距或大或小 。(圖5、圖6)相同點第二處在于《寒食帖》最后一排獨立成行的小字與起首遙相呼應, 《致鄧澤如書》最后落款的位置與起首的位置遙相呼應。相同點第三處在于 《寒食帖》書至 “破灶燒”、“哭途窮”時六字橫空突兀, 《致鄧澤如書》至末尾 “公明”二字突然變大與厚重,其雄健之氣勃然而出。兩者比較不同之處在于,《寒食帖》起首的幾排小字,節奏平緩,接著行筆速度加快,字形逐漸變大,而 《致鄧澤如書》開篇氣息沉穩,筆勢沉著,節奏一直保持平緩,直寫到末尾處,“公、明”二字突然變大,以強調公明赴義之精神。

圖5 選自《致鄧澤如書》(局部)

圖6 選自《寒食帖》(局部)
蘇軾注重抒發 “己意”和情感的宣泄,努力掙脫唐人重法觀念的藩籬,沒有被法所縛,即 “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3]《致鄧澤如書》是黃興自香港出發赴廣州主持黃花崗起義時的絕筆書,是抱定 “身先士卒”“努力殺賊”而必死的決心, “以犧牲之精神,為開國之先導,此先生之不可及也”。[4]所以黃興在作書時,必定心無旁騖,任由自我情緒的揮發,以一種自由從容的書寫狀態,無拘無束、真率地完成了這一偉大作品。這與 《寒食帖》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是在無心于書的創作狀態下,給后代留下了珍貴的藝術佳作。從以上分析可知,無論是用筆、結構還是章法上,黃興受蘇軾的影響至深。
顏真卿書法,幼承母親殷氏家法,后得張旭親傳,兼通真行草。楷書以 《郭氏家廟碑》《顏勤禮碑》為代表,形成雄渾、博大、偉岸的獨特風格。行草書則以 《祭侄文稿》《告伯父稿》《爭座位稿》為杰作,創立了一種氣勢雄渾、率真爛漫的書法典型。其中 《祭侄文稿》被譽為 “天下第二行書”。黃興書作中如 《上 國父計劃書》《致夫人徐宗漢書》《自書卅九初度詩》《為吳醒漢書聯》《為秋山定輔題詞》《為張群書條幅》《爽氣秋高》等均可看出明顯取法于顏真卿。
《自書卅九初度詩》(圖7)時黃興三十九歲初度,在楚同艦上所作詩,氣勢雄渾,率真爛漫,顯然受到過顏真卿的深刻影響。其用筆圓潤渾穆,橫向筆畫細,縱向筆畫粗,結字大小相間,大多字字獨立,偶有兩處相連,真、行、草書相互夾雜,用墨濃淡相宜,通篇讀來一氣呵成,氣韻暢通。有顏真卿 “信手自然,動有姿態”[5]的遺意。

圖7 《自書卅九初度詩》
《爽氣秋高》(圖8)這幅作品用筆多取真卿,同時參以何紹基筆意,顯得氣渾韻厚。“爽氣秋高”將顏體渾厚雄強與何紹基縱逸瀟灑完美融合在一起,筆力雄健遒勁,多枯筆,亦有抖動,秀潤有姿態。章法上看,通篇氣息流動,墨色燥潤兼用,形神兼備。黃興雖然食指、中指已斷,但此幅作品依然顯示出很好的控制筆墨和字形的能力。《爽氣秋高》抒發了黃興豪邁恢宏的氣度,故其字也寫得氣象宏大,渾然天成。

圖8 《爽氣秋高》
“晚清以來,人們習學的 ‘北碑’主要是 ‘魏碑’,而且是北魏遷都洛陽之后四十年間書刻的 ‘魏體’。”[6]魏體特點是筆力、字體強勁,是后世書法的一種楷模。黃興 “文似東坡,字攻北魏”。[7]《為陳楚楠書 〈滿江紅〉詞》《為蔡鍔書聯》《為翼龍書聯》《為壽元書聯》《儒俠者流》等都是黃興所書的碑體面貌較強的作品。如圖所示,《為蔡鍔書聯》(圖9)用筆取北碑筆法,點畫峻厚,雄強樸拙,橫向筆畫左低右高,撇筆和捺筆寫得開張,筆勢的流暢生動近乎行書。如 “遠、從、交、深”四字靈動活潑與 “里、外、十、年”四字厚重篤實形成鮮明的對比。結字以縱勢為主,字勢右斜有姿態。黃興在書法實踐中能上溯到北碑中汲取養分,對北朝碑志深入提煉,將它融化于行書中。胡漢民曾評:“克強先生書,力效眉山,間亦作六朝北碑體。余嘗與先生論書,意不盡合。然觀其書,未嘗不嘆美欽佩也……”[8]

圖9 《為蔡鍔書聯》
黃興于民國的政治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歷史功績如章太炎所言:“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9]他的書法在民國書壇也占有一席之地,雖然他說:“朝作書,暮作書,雕蟲篆刻胡為乎,投筆方為大丈夫!”[10]他將革命事業作為一生的奮斗目標,書法只是視為革命事業的交流工具。但是他的書法取法歐陽詢,得清秀嚴整之風;取法蘇軾,得寬博雄健之氣;取法真卿,得渾厚樸茂之韻;取法魏碑,得峻厚樸拙之美,在這些基礎上融會貫通,大體上形成剛勁醇厚、大氣磅礴的風格。由于他自身擁有敢于反對舊封建的精神,他的書法也不受館閣體的束縛而能自出新意,這非常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與學習。
注釋:
[1]王益枝.大寫的黃興.文物背后的故事 [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第53頁
[2]周秋光 周元高 賀永田.譚延闿集·二 [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第903頁
[3]蘇軾.論書·歷代書法論文選 [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第314頁
[4]羅家倫主編.黃克強先生書翰墨跡.[M]中央文物供應社,中華民國六十二年,第4頁
[5]曹寶麟著.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 [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第104頁
[6]劉濤著.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 [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第418頁
[7]同 [1]
[8]政協萍鄉市城關區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萍鄉城關文史資料 第1輯 萍鄉楹聯[C]萍鄉:萍鄉報社,第157頁.1987
[9]劉泱泱編.黃興集[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13頁
[10]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編.黃興集 [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1,第1頁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