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華剛,陳慧婷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四醫院放射科,南昌 330002)
肝臟子宮內膜異位1例報告
范華剛,陳慧婷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四醫院放射科,南昌 330002)
子宮內膜異位癥; 肝臟; 病例報告
子宮內膜異位癥為育齡期婦女常見的疾病,是指子宮內膜組織在宮腔及子宮肌層以外的部位生長,由于經期激素作用,引起周期性出血的病變,與月經密切相關。發病機制復雜,發生于盆腔臟器、組織常見,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盆腔外臟器子宮內膜異位病例報道較為少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四醫院收入一肝臟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報告如下。
患者女,37歲,緣于2015年12月下旬無明顯誘因下感右側胸悶,活動后出現氣喘,無明顯胸痛,不伴咳嗽、咳痰,無發熱,無心悸,近4個月癥狀無明顯緩解,入院前7 d出現咳嗽、咳黃色黏痰,流涕。2016年3月29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四醫院急診收入院。胸部CT檢查:右側大量氣胸及胸腔積液并右肺不張;右側胸壁皮下氣腫(封三圖1)。超聲示肝內混合回聲團塊,內未見明確血流信號(封三圖2)。肝CT增強掃描動脈期、門脈期及延遲期病變中央CT值約53、55、49 Hu,病灶呈無明顯強化改變,邊緣可見環形低密度CT值約26 Hu,增強掃描各期無強化,考慮子宮內膜異位可能(封三圖3)。患者2004年因“子宮肌腺病”在廣東省中山醫院行“腹腔鏡手術”。2009年曾2次因“右側胸痛”在深圳中醫院診斷“右側自發性氣胸、肺大皰”行門診保守治療,入院前近2年來月經行經期最后2 d始感右側胸部疼痛不適,約持續1周。
患者液氣胸經胸腔閉式引流術后,右側液氣胸有所吸收,生命體征平穩,偶有咳嗽,咳少量白色痰液,聽診右肺呼吸音清,咳嗽時胸管無氣泡溢出。患者回當地(廣東)繼續治療。回訪患者肝內病變經手術病理報告為子宮內膜異位。胸部繼續保守治療,未明確液氣胸病因。
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率近年來呈明顯上升趨勢[1]。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機制不詳,可能由直接種植、脈管轉移、遺傳或免疫因素引起。主要表現為周期性腹痛,與月經密切相關。絕經前病變可表現為囊性或囊實性病灶,增強無明顯強化,主要為不同時期出血改變。絕經后,由于激素水平減低,子宮內膜退化,病變內無再出血改變,從而形成血腫吸收后改變,形成類似囊腫病灶。結合臨床病史、CT平掃及增強能對肝內子宮內膜異位做出初步診斷,但腹腔鏡診斷是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的“金標準”,其不足之處是無法發現微小病灶,不能反復實施等。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機制目前仍未明確,因此針對該病病因的治療尚未形成方案,迄今為止最為直接的方法是手術治療[2]。本病例表現為右側胸痛,胸部表現為液-氣胸并肺膨脹不全改變,對于臨床體征更支持來源于胸部病變,所以臨床一直以自發性氣胸進行診治。患者近2年月經末出現胸部疼痛,提示胸痛與月經周期有一定聯系。患者2次因胸痛診斷“肺大皰破裂并自發性氣胸”,胸部CT檢查未發現明確肺大皰影像,僅由液-氣胸改變,一般自發性氣胸引起胸腔積液較為少見,本病例多次出現液-氣胸,提示肺內子宮內膜異位可能性存在。患者肺部液-氣胸一直保守治療,未進一步確診檢查,待進一步跟進隨訪。假如液-氣胸由肺內子宮內膜異位造成,同時存在肝內子宮內膜異位,此病例極為罕見,可供參考學習。
[1] 劉頌平.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機制研究新進展[J].醫學綜述,2013,19(2):291-294.
[2] 楊青春.腹腔鏡手術聯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河北醫藥,2015,37(18):2797-2799.
(責任編輯:鐘榮梅)
R711.71
B
1009-8194(2016)11-0053-01
10.13764/j.cnki.lcsy.2016.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