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軍,張京文(即墨市水利局,山東即墨 266200)
?
即墨市大沽河綜合治理工程中的創新理念和措施
唐曉軍,張京文
(即墨市水利局,山東即墨266200)
摘要:實施大沽河治理,是青島市“全域統籌、三城聯動、生態間隔、軸帶展開、組團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工程開工以來,即墨市圍繞如何組織建設好這一重大工程,創新工作理念和措施,突出生態和親水特色,歷經三年綜合治理,基本實現了“洪暢、堤固、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治理目標。而今,一條河流的成功治理,帶來的是全流域景觀和產業的嬗變。
關鍵詞:大沽河;綜合治理;生態;創新理念
大沽河是膠東半島最大的河流,發源于煙臺招遠阜山,在青島市域內干流長度約140余km,流域面積4781km2,占青島市域總面積的45%,被譽為青島的母親河。大沽河即墨段在青島市大沽河中游,全長36.9km,流域面積964km2,占全市陸域面積的54%。
按照青島市確定的“洪暢、堤固、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總體治理目標,結合自身實際,即墨市重點突出“防洪、蓄水、興業、富民”主題,通過實施防洪、水源開發利用、道路交通、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現代農業發展、小城鎮與新農村建設七大工程,力爭三至五年內將大沽河區域建成防洪綠色安全屏障、生態景觀旅游長廊、濱河交通軸線、現代農業集聚帶、濱河小城鎮與新農村建設示范區,建成拉動即墨市西北部經濟騰飛和農民增收的新增長極,在全市形成東環海、西環河、兩翼齊飛的城鄉發展新格局。
(1)實施大沽河治理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建設大青島的戰略舉措。實施大沽河治理是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環境,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壯大縣域經濟實力的戰略舉措;是統籌城鄉發展,在更高水平上加快構筑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的戰略舉措。實施大沽河治理,功在當今,利在千秋,澤被后代,惠及子孫。
(2)實施大沽河治理是確保防洪安全,增強供水能力的迫切要求。大沽河雖經多年治理,但目前河道行洪仍存在安全隱患。堤防薄弱,質量差,并有多段沙質堤防,危及堤防安全;受河勢影響,主河槽局部沖刷嚴重,仍有險工段;支流河口防洪標準低,易產生倒灌,且防汛道路不暢。河道防洪標準目前僅為“20年一遇”(局部為“50年一遇”),遠未達到國家規定的“50年一遇”的防洪要求。通過實施全面治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好水資源,進一步涵養水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
(3)實施大沽河治理是打造生態旅游景觀,推動沿河區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大沽河是維持區域生態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區域經濟社會的重要安全屏障。實施大沽河治理,有利于改善大沽河水生態環境,提升沿河景觀,形成生態景觀長廊;有利于依托沿河區域的農業發展基礎,形成現代農業聚集帶;有利于發展潛力的土地資源和優美的旅游資源,形成小城鎮與新農村建設示范區。
(1)用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彰顯本土特色。大沽河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按照青島市提出的治理總目標,即墨緊扣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統籌實施防洪、水源開發利用、道路交通、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現代農業發展、小城鎮與新農村建設“七大工程”,規劃了沿河發展“一區兩帶、三鎮五點”的空間布局,力爭三至五年內將大沽河區域建成防洪綠色安全屏障、生態景觀旅游長廊、濱河交通軸線、現代農業集聚帶、濱河小城鎮與新農村建設示范區,建成拉動西北部經濟騰飛和農民增收的新增長極,在全市形成東環海、西環河、兩翼齊飛的城鄉發展新格局。
實踐證明,“七大工程建設”和“一區兩帶、三鎮五點”空間布局,非常符合即墨發展實際,符合大沽河治理需求,在青島市整個大沽河治理工程中,實施方案最為科學和優化。以水源開發利用工程建設為例,即墨結合大沽河治理,實施了大沽河堤外渠系配套工程,進一步完善“渠相通,水相連”的西北水系。拆除重建橡膠壩、攔河閘各1座,穿堤涵閘7座,改造取水口5處,新增水資源量2558萬m3,對即墨這樣一座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意義非凡。同步實施挪城水庫清淤工程,對堤外渠系進行疏浚拓寬和梯級攔截,既滿足大沽河筑壩取土需求,又使大沽河與五沽河、流浩河、桃源河實現互通,建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資源配置體系,進一步改善水生態環境,回灌補充地下水,使周邊幾大灌區形成了一個相互聯系融為一體的綜合性大灌區,為現代農業、生態觀光旅游業、小城鎮和新社區建設提供了水資源和水環境支撐和保障。
(2)打造一條會呼吸的生態河道。在建設堅實的防洪安全屏障的同時,即墨市將打造人水和諧的生態長廊作為大沽河綜合治理的重要目標。通過河道整治、環境保護、林地建設,形成水清、岸綠、景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環境體系。
生態護岸在青島市河道治理中首次使用,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與土木工程相結合,對河道坡面進行防護的一種新型護岸形式,主要是在滿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采用生態袋、抗沖生物毯、生態混凝土等生態建筑材料。生態袋采用抗老化材料制成,袋與袋之間連接固定后,在滿足抗沖的前提下,袋內自帶草種發芽后在堤岸上形成一道綠色的景觀;抗沖生物毯拼接后鋪在河岸上,在將泥土固定的同時,不影響植物的生長和水體的交換;生態混凝土由于其整體構筑間有許多空隙,在堤防工程中起到抗沖、滿足結構功能的同時,混凝土中間的空隙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空間。生態護岸避免了水土及其他生物隔離、阻止河道與河畔植被的水氣循環,將水、河道與護岸、河畔植被連成一體,構成完整的河流生態系統,使大沽河呈現出綠草如茵的生態景觀,成為真正的“親水型”、“生態型”工程。
同時,與水源地保護相結合,實施林地、濕地建設,形成生態旅游帶。大沽河堤頂道路綠化35.2km,栽植各類樹種100余個,工程綠化總面積達190萬m2。為最大程度保護好大沽河堤防兩側樹木,即墨市及時提出變更方案,實施堤路分離和護岸線調整。并加大巡護、管護力度,對施工邊線外林木嚴禁濫伐,實行嚴格保護;對施工占壓線內的幼林進行移植,實行積極保護;對施工占壓線內的毛白楊、刺槐等大樹盡量保留,對移風店鎮黃戈莊、七級中心社區張院約106.6667hm2刺槐林實施重點保護,既保持了原生樹種及生態特色,又節約了造林綠化資金,為生態旅游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對重點部位還進行了景觀綠化,修建了移風店休閑廣場,成為了大沽河綠化工程中獨一無二的特色,為人們提供了夏夜納涼和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也滿足了較大型文藝活動需要,改善了當地人們的生活品質。
(3)整合資源建設沽河人文長廊。即墨市在統籌實施沿河生態環境、現代農業、社區建設、農民增收的綜合效益、社會效應非常明顯。大沽河即墨段35.5km堤頂道路及流浩河大橋、五沽河大橋的建設既有利于加強大沽河流域連接,又為西部城鎮經濟發展和投資環境建起快速通道。即墨依托大沽河流域原始獨特的農業資源、生態資源及人文資源,不斷提升與塑造地域及民俗文化。集中力量做好生態觀光旅游和田園采摘兩大品牌,重點打造旅游特色小鎮。重點依托大沽河沿岸生態景觀帶,打造濱河景觀林和水上景觀帶,發展觀光旅游;依托生態農業園區和農家樂等,發展體驗農家生活、生產和特色采摘;依托“七級雙塔”等廟會,發展鄉土文化旅游;依托周浩然烈士紀念園、中共即墨縣委舊址等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同時以“回歸自然、感受柳腔、體驗農味、休閑觀光”為特色,對大沽河沿岸分散的文化資源與旅游產品進行整合與重組,建成集觀光、休閑、科普、體驗、生產、購物于一體的即墨西部現代農業觀光中心,成為市民觀光旅游的新亮點。
通過實施大沽河綜合治理工程,即墨市大沽河區域防洪標準進一步提高,蓄水量進一步增加,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交通更加便利,并極大地帶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高效農業發展和小城鎮及新農村建設,具有極大的社會及經濟效益。
Innovative ideas and Measures in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Engineering of Dagu River in Jimo
TANG Xiao-jun,ZHANG Jing-wen
(Jimo Water District,Jimo,Shandong 266200,China)
Abstract:Implementation of Dagu River governance is the great strategic plan of 'global co-ordination,three city linkage,ecological interval,group development' in Qingdao.since the project started,Jimo City innovates the ideas and measures,states the ecological and hydrophilic features,after three years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the basic goalhas been achieved.Today,the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a river brings in the evolution of landscape and industry.
Key words:Dagu River;comprehensive control;ecology;innovative concept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80X(2016)05-0173-02
收稿日期:2016-04-15
作者簡介:唐曉軍,主要研究方向: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