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婷
例析大學生微信公眾號的建設
凌婷
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主運營的微信公眾號,能夠積極介入并引導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輿論動態,幫助其理解媒介、善用媒介,綜合提升其媒介素養能力。建設大學生微信公眾號需要從學生團隊、主題選擇、信息編輯與特色風格入手,才能充分發揮此平臺的應有之用。
大學生 媒介素養 微信公眾號 思想政治教育
由大學生負責維護、運營的微信公眾號不能聽之、任之,輔導員等教師隊伍需要積極介入,幫助他們在充分享用信息發展的便捷的同時,更要幫助他們打造一個思想陣地,自覺抵御互聯網空間里各種思想毒草的侵害,也可以借助這個平臺,充分展示學生風采,鍛煉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其媒介素養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未來信息化社會的趨勢。總的來說,通過幫助學生運營微信公眾號提升其媒介素養是近年來出現的事件,并沒有太多的經驗可以借鑒,更多的是邊探索邊總結,持續的實踐與跟進,并不斷地調整與適應。
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逐步融入大眾生活。但相比于微博,微信的社交性更為突出,隨著用戶黏度的不斷上升,微信公眾號也風生水起。其更為靈活的頁面布置方式,圖文結合的內容形式,無疑符合時下流行的網絡文化,吸引了眾多以大學生為主的年輕用戶的關注。為了跟進這種趨勢,高校、院系也紛紛開設官方微信,架設校園文化宣傳與師生溝通的橋梁。
目前,眾多各類微信公眾號紛紛推送信息,但這片網絡空間是一個信息泥沙俱下的地方,其中的頹廢、犬儒主義、網絡暴力等思想上的“雜草”叢生,有的甚至改頭換面,偽裝成人生成功經驗、偽造所謂的“隱藏”真相來誘導青年人,激發沖突,造成他們思想上的混亂,導致他們情緒激動,盲目熱血。于是,高校微信公眾號也需要承擔起思想政治導向的作用,幫助學生抵御來自網絡空間的思想侵害,并用平易近人的態度,平和、理性的語言,生動有趣的故事來進行文化育人。
但是這種理想化的微信公眾號的建設在實現上仍存在難度,由學校主導建設的微信公眾號往往出現“信息來源”和“接收者”之間符碼不對稱的問題,即校方發布意圖與學生接受理解之間的不對等,最終官方微信公眾號落入“主導一霸權”立場,引發學生的抗拒心理,不再閱讀文章或關注公眾號,這樣適得其反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我們應當注意到大學生理解和運用網絡媒介的能力相比較其他群體更為突出,應該培養大學生正確認識媒介信息,并能夠利用媒介來實現個人發展的能力。學校更需注意到對學生媒介素養的教育,“媒介素養教育,就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己,參與社會發展”[1]。并且“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在大學啟動推廣媒介素養教育,是一項可行又行之有效的戰略,對推動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完善與提高公民素質具有重要意義”[2]。因此,由教師專門指導,學生負責運營的微信公眾號,調節了媒介雙方關系,并能夠提供給大學生一個“在做中學”的實踐平臺,大學生通過的具體公眾號運營,能夠深入了解媒介信息的生產與傳播模式,辨析媒介信息的真實性,感受媒介給生活帶來的影響。在互聯網時代下,這個平臺也給予大學生一個語言文字的綜合鍛煉機會,更是在信息傳媒浪潮下,培養大學生對媒介信息的審慎認知,合理利用并發展自我的媒介素養教育。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微信公眾號于2016年2月22日正式注冊。其名稱為“JSNU博雅中文”,“JSNU”是“江蘇師范大學”英語名稱“Jiangsu NormalUniversity”的首字母縮寫;“博雅中文”代表文學院的專業特色,尊崇廣博儒雅的傳統儒家思想,以文學為載體,傳承中文情懷。
微信公眾號根據文學院“博雅中文”的主旨,將內容劃分為“博”、“雅”、“中”、“文”四個版塊,具體分別是:
【博】:以“包容”為主題,收集整理國內外社會新聞、娛樂新聞及學校新聞、學院新聞,通過提供廣闊信息來拓展見聞,讓同學們能隨時隨地關注時事,了解學校及學院的最新動態。此外,本版塊特別致力于學院優秀人物、班級特色活動、社團精品活動的采訪報道,立志發揚我院的品牌文化。
【雅】:以“雅趣”為主題,追尋身體與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的宗旨,推薦旅游佳處、好書、好電影、樂器知識等,并向同學們推送各種攻略,通過多樣多彩的內容、圖文并茂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同學瀏覽閱讀,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有助于培養興趣愛好,陶冶高尚情操,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優化及提高。
【中】:以“中庸”為主題,宣揚
國學知識,將國學精髓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現出來,同時收集中國歷史上的名人軼事、歷史故事、古代詩詞歌賦等,培養中文人的素養,傳承中華文化,打造文學院特色。
【文】:以“文藝”為主題,發表同學們的原創攝影作品及文章,歡迎學生來稿,其中的優秀作品可以推薦給文學社和校報,打通各個校園平臺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同時,該版塊會不定期推送名家經典作品,供同學們學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經典魅力。通過各種類型的文章推送,激勵文學院學子多讀書,多思考,鍛煉學生思維,積累文學素養,將中文人紙筆走天下的氣魄發揚光大。
該微信平臺建設項目是以文學院學生會信息部學生為團隊核心,吸納其他感興趣并樂于參與的同學,并由學院專職輔導員進行指導。微信公眾號的具體運營以大一、大二為主力軍,微信推送的具體流程為:1.協商確定主題;2.團隊分派任務;3.專員初稿完成;4.合作審議稿件;5.專員微信排版;6.負責人一審;7.教師二審;8.發布推送。這由師生一同打造具有中文特色,將文學院“博雅中文”的品牌文化利用網絡進行廣泛傳播,同時意圖促進學生媒介素養提高,提供必要的文化育人與思想引領作用。
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從網絡閱讀行為到參與微信文本創作,主體身份的變化,除了帶給學生新奇的參與體驗,更是在實踐上的嚴峻挑戰。通過幾個月的運營,不斷摸索前進,這幾點經驗值得重視:
1.加強團隊建設,完善組織管理。目前,團隊主力軍是低年級學生,他們人生閱歷少,囿于眼前事物,發散創新思維還不夠。所以若想要向充分發揮大學生微信公眾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功能,離不開教師的專業引領。可以適當邀請專業教師及網絡技術人員對大學生團隊進行專業知識和網絡技術的培訓。雖然團隊成員以文學院學生為主,但是有必要經過新聞傳媒、網絡技術的輔導,實現跨學科式的人才培養,從而為他們將來更好適應社會發展趨勢做好鋪墊。團隊內部是否合理的建設與分工,是一個團隊能否走下去,走得好的關鍵。學生運營團隊因興趣結社,但也往往存在無序、短期、功利等現象,這就是對指導教師學生工作能力的考驗,相關認識與能力也需要跟進,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幫助學生進行組織建設,形成團隊核心文化,通力協作建設好微信公眾號。
2.創新內容形式,感受媒介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貼近學生,貼近社會,突破傳統教學,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和困惑大學生的人生、社會、世界的認識問題能解疑釋惑,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針對性”[3]在這些問題上,有很多混淆是非的觀點在網上大行其道,搬弄是非。學生通過自主運營微信公眾號,在選擇推送內容時,就是主動介入媒介信息,理性選擇與分析的過程。這種價值觀念的引導不是說教,更不是被動接受。教師提供指引,啟發學生,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提供必要的前期幫助,然后是充分相信他們,讓其發揮能動性,去探討與交流社會事件,最終內化為自身合理、理性的價值觀念,外化為日常行為規范。這也是媒介素養教育應有的題中之義。
3.優化閱讀體驗,溝通學生興趣。“每一種文化、每一個時代都有它喜歡的感知模式和認知模式”[4]。微信信息是基于移動端的閱讀,與傳統“虛靜”的讀書方式不同,是在熱鬧情境下進行隨時隨地的閱讀方式,這種“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將導致思考的不連貫,使得人們對藝術的感知發生偏移。”[5]閱讀方式的改變是值得關注的變化,其勢必會影響內容的呈現方式。“內容為王”是不變的主題,但也不能因此而輕視視覺文化的表達方式。圖像等視覺設計具有強烈的感染作用,滿足人觀看的需要,舒適的閱讀體驗能在短時間迅速吸引讀者眼球,這是主動適應由網絡閱讀所帶來的審美變化。但表面上抓住讀者的閱讀只是第一步,更關鍵的是內容取勝。優秀內容才是能否持久吸引讀者閱讀的關鍵。溝通學生興趣,重要的是抓住學生的需要。通過主動傾聽、調查訪問來把握學生思想動向,了解實際需要,讓微信公眾號走近學生生活,搶占思想上的高地。
4.突出自身特色,形成品牌文化。當前各類高校微信號存在推送信息雷同的現象,缺乏自身特色可能導致讀者的厭倦感。“JSNU博雅中文”微信公眾號則是立足文學院,“博、雅、中、文”的欄目設置充分考慮到文學院專業特色與學生需要,讓學生不僅走近樂于閱讀,更樂于把這些內容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通過個人所傳播的信息往往也比通過公眾號傳播的信息讓人更愿意閱讀,抓住個人作為傳播節點擴散信息對于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意義非凡的”[6]。借助這種學用并舉的措施,充分發揮中文專業學生的寫作特長,來服務廣大同學,豐富課余生活,同時也是溝通校友、展示我院文化特色的平臺,能充分提高我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及時更新學校、學院的活動信息動態,對相關校園動態、網絡消息進行解讀與溝通,增強了學院與學生之間的理解與尊重,從而增強整體的凝聚力。
[1]張志安,沈國麟:媒介素養:一個亟待重視的全民教育課題——對中國大陸媒介素養研究的回顧和簡評[J].新聞記者,2004(5).
[2]榮建華:中國媒介素養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215.
[3]李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眾平臺應用研究,學術論壇,2016(2).
[4]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3
[5]姜云峰,黃德志:高校中文師范生文學作品網絡閱讀研究 [J],南方論刊,2015(10).
[6]季明,高明: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以微信公眾號為例,江蘇高教,2015(4).
(作者介紹:凌婷,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