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智
解讀《追夢赤子心》的美國文化和價值觀
王大智
追夢赤子心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勵志影片。被認為是真摯感人的好片子。影片記述了魯迪為夢想而奮斗最終獲得至高榮譽的全過程。影片不僅是講述故事,更多的是傳遞美國文化和價值觀。它傳遞的是勇于追求夢想的美國夢文化,倔強不服輸的精神和勇于奮斗的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價值觀。文章詳細探討了影片所表現出來的這些美國文化和價值觀,此外,文章還對魯迪為夢想的付出是否值得進行了深刻反思。
夢想 追求 奮斗 價值觀 美國文化
《追夢赤子心》是美國1993年度的電影,英文名為Rudy,也譯作魯迪傳奇。這部電影改編自丹尼爾.魯迪的真人真事,講述了一個追夢者不懈追求,改變自己命運的追夢故事。這部影片上映之后受到一致好評,被提名1994年美國青年藝術家獎杰出家庭影片獎。該片不僅反映了魯迪的生活,更反映出了美國文化和價值觀。美國是一個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年輕國家,在這200年來,形成了以自由,平等,民主為基礎的美國文化和價值觀。《追夢赤子心》正是通過魯迪的形象塑造,傳遞出美國人所崇尚的為夢想奮斗的精神。同時也表達了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努力奮斗,證明自己價值的理想和信念的態度。下面將分別論述《追夢赤子心》傳遞出的美國文化和價值觀
自1776年以來,美國人便相信,任何人只要通過自身努力,頑強的奮斗,便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更好的生活。這就是美國夢。美國夢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信念。美國夢對精神層面的追求遠遠勝過對物質的追求。美國歷史學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亞當斯(James Truslow Adams,1878-1949)在《美國史詩》(Epic ofAmerica)中首次提到美國夢,他寫道:“美國夢遠遠超過物質范疇,美國夢就是讓個人才能得到充分發展,實現自我。”他認為:“美國夢不是汽車,也不是高工資,而是一種社會秩序,在這種秩序下,所有男人和女人都能實現依據自身素質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并得到社會的承認,而與他(她)的出身、社會背景和社會地位無關。”[1]通過這一段的詳細描述,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夢不僅僅局限于物質層面,更多的是包括精神層面,無論一個人的出身,背景如何,他都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每個人都可以實現自身的最大價值,為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最終成為對社會有價值的人,同時也使自己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并獲得他人的尊重。
魯迪從小就熱愛橄欖球運動,希望有一天能為圣母大學的橄欖球隊打比賽。于是,加入圣母大學的橄欖球隊成為了他心中的一個夢想。他為這個夢想付出了超人的努力。魯迪個子矮小,身材瘦弱,沒有運動細胞,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包括他的哥哥在內,認為他不適合當橄欖球運動員。只有好友彼得支持他,告訴他有夢想現實才是可以忍受的。并且在他生日時,送他一件印有圣母大學字樣的夾克,鼓勵他努力為夢想奮斗。這讓魯迪深受感動。但彼得后來在一次意外中死去,這讓魯迪悲傷不已。但為了彼得生前的鼓勵和支持,為了他自己心中的夢想,他毅然離開了已經談婚論嫁的女友,去往圣母大學,踏上了追尋之路。在追尋自己夢想的過程中,魯迪也有過彷徨和絕望。在申請圣母大學一次次失敗時,魯迪非常痛苦:他告訴神父:“我絕望了,如果下學期再不能進入圣母大學,一切就結束了,圣母大學并不能接受三年級的轉校
生。”牧師:“孩子,你已經為夢想付出了很多!”魯迪:“我不在乎,如果沒有好的結果,一起都是徒勞。”牧師:“我想你會發現付出總有回報的!”神父的話給了魯迪以勇氣和啟迪,他最終戰勝了自己的絕望,勇敢地進行最后一次申請,并最終獲得成功,成為了圣母大學的一名大二學生。在追求奮斗的路途上,魯迪不畏艱難險阻,戰勝了一次次的困難,也戰勝了自己的絕望,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最早使用個人主義這個詞的是法國政治家托克維爾,他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提出的。個人主義并非我們常說的利己主義,特別是極端的利己主義。個人主義指對個人自由和個人價值個人幸福的崇尚和追求,強調個人獨立,它是美國核心價值的一部分。英雄主義指人不甘平庸,努力奮斗,追求卓越,希望做出不平凡的讓人仰慕的功績的精神風貌。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反映了美國的自由主義價值觀,它不僅包含了對個人自由、幸福的追求,同時也表達了對自我價值實現的渴望。[2]在許多美國人心中,英雄來源于平凡的人,那些執著的、不懈努力,積極奮斗的人都可以成為英雄。此外,由于每個人非常看重自身價值的實現,因而那些最終能夠實現自身價值的人,也被看作具有個人英雄主義的人。無論是個人主義還是英雄主義都崇尚個人奮斗的精神,沒有個人奮斗的精神,就無從談及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也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只有努力奮斗,追求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業績,最后才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魯迪是個具有個人主義精神和個人英雄主義精神的人,他努力追求自己的個人價值,不甘落后,執著向前。他追求的方式就是通過成為圣母大學的橄欖球隊隊員達成的。為了成為圣母大學的橄欖球運動員他頑強地奮斗。他學習成績差,高中畢業沒能上得了大學,就先到煉鋼廠打工四年,積攢了學費。然后跑到圣母大學所在地城市去,想尋找機會入學。幸而有神父的幫助,告訴他可以先在專科學校讀大學,如果上學期間成績好的話,就有機會轉入圣母大學。魯迪聽從了神父的建議,先進入到專科學校念書,在此期間,他刻苦攻讀,一天只睡四個小時。魯迪每個學期都申請轉學,可是由于種種原因,他申請失敗,但他不放棄,整整申請了四次,終于抓住了最后的機會成功地成為了圣母大學的一名學生。成為圣母大學學生之后,他參加了橄欖球隊員的選拔,卻只成為了陪練隊的一名成員,但他全身心地投入,每次都像打超級碗比賽那樣拼命,弄得自己傷痕累累也在所不惜。整整兩年過去了,他沒有一次出場機會,在最后一個賽季的最后一場比賽的最后幾秒鐘,他得到機會出場,撲到了對手,最后被像個英雄一樣高高抬舉著離場,得到了至高無上的榮譽。實現了證明自己的愿望,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
魯迪從小在橄欖球上的表現就很一般,沒有表現出特別的運動天賦,但他由衷的喜歡和癡迷這項運動,立下志向,有一天要為圣母大學打橄欖球比賽。魯迪身上有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倔強的精神,他不在乎別人說什么,也不在乎自己有沒有天賦,只要自己喜歡,就一定堅持做下去,直到成功。其實,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每個人都因為有天賦才去做什么的。大部分人都是因為執著,頑強,進而勤能補拙,最后取得成就的。如果每個人都量力而行,不去勉強自己,不去激發自己的潛能,那這個世界上會少了多少成功的人?
魯迪進入到圣母大學橄欖球隊做陪練隊員后,非常拼命,好像是在打比賽一樣投入和認真,當隊友們不忍心向這個又小又矮的魯迪沖撞時,魯迪卻憤怒了,他說:“別向對待你的小弟弟一樣對我,我們在模擬擺渡訓練。如我放松了,就不能幫你們準備好周末的比賽!”魯迪對橄欖球的熱愛甚至超過了他的生命。正是魯迪的這種拼命精神,才使他贏得了隊友們的欽佩和尊敬。在做陪練練了兩年后,魯迪迎來了他們的最后一個賽季,他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出現在比賽名單上,能真真實實地參加一次比賽,能讓父親兄弟來看他比賽。但是一次又一次,
比賽名單上都沒有他的名字。當看到最后一場比賽名單上仍然沒有自己的名字,魯迪的精神徹底崩潰了,他憤然離去,拒絕像往常一樣參加訓練。但最終在黑人朋友的勸導下,他重又回到了訓練場。橄欖球隊員們被魯迪的頑強和耐心打動,他們紛紛找到教練要求魯迪替自己出征。在最后一場比賽中的最后幾十秒鐘,隊員們都不約而同地呼喊魯迪名字,要求他上場,教練終于同意了,他換上了魯迪上場。魯迪在最后幾秒鐘內打了一場真正的比賽,終于夢想成真,成為了父親的驕傲。魯迪以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只要有不服輸的勇氣和追逐夢想的信念,終有一天,你會實現你的夢想。你的精神決定你的成敗,你的奮斗收獲你的付出。
魯迪為了實現為圣母大學橄欖球隊打球的夙愿,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在鋼鐵廠打工四年,是為了積攢去圣母上大學的學費。離開家鄉,離開了已經談婚論嫁的未婚妻,是為了去圣母大學上學,這導致了未婚妻最終變成了他的弟弟的未婚妻。用兩年時間讀專科學校,是為了能夠轉學到圣母大學,這期間還跑到圣母大學去打工,為的是接近圣母大學橄欖球隊。后來終于轉到圣母大學,卻又做了整整兩年的陪練,所有的一切,最終換來了最后賽季的最后一次比賽的最后幾秒鐘的出場,人們不禁要問,值得嗎?
我們看慣了許多天才的故事,有多大付出就有多大收獲的故事,聽多了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經歷。事實上,很多人的付出和收獲并不成正比,更多的真實是十分、百分耕耘,一分收獲,這才是大多數普通人的故事,是我們這些天資平平的人的真實寫照。魯迪本身就是個天資平庸的人,他的付出就是百分付出,一分收獲,但是他的可貴的堅持,不懈的努力使這個普通人看起來那么不同凡響。夢想人人都有,但很多人卻因為畏懼前行道路的艱難而放棄,不敢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但也有像魯迪一樣的人,為了夢想執著的前行,不在乎道路的崎嶇坎坷,不在乎一次一次被擊倒,每次都勇敢的站起前行。這本身就是值得贊賞的。其次,努力的過程本身比結果更為重要,只有努力,才可能有好的結果,任何的成功都是由一點一滴的努力和汗水換來的。但我們不必過分糾結于結果,所謂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將奮斗交給自己來掌握,結果交給上帝好了。其實,魯迪的收獲不僅僅在于那場比賽的最后幾秒鐘,他通過自己辛勤的汗水,贏得了所有的優秀的圣母橄欖球隊隊員的尊重,被他們大聲呼喊自己的名字,并被高高抬起離場。因而他的付出是值得的。由于他對橄欖球的熱愛,他進入了他的一個哥哥認為他絕對不可能進入的圣母大學橄欖球球隊并在那里拼搏了兩年;他還獲得了圣母大學學位,此前魯迪的父親一直認為只有出生在有錢人家里的聰明孩子才能獲得圣母大學學位;他的奮斗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否則他現在還在鋼鐵廠和父親哥哥一起干活,也改變了整個家族的命運,五個弟弟受他的感召,全部進入圣母大學學習,并獲得學位; 從這個意義上看,他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而且是物超所值。
總之,夢想是需要用心來守候,用堅韌來追求。魯迪憑借他的個人奮斗實現了夢想,但他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能體會。作為一部勵志影片,追夢赤子心很好的詮釋了夢想和奮斗之間的關系,為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迪。任何時候,任何人,只要心懷夢想,勇于拼搏,就永遠為時不晚。艱辛是我們成功之路上的墊腳石,磨難是磨練我們的寶貴財富,要成為命運的主人就要勇于拼搏,逆流而上。在魯迪身上,我們看到了這種頑強的拼搏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引領他從失敗走向成功,從平凡走向輝煌。魯迪的傳奇,是他奮斗的結果,我們每個普通人,只要努力也可以締造自己的傳奇。
1.Jam es Truslow Adam s,Epic of Am erica [M],Bsoton:Boston Publishing House,1931
2.李玉潔,從《風雨哈佛路》解讀美國文化價值觀[J],電影文學,2013.3
(作者介紹:王大智,中原工學院實驗師,主要從事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外國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