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瑜
從征夫思婦詩管窺《詩經》的戰爭觀
于瑜
《詩經》總三百零五篇,是儒家的基本典籍,充分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本文通過分析研究征夫、思婦兩類詩,來淺談《詩經》的戰爭觀。《詩經》的戰爭觀基本為:提倡以友善親近的風氣,溫和平靜的心態處理戰爭;反對不正義的侵略戰爭,堅持和平,反對殺伐,但又不反對正義的保衛之戰,在正義戰爭中提倡無所畏懼,保衛家園。
征夫詩 思婦詩 《詩經》 戰爭觀
《詩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詩歌總集,從古至今有著重要的地位。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確定了儒家文化的重要地位。《詩經》除文中記載的作者外,其余皆難以考究,所以通過對詩經的研究,我們可以推測出作者的生活背景環境等,經我們推測《詩經》中的作者既有權高位重之人,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因此《詩經》涵蓋內容豐富,可以充分的從多角度反映當時文化思想觀念。
征夫思婦詩是指,由于戰爭而在外打仗的丈夫所唱的詩和思念丈夫的妻子所唱的詩。
1.征夫詩。《擊鼓》中講述的是一個小卒,被派跟隨將軍孫子仲前去化解宋國與陳國的糾紛,故事開始在講述自己的行程,以及在路途中馬丟失的事件,之后引出對自己妻子的思念之情,想起自己與妻子的海誓山盟,更加突出了對家的思念之情。《四月》、《小明》表達的都是征夫所受的服役之苦,表達了對戰爭的憎恨之情,反對服役,以及思鄉的濃厚情感。《漸漸之石》表達的是一種視死如歸的氣勢,當自己國家受到侵略時,會毫不退縮、頑強抵抗、保家衛國家,體現了戰士們的激情與豪邁。《采薇》中,反映的戰爭觀是士兵和百姓反對侵略戰爭,而英勇保家衛國。詩中描述戰士有家不能歸的悲涼情感,戎狄來犯,不得不保衛家園,與之交戰。
2.思婦詩。《卷耳》主要寫對丈夫的思念,不能相見只能想象,想象丈夫喝酒登山,思念家鄉憂傷的樣子,思念之情不能克制,都沒有心思去采摘卷耳菜了。《采綠》詩風格活潑,形式簡單,寫出一位女子外出丈夫的思念盼望丈夫早日歸來,也很好的體現了當時的社會情境,夫唱婦隨的生活觀念清晰可見。《小戎》是描寫一位婦女思念丈夫西征,從詩中可以讀出女子對丈夫的思慕之情。而《伯兮》中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女子為自己丈夫在外保家衛國的自豪之情。女子在家不梳妝打扮,一心只等丈夫歸來。《汝墳》表現的是一種對國家戰爭的不滿,期待自己的丈夫早日歸來。
《詩經》是儒家經典書籍,其中折射出的戰爭觀念也是符合儒家思想文化的。從征夫思婦詩中管窺《詩經》的戰爭觀有以下幾點內容:
1.文章內容普遍表達出對戰爭的反對,憎惡和怨恨,反對長期服役和征戰。
2.普遍表達出對家人、妻子、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詩經》中的家庭觀念也很好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觀念。征夫就是因為家園受到侵犯,所以才會征戰沙場,保家衛國,而思婦是在家中久久思念,期待丈夫平安歸來。
3.反對侵略戰爭,但是當國家受到侵略時,毫不畏懼,堅持抵抗,征夫們對戰爭持有積極的心態,并且也會得到家人的祝福與支持。如《伯兮》中描寫妻子為丈夫保家衛國去征戰而感到自豪;《出車》也寫出了征夫們義不容辭,勇猛無懼的心態。這種對戰爭持有兩面的態度被儒家稱為“義”,自古都有舍身而取義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個人都不喜歡戰爭,但是并不代表會軟弱被欺。儒家《詩經》中的戰爭觀首先要保證自己不去侵略他人,但是當他人侵略自己的家園時要頑強抵抗,堅韌無懼,保護自的家園,這就是“義”的戰爭。而當自己去侵略他人時就是“不義”的戰爭,受到廣大人民的反對。
4.當是“義”的戰爭時每個征夫都將視死如歸,無所畏懼。在《出車》中就表現突出表現了這種情感,體現了征夫勇猛無敵的氣勢和保衛家園的自豪之情。
5.《詩經》中普遍表現了和平、和諧、安寧的生活,突出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我國起源于大河,起源之地在黃河、渭水、涇水流域,那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氣候適宜,非常適合農耕生活。先民掌握了農業種植技術,人們自給自足,安居樂業,因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農業文化。而由于傳統農耕文化的影響,人們反對戰爭。自三皇五帝以來人們都是思考如何讓自己更好的生存,不曾有侵略思想。先民借助大自然的智慧,自給自足,因此民風淳樸,和平友善,崇尚自己自足,勤勞勇敢,不喜歡殺伐。但是對于正義的戰爭人們也會為保衛自己的家園而勇敢的站出來,積極無謂的面對戰爭。
《詩經》中詩集涵蓋內容豐富,作者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因此研究價值很高,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歷史。《詩經》中的戰爭觀念也體現了儒家的戰爭觀念,總的來《詩經》的戰爭觀念是:反對侵略戰爭,向往和平、美好的生活,但是對于外來侵略戰爭要堅持頑強抵抗,保家衛國,英勇無懼。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背景,人們安居樂業,自給自足,反對殺伐,其中傳統農耕文化思想對人們的影響深厚,也造成了《詩經》中這樣的戰爭觀念。
(作者單位: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