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靚 尚菲菲
國外中國學視域下的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研究
徐 靚 尚菲菲
國外中國學將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研究領域拓展開來,其不局限于如漢學研究對中國古代典籍的專研,而是將著眼點放在近現代中國的發展及現實上。但是對中國文化的推廣與傳播尚停留于淺層的單純介紹,主力手段也多依賴于影視媒體。這造成國外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認識不夠深入,甚至出現誤讀和偏見。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需要更多途徑。
國外中國學 中國文化 對外傳播 漢學
較之側重于古典的“國外關于中國及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漢學“Sinology”,中國學“Chinese Studies”研究的方向側重于近現代以來的中國研究①。從16世紀中葉西方漢學的初萌到19世紀初期漢學的系統成型,國外對中國的研究大體集中在對其“哲學、宗教、藝術、歷史、文學、語言等人文科目”②的了解與理解上,甚至時至今日漢學研究的重心仍未偏離這些領域。可喜的是,二戰后國外學者逐漸將研究的范圍擴大,不再局限于對古典的專研,而是著眼于近現代中國的發展與現實。然而,這一領域的發展不能滿足于單純地由國外學者主導,國內學界一味介紹的現狀。相反,國內學界應該積極主動地從國外中國學的視域下重新審視國外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分析,并且謹慎地思考中國文化對外的傳播問題。
1.國外中國學對于外國了解中國具有積極意義
中國位列四大文明古國,擁有悠遠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然而早期外國對中國的了解并非是直接和準確的,而是通過如古絲綢之路上的傳說和《馬可波羅游記》之類這種間接的、零散的、可靠性受質疑的資料獲得的。這些傳播方式和載體便是傳統漢學研究的主戰場。誠然,在向國外介紹中國及中國的歷史傳統方面,漢學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局限性也毋需避諱。為了達到全面地、系統地向國外傳播中國文化,國外中國學將研究的半徑大大的擴展開來,將主導了幾個世紀的單純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探源,解析等等拓展至“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社會生活、社會心理等各個層面的問題”。③其對于外國了解中國的積極意義在于,國外中國學是立足于今日中國現實,對當代中國各層面各領域清晰的詮釋,而非向國外描繪那個他們幻想中的歷史上的中國。
2.國外中國學存在誤讀,應該大力推進文化傳播
由于某些歷史原因,國外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認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不客觀的,甚至是錯誤的。而中國文化的傳播途徑也是簡單的,單一的,其中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便是傳播的一類主力工具。西方銀幕上的華人形象產生于該歷史背景下的種族意識和偏見,早在默片時代,“華人在電影中構成的‘異國情調’背后顯然是一種落后、愚昧和腐朽的象征”④,“曹查理和傅滿洲”⑤更是將華人形象扭曲得甚為錯誤和畸形。這之后的西方銀幕上雖然逐漸了如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等正面的華人影視形象,但是不難看出這些華人面孔傳播的信息除了影視作品中的形象之外又都看似巧合地將華人和中華功夫、武術聯系到了一起。這些影視作品和演員在積極地、正面地宣傳華人形象,中國形象方面做出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難看出他們所體現出的華人形象和中國形象卻又是極為片面的。同時,另一個造成對外宣傳欠缺的原因在于對中國文化宣傳的年代選取多集中于中國古代,如文學作品譯著多為“四大名著”之類未能展現今日中國的古代作品;出口海外的影視作品又多為以這些文學作品為藍本,甚至于今年來出口海外的幾部新影視作品仍是以古裝片為主。即便是達到了正面宣傳作用,但是這些影視作品也未能真實地反應當今中國真實的面貌,未能如實地投射中國國人真實得形象,未能確實的傳播中國文化的精髓,究其原因,這些文學與影視作品皆為基于中國文化的文學與文藝再創造,而非真實的數據和語料。顯然,為了避免這種對中國文化和中國學的誤讀,有能力正確宣傳中國學的載體不能單單是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
1.通過出口以中國文化為藍本的紀錄片鼓勵國外中國學研究
對中國學的研究不能脫離對中文的研究,而研究中文和中國學勢必需要真實可靠的語料。正如中國語言學家、社會學家等等對國外文化的研究大多要依靠真實的語料和數據,國外學界對中國學的研究也存在同樣的需求。既然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存在種種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中國及中國文化的弊端,那么以真實性為
底線的紀錄片便自然而然的可被拿來作為研究中國學的可靠資源。因為“紀錄片記錄的是真人、真事、真時間、真環境,是非虛構的”⑥,所以其可作為如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等學科研究得真實語料。再有,對于古代典籍的研究普遍只存文字和部分圖片資料而無聲音、影像資源可用,這不得不說是研究資源的缺失,然而紀錄片可以在這方面給予研究者極大的補充。雖然目前以中國及其傳統文化為拍攝對象的紀錄片數量上并不少,但是從質量和數量上看又是以海外公司拍攝的紀錄片為主。我國國內的紀錄片已經開始在這方面做出努力,較為突出的例子是中央電視與英國的英國廣播公司聯合拍攝的紀錄片《美麗中國》,其以中國自然生態為題材,真實呈現了中國的自然之美。該片在2009年第30屆艾美獎新聞與紀錄片大獎頒獎典禮上獲得多項大獎,先后在全球50多個電視頻道播出。此類的紀錄片無疑為國外學者研究今日之中國及其文化提供了真實得語料。
2.通過推廣新漢語水平考試(HSK)等鼓勵國外中國學研究
在介紹、推廣等方法的基礎上,傳播文化有時也需要更為有力度的手段。考試,尤其是語言類考試,這種一般被視為考核手段的活動實際上往往正是在發揮其強制推廣文化傳播、促進文化研究的功能。以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為例,由于學習語言要以學習該語種的文化為基礎和依托,幾乎所有的英語考試中都會涉及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所以,在學習英語這種語言的同時,對這些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學習、甚至是研究就成了除語言文字之外學習者備考的必修功課。例如,托福考試為大學水平的英語使用及理解能力測試,已獲得130多個國家、逾9,000所學院、組織及其他機構的認可。⑦該考試對考生語言文字的測試除了要求其具備必備的詞匯、語法、讀音等方面的能力,還在考試中大量滲透著對英語國家歷史、地理、文化、文學等等方面的考察。例如,在托福聽力測試中就不止一次地出現過含有英語國家著名作家的文章,并且文章并沒有對這些作家作特別的介紹,而是把他們當作學生理所應當了解并熟知的文學背景知識來考察。備考托福的中國學生,無論是否主動喜愛英美文學,都會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學作品及作家。再有,在聽力考試的對話部分,經常會出現涉及美國大學校園生活及學習情況的話題,這些考題中同樣不會對美國大學校園相關的信息進行詳細闡述,而是將考生視為擁有同樣背景知識的學生。因此,對于美國背景常識不了解的考生就會在考試中出于劣勢,這也就間接地迫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必須了解美國的文化及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常識。不難看出,語言考試在潛移默化之中正在發揮其強制性地傳播文化的作用。在傳播中國文化時,也可以借鑒這種方法。例如,可以在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化考試中加強這方面的作用。“新HSK是一項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化考試,重點考查漢語非第一語言的考生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⑧經過對《新漢語水平考試HSK(一級)樣卷》和《新漢語水平考試HSK(二級)樣卷》的分析,筆者發現,全卷除了在《新漢語水平考試HSK(一級)樣卷》第29題中出現過“茶”這個看似與中國背景文化知識有一定聯系的信息之外,全卷并沒有直接或間接地對背景文化知識做出任何要求和測試。相反,在試題中卻頻繁地出現英美人士的照片,這也許是更多考慮到貼近考生身份的因素。在這兩份考卷中均未出現如托福考試中對與該語言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間接要求,而考察僅僅專注于語言文字本身,不得不說是對中國文化傳播機會和資源的浪費。
國外中國學的研究已經將研究的半徑延長,因為該研究勢必積極地推動中國及中國文化的傳播。對該學科的研究有助于校正國外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片面認識,為世界呈現出當代中國的真實風貌。為了解決目前此領域面臨的問題,一方面,通過出口以中國文化為藍本的紀錄片鼓勵國外中國學研究。紀錄片的特點保證了國外研究者可以得到來源于中國當代社會現實的真實語料和數據,為國外研究者提供了更加貼近真實中國的研究資源,希望可以促進對當代中國及中國文化的進一步探究。另一方面,通過推廣新漢語水平考試(HSK)等鼓勵國外中國學研究。通過考試促進文化的傳播和研究看似有悖常理,但是借鑒中國學生備考英語考試的效果,不難看出通過語言考試可以間接地提高對文化傳播與推廣的力度。希望新途徑能夠帶來新發展。
①(錢婉約《從漢學到中國學》2007中華書局)
②③(施雪華《國外中國學的歷史、特點、問題與走向》2013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④⑤(李一鳴《銀幕謊言:好萊塢電影中妖魔化的華人形象》《大眾電影》1997年07期)
⑥薛蓓《從現代紀錄片的新發展再談真實再現在紀錄片中的應用》《新聞知識》2011年12期
⑦http://w w w.ets.org/zh/toefl/ibt/abo ut/
⑧http://w w w.chinesetest.cn/gosign.do id=1&lid=0
(作者單位:沈陽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L15CZW 003):國外中國學視域下的東北作家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