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利竹
新教學法及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應用中的文獻閱讀
姜利竹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對外漢語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能讓對外漢語教學的效果達到理想的狀態,是我們應該不斷研究的話題。新教學法、新教學理論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就近幾年新提出的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的文獻進行閱讀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學法 教學理論 對外漢語教學
馮錦程在《淺析對外漢語教學的“方法時代”和“后方法時代”》一文中提出,進入到21世紀,傳統的對外漢語教學法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質疑,面臨“后方法時代”的挑戰,對外漢語教學不再盲目地追求呆板模式化的教學方法,它需要教師更多的自主和創新。文章從宏觀的角度闡述了“后方法時代”的對外漢語教學法應該結合二語教學的特點,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提高教學效率,切勿默守陳規。本人受到了其中“后方法時代”的啟發,認為對外漢語教學法應該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的教學對象進行相應的調整。
亓文香在《語塊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里面提出了將語塊教學法的理念運用到二語教學中。作者指出,二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漢語中的一些固定詞語、固定組合和固定用法等作為語塊輸入,讓學生充分體會語塊間組合后的語法、語篇等意義。在教學中,教師會針對常用的固定搭配、相應的語境和語法規則等進行強化學習和鞏固練習,從而減少母語對漢語學習的負遷移。對于某些具有文化意義和特殊使用背景的常用詞語來說,語塊教學可以將其本體意義與附著的文化意義作為一個整體傳授給學習者,也使學習者更容易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和習俗。
杜逸嬌《GPA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中介紹了GPA(the Growing Participator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教學法。該教學法把學習者看做是牙牙學語的孩子,把語言學習過程看做是一個參與成長的過程。在教學中,這種教學法需要教師對學習者進行多種感官的刺激。這樣的話,二語學習者在習得過程中能夠更有效地理解所學知識、更好地獲得語言交際能力。
郝影《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的“體演文化”教學法》中提到的“體演文化”教學法是一種以演練文化為目標的第二語言教學法,該教學法將二語學習視作一種文化行為,提倡二語習得者應該在目標語言的文化環境中學習語言,充分體驗在目的語語言文化中進行習得的樂趣。該教學法需要教師設計出多種多樣的語境場景,這種沉浸式的教學法更容易讓學習者習得目的語。人們往往對自己親身經歷過得事情記憶尤為深刻,所以該教學法十分有助于二語習得。“體演文化”能夠讓學習者認知異樣的文化行為規則和要求,通過為學生設計在目標文化情境下的體演場景,讓學習者積累相關的文化知識,以構建第二世界觀和文化觀,以達到讓學習者在真正的目的語語境中恰當運用相應語句的目的。
車正蘭《論4P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中提出的“4P”教學法(四位一體教學法)把語言教學分為四個階段:準備階段、呈現階段、練習階段、產出階段。該教學法以素養為目的、以知識為基礎、以學習為中心、以質量為導向。該教學法最顯著的優勢在于,它提倡建立和完善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漢語課外活動來進一步提高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作者通過二語教學原則發現“4P”教學法能夠豐富教學形式,能夠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優化教學結構,同時學生的交際能力也得到提升。
縱觀我國對外漢語教學法的發展,不難發現,教學法的改革多數都結合了很多國外的相關二語習得教學法。但回過頭來說,漢語是中國的語言,在對外漢語教學法改革的今天,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結合一些優秀的傳統語言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有時我們因為漢字的困難、學習者的規避、為了不打消他們的學習興趣亦或是他們學習漢字時間需要很長等原因而不側重漢字的教學。這時就可以借鑒傳統語文對于漢字的教學。比如說可以根據許慎開創的“說文解字”傳統,讓學習者學習漢字時以形系聯,幫助學生系統的掌握漢字組織規律。還可以采取“字本位”的漢字教學法等方法來適當加重漢字教學比例。除此之外,傳統語言教學還強調誦讀、強調依靠語感和對詞語的語境意義來把握語言本體知識還強調習練的重要性。傳統語言在教學中強調的也同樣適用于二語教學。因此,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法的改革浪潮中,是否也應該考慮結合一些我國的優秀語言教學法。
(作者介紹:姜利竹,東北師范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