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
錢夢龍《愚公移山》課例提問藝術淺析
王劍
錢夢龍《愚公移山》課例提問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一、點撥誘導,啟發思維。二、此意在彼,直題曲問。三、巧選角度,變中求異。四、低起點,逐漸深入。
錢夢龍 《愚公移山》課例 提問藝術
錢夢龍是我國著名的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是語文“導讀法”教學的倡導者。他的“導讀”講究“三主”——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具體到課堂中,強烈的問題意識、靈動的發問技巧、務實的訓練方式是其語文教學的精華。《愚公移山》課例充分體現了錢夢龍“三主”導讀法教學的特點,是其最成功和影響最大的課例之一。該課例是錢夢龍1981年4月初在杭州參加“西湖筆會”時,借用學軍中學初一學生上的一次“嘗試課”,這是他第一次借班上課,也是第一次在一個陌生的班級中驗證他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上課獲得了巨大成功,并產生了廣泛影響。該課雖然已經過去三十多年了,但至今還很少看到有超越他《愚公移山》的文言教學課的。通過該課例的教學實錄,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文言教學已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在整體閱讀中培養情趣,以情趣帶字詞,以字詞促升華,情意趣智,聽說讀寫辯論融為一體,學生瀟瀟灑灑走進文言文天地,痛痛快快的感受文言魅力。整個課堂氣氛是十分活躍的,而激活這課堂氣氛的無疑是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巧妙提問。下面對該課例的提問藝術作一淺析。
錢夢龍《愚公移山》課例中的提問具有以下藝術特點:
一.點撥誘導,啟發思維。
點撥誘導,啟發思維是該課例提問的一大藝術特點,這既是錢夢龍的教學理念,也是由“導讀法”的特點所決定。“‘以’作‘憑’講,文章里還有別的例子嗎?”經這樣一點撥,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積極思考,努力尋找文章里另外的例子,加深了學生的聽課印象,鞏固了“以”作“憑”講的語文知識,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類似提問在該課例中比比皆是,如“智叟講的這個句子是怎樣組織的?”“那么不倒裝應該怎么說呢?”“你知道為什么要倒裝嗎?”“你們看看前面還有沒有同樣用法的‘之’字?”等等。
二.此意在彼,直題曲問。
問在此而意在彼,謂之“曲問”,該課例將曲問藝術應用的非常巧妙。如“這個老愚公有多大年紀?”提問的目的并不要讓學生回答愚公的年齡,而要讓學生掌握“年且九十”中“且”字的詞義。又如,“那么,這個年紀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讓他去嗎?”此問的本意在于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孀妻”、“遺男”兩個詞的詞義。曲問的例子還有“智叟是年輕人嗎?”曲問是將問題“拐個彎”,容易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三.巧選角度,變中求異。
該課例中的許多提問角度選得很巧妙,使問題具有啟發性,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如“文章里有兩個人講的話差不多,你們看是誰啊?”“想一想,他們的態度一樣嗎?”文章里愚公妻和智叟兩個人講的話咋一看差不多,但仔細一分析,他們的態度卻截然不同,由于問題角度選的好,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以“疑”、“笑”總結兩人態度,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這樣的提問還有“愚公究竟笨不笨?”“智叟這個聰明老頭聰明嗎?”都是從新的角席巧妙切入,起到了變中求異的效果。
四.低起點,逐漸深入。
將問題設計成不同層次,由近及遠,由易及難,逐漸深入,達到化難為易的目的。如“那么,那個遺男有幾歲了?”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回答“七八歲”。教師接著又問“你又是怎么知道的?”這樣一問根據學生的回答可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齔”字的意思,達到了知其所以然的程度。此類提問還有“你們覺得這段話講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你們知道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嗎?”這樣的提問起點低,逐漸深入,通過不斷追問,逐漸達到了化難為易的目的。
該課例的提問也有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所提問題太多。該課例教學時間為兩課時,按每課時45分鐘計算共90分鐘,據不完全統計課例中的提問多達120個,平均每分鐘1.3個。這樣多的提問,容易使學生思維高度緊張,在上課時產生疲勞。二是問題分布層次、難度比例不夠平衡。據統計,知識水平的提問58個,占48%;領會水平的提問44個,占37%;分析水平的提問18個,占15%。通過統計比較可知分析水平的提問偏少。三是有的提問的必要性值得商榷。如前面已經問過“這個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后面又問“可他年紀已經多大了?”似乎沒有必要。又如“請你解釋一下,好嗎?”這樣的問題也似乎沒有必要,可直接說“請你解釋一下”就行。
綜上所述,錢夢龍《愚公移山》課例中的提問具有多方面的鮮明特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雖也有不足,但瑕不掩瑜,非常值得學習與借鑒。
(作者單位:山東青州市譚坊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