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華
淺談古典詩詞的教學策略
孫俊華
縱觀目前古典詩詞教學的課堂現狀,大部分教師還是采用以譯讀詩詞,疏通大意為主的教學方式,只追求學生對于詩詞內容的大致理解,而忽視引導學生鑒賞和感悟詩詞作品的過程,讓學生和詩詞本身就存在的時空距離越來越遠,大大破壞了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最終導致學生對于古典詩詞學習的審美疲勞。
詩詞 教學 古典詩詞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保?]古典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一篇篇古典詩詞凝聚著作家燦爛的智慧結晶,積淀著作家豐富的情感體驗,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起著重要的作用。要調動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積極性,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古典詩詞的文本資源,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運用切實可行的教學手段,開辟一條古典詩詞教學的蹊徑,讓學生真正感受其魅力,并在詩詞學習的園地中體驗快樂。下面筆者結合自己日常的教學實踐就古典詩詞的教學方法談三點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由于古典詩詞作品年代久遠,對于人生閱歷并不豐富的初中學生而言,如何帶領他們走進詩歌呈現的真實世界是一個難點。作為教者而言,可以通過精心設計一些小的細節活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1.講解故事,激發興趣
故事具有較強的情節性,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激發學生閱讀作品的興趣,同時可以為學生“知人論世”,更加深入地理解詩歌的主體內容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教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這首詩之前,為了讓學生了解陶淵明的為人,并理解作品中所呈現的生活場景的時代特征,可先向學生介紹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讓學生看到他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的骨氣,進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為他們理解作品中陶淵明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隱居躬耕的情懷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樣,在執教文天祥的作品《過零丁洋》之前,先將文天祥抵抗元朝軍隊失敗后被俘,面對元軍統帥的威逼利誘,誓死忠于宋朝、不愿投降的故事講述給學生,讓學生不禁被人物舍生取義的精神所感動,從而讓學生渴望跟隨詩人一起走進他坎坷的抗金歷程,感受那一份對于國家的赤膽忠貞。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經常采用故事導入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每次在學習新的詩詞作品之前就充滿了期待,從而讓興趣成為他們最好的老師。
2.展示畫面,預設氛圍
古典詩詞中的意象揣摩是學生普遍感到頭疼的問題,然而在學生最初接觸到有關運用意象進行創作的詩詞作品時,與其讓他們絞盡腦汁去想象,從而產生心理上的畏懼,還不如首先給他們一個可以把握的抓手,化抽象單調為具體直觀,我們可以采用展示畫面的方式拉開學習的序幕,讓學生通過觀察景物的形象特征初步感知詩詞創設的情境氛圍。在執教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首詩時,我首先將一幅柳絮紛飛,杜鵑哀啼的圖畫呈現在學生面前,整幅畫面色調暗淡,自然將學生帶進一種凄涼傷感的氛圍,便于學生在走入作品后準確體會詩人對朋友思念和同情的心境。同樣,在執教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我首先將作品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的意象以幾幅組圖的形式直觀地呈現給學生,讓眼前凄涼、蕭瑟的景象給學生以心靈上的震撼,把學生帶入一個漂泊異鄉的情境,避免學生空洞地理解這些意象的內涵??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對于許多寫景的詩詞,借用畫面的欣賞去理解意象的特征的確是一種有效的解讀方式。
古典詩詞浩如煙海,但是認真分析不難發現,許多作品都可以進行橫向和縱向的聯系,將看似孤立的作品用主題思想,寫作技巧和語言風格等要素進行整合,可以充分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提升他們舉一反三的能力。
1.同類歸納
在進行詩詞教學時,我們可以將寫作手法相同,作品主題相似的作品進行聯系,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學會歸類,從而形成比較完整系統的詩詞知識體系。
在執教杜甫的《登岳陽樓》這首詩時,可把孟浩然的《洞庭湖贈張丞相》拿來讓學生進行對比分析,通過討論,學生了解這兩首詩的寫法基本上相同,都是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寫景的時候,《登岳陽樓》的前兩聯寫得是杜甫登臨所見之景,而《洞庭湖贈張丞相》則是描繪了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和“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通過這樣的比較教學,學生的目光就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學的作品本身,而是更加注重回顧自己已經掌握的作品信息,從而隨時做到同類合并,為深入消化詩詞鑒賞的寫作技巧和構建主題性詩歌體系打下厚實的基礎。
2.異類比較
對于古典詩詞的學習,關注共性可以幫助學生探索鑒賞分析的方法,但是差異性的存在也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同一作家的不同時期的作品,通過比較更加能夠讓我們全面了解其主題的多樣性。
在執教陸游的《游山西村》這首詩時,可把他的另一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拿來進行對比教學通過引導、分析,學生很快就比較出兩首作品的不同點:一是情感上不同,第一首詩抒發的是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之情,第二首詩則是表達了詩人渴望收復失地,國家統一的愛國之情;二是寫法上不同,第一首通過敘述自己在途經山西村時的所見所聞以及受到的熱情招待來抒發情感,而第二首則是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將現實和夢境巧妙結合來傾述愛國情懷;三是風格上不同,前一首輕松愉快,后一首悲壯慷慨。通過比較,學生既看到了一位生活情趣盎然,熱愛生活的陸放翁,又欣賞到一位滿腔熱血,心系國家的愛國志士的形象,從而更為全面地了解陸游的為人。當然,利用差異分析其實也是激發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讓學生在“知人論世”的過程中考慮得更加全面。
古代文學理論家劉勰所言:“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定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也?!笔闱樾缘墓诺湓娫~都有它們內在的情感經緯與情感脈絡,[2]要想準確有效地把握詩人的心聲,選擇恰當的朗讀方式,必能事半功倍。
1.強化重讀,體悟情感
在進行抒情性詩作的教學時,要想引導學生走進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朗讀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讓學生在讀準節奏的基礎上,去探尋每一句中重讀的詞語,反復強化,學生自然就能讀出其中情味。
在執教杜甫《登岳陽樓》這首詩時,在欣賞詩人描繪的洞庭湖壯闊而生動的畫面基礎上,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當時的心境,準確判斷作品的情感主旨,我首先讓學生仔細尋找出頸聯和尾聯中流露情感的關鍵詞語“孤舟”和“涕泗流”,然后組織學生通過重讀的方式反復強化,最終不僅讓學生讀出了詩人晚年孤獨傷感的凄涼心境,同時更加深刻地引導學生看到了一位飽受國家動亂之苦的詩人那一份憂國憂民的情懷,不禁讓學生心生敬意。因此,正確處理詩詞作品中的重讀是幫助學生有效把握作家的情感傾向的重要途徑。
2.情感演讀,走進心靈
詩詞教學離不開學生情感體驗的過程,它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情感演讀是一種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的有效方式,既能幫助學生揣摩詩人的心境,同時還能喚起心靈的共鳴。
在執教李白的《行路難》這首詩時,為了引導學生深入到詩人的內心深處,我精心設計了情感演讀的環節,讓學生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中讀出詩人那份報國無門的抑郁苦悶,在“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中讀出詩人堅信自己會再次被朝廷重用的積極樂觀,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中讀出詩人展望未來的自信豪情。盡管李白在詩中的情感波瀾起伏,但是情感演讀卻有效指引學生清晰把握住詩人的情感脈絡,將詩人內心世界的激烈斗爭演繹得淋漓盡致。
總之,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我們既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更應該智慧地選擇教學的方法,讓學生不僅擁有豐富的知識積累,更能夠真正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讓學生在詩詞的園地里流連忘返。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謝光楚《激趣·審美·入情·遷移——淺談古典詩歌的教學方法》,《當代教育之窗》2010年第6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北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