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燕 周恩毅
探析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權利的保護
王淑燕 周恩毅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工進入城市,在廣大農村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即農村留守兒童。與城市兒童相比,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權利存在很大的缺失,缺乏公平性。若長此以往,將會從根本上動搖我國教育的根基,甚至動搖中華民族大業的根基。要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就需秉承公平原則,需要給予農村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尤其是受教育權利的關注與保護。本文試圖運用公平理論來探討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權利保護的重要意義,深入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公平受教育權利缺失的現狀和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基層政府的政策理念對留守兒童受教育權的影響、學校對留守兒童教育不夠重視、家庭教育的缺失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并據此提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權利之對策,進而實現城鄉教育的公平,讓每個留守兒童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
公平理論 農村留守兒童 受教育權利 保護
留守兒童,中國廣大農村的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問題是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勞動力轉移產生,并將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由于父母親常年不在家,缺少親情的關愛和教育,留守兒童在自我人身安全、生活、學習及心理發展等方面都出現了或大或小的問題。尤其是近年來農村進城務工人員越來越多,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也隨之逐年上升,與此相伴的留守兒童的受教育問題也日漸凸顯。切實保障農村留守兒童的公平受教育權,已成為當前城鄉一體化進程中不容忽視的客觀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關系到未來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的培育,關系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具體體現,是教育改革和發展始終應堅持的一個基本目標,其內容主要包括入學機會均等、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機會均等以及取得學業成功的機會均等,教育公平包含的教育機會均等至少具有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機會均等,二是參與率平等,三是結果或成功的平等。那么如何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公平性,進而實現城鄉教育的公平,讓每個留守兒童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就成為了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公平理論又稱社會比較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Adams)于1965年首先提出的。公平理論指出當一個人做出了成績并取得了報酬以后,他不僅關心自己的所得報酬的絕對量,而且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相對量。這種理論的基礎在于:員工不是在真空中工作的,他們總是在比較,比較的結果對于他們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有影響。
國內對留守兒童公平受教育權利的問題分析學者們的結論各有側重。如范先佐、郭清揚認為從現實和政策評估的角度看,留守兒童在衛生保健、安全、學習、品行、心理等方面的問題依然存在,并影響他們公平接受教育。范先佐從學校、家庭、社會層面對留守兒童的人身權利、學業、人身安全、心理等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對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王章華、戴立朝認為,一是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認識不足。二是留守兒童的教育資金投入不足。三是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楊靜慧強調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必須明確政府職責、調動社會力量、變革教育機制、強化家庭觀念。
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沒有專門的“留守兒童”受教育權保護的法律規定與實踐。他們對留守兒童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留守兒童的規模,以及移民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醫療和健康、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影響。19世紀20年代和19世紀末期,發達國家的大量農民在工業化、城市化歷史進程中也向城市轉移,因為基本上沒有戶籍制度的限制,所以他們沒有出現如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這樣普遍的社會問題。
總體上,上述內容為該問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背景案例和假設框架,然而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可以在充分考慮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和學習、家庭、學校和社區等環境因素的基礎上,通過與不同群體的比較,使得因素考慮更全面,可比性更強,結論更具有說服力。
教育是立國之本,人才培養是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為重要的一方面,實現留守兒童公平受教育權百利而無一害。
第一,對留守兒童自身發展的意義。受教育權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留守兒童公
平地受教育權關系到他們的身心健康和自我完善,關系到他們今后的生活條件及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只有實現平等的受教育權利,留守兒童才能真正感受到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才能使其智力、心力等諸方面得以健康成長。
第二,對當地及整個社會發展的意義。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只有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提高其教育水平,才能實現農業現代化生產,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素質的全方位提高,將多余的人口負擔轉化為豐富的人力資源,進而縮小城鄉社會差距、保障城鄉協調發展。
第三,對國家未來的發展的意義。農村積貧積弱的現實,較低地對于教育支出的總量和比例,使農民無法在市場競爭中得到優勢。只有保證教育公平,才能有效的解除城鄉二元結構給農村發展帶來的桎梏,逐步縮小代際間發展差距,為我國社會主義長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所謂受教育權,指公民享有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和獲得受教育的物質幫助的權利。它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每個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二是國家提供教育設施,培養教師,為公民受教育創造必要機會和物質條件。
1.教育起點的不公平
教育起點公平是指適齡兒童不受性別、民族、種族、出身、經濟地位、居住環境等條件的影響,均應享有平等的就學權利和機會。據抽樣調查統計,我國學齡前(0—5歲)的農村留守兒童占總體留守兒童比例為27.05%,小學學齡(6一11歲)的留守兒童的比例為34.85%,初中學齡(12—14歲)的留守兒童的比例為20.84%,大齡(15—17歲)的留守兒童的比例為17.27%。根據目前我國教育投資現狀,很多偏遠地區的農村沒有幼兒園等專門學前教育的機構,正規學前教育和父母親情教育的缺失必將影響其早期發展。
2.教育過程的不公平
教育過程公平是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條件的優質均衡。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累月不在家里,有的與祖父祖母住在一起,有的則寄養在親戚家里。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的呵護,加之祖父母大多是文盲或者半文盲,不能在學習上對孩子進行很好的輔導,父母親情教育的缺失把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責任轉嫁給了學校,但現行的義務教育體制不能合理地解決留守兒童的公平受教育權利問題,學校教育能力受各方面條件限制不能承擔起留守兒童的親情教育責任。
3.教育結果的不公平
教育結果公平是做到客觀公正地評價,實現無差別對待。教育結果的不公平是教育起點和教育過程不公平的最終體現。其一,農村留守兒童不能同等地享有與城市兒童相同的教育資源。其二,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對教育問題的不重視也是導致教育結果不公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1.基層政府的政策理念對留守兒童公平受教育權利的影響
對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基層政府的政策理念應該更具針對性和時效性。但政府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并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對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的把握大多是個案現象的描述,缺乏相關數據來說明留守兒童的總體狀況。一些基層政府制定的留守兒童政策,針對的是所有農村兒童,其政策干預的焦點沒能考慮留守兒童群體的多樣性與特殊需求。
近年來,各地政府逐漸開始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制訂了一些機制和出臺了一系列關愛措施,但在實際工作開展中,普遍存在參與人員少、事務雜、經費缺等實際困難。政府各部門之間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加之政府缺少明確的領導責任機制,以致留守兒童教育難以真正引起政府的重視。
2.學校對留守兒童的公平受教育權的重視程度不高
學校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著個人社會化的水平和性質,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基地。但是,在我國義務教育經費城鄉投入不均衡、農村教育資源落后、應試教育選拔人才及留守兒童人口數量逐年增加的綜合因素的影響下,學校在精力、物力和財力都有限的情況下不能更好的關心和愛護每一位留守兒童,無法保障每位留守兒童都享有優質的教育。
我國主要的優質教師資源集中于城市,編制教師往往超員,而偏遠的農村教師缺編嚴重,尤其是專科教師與青年教師的缺編。待遇低、工作環境差、被認可程度低導致農村學校留不住教師,教師流動性強。且農村學校的教師現多為年齡大的本地教師,他們的教學方法陳舊,不能與時俱進,對現代多媒體教學資源不能充分運用,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
3.家庭教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認識自身受教育權利的影響
“人生最重要的關系是父母和子女的關系,任何一種人生哲學如果不講求這個根本的關系便不能說是適當的哲學,甚至不能說是哲學。”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在農村,監護人本身就是弱勢群體,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無法在學業上對留守兒童進行有效地指導和監督,而且他們年齡又較大,本來已是被照顧的對象,更難承擔起監護留守兒童的責任,年齡的代溝也使得留守兒童無法在思想上與隔代監護人進行溝通。有的留守兒童家長,受“讀書無用論”、“上學不如打工”等錯誤思想的影響,
根本不重視孩子的學習情況。例如,廣州的一項抽樣調查表明,流動人口對子女的學業期望普遍偏低,有55%的家長希望子女高中畢業后參加工作賺錢,有部分家長甚至認為讀完小學或初中就行了。
1.加大對農村教育的資金投入,健全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
首先,要繼續改革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比重。設立專門的留守兒童教育經費,落實有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經費工作的政策。政府應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采取多種優惠政策鼓勵民辦學校,彌補政府教育投入不足,豐富農村教育資源,保證農村學生順利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防止他們輟學。其次,對義務教育經費要依法進行預算,強化人民代表大會在教育經費預算中的決策作用。將教育預算草案向社會公開,人大代表、財政官員和教育官員應向社會大眾說明預算的依據,解釋資金的用途和分配方式。最后,建立教育經費信息公開制度,向公眾公開各個地區、各級政府的教育投入情況,讓政府接受公眾的問責,通過公眾問責和輿論壓力,推動政府增加教育經費。
2.基層政府要轉變觀念,樹立城鄉兒童平等受教育理念
在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上,政府的力量雖大,但畢竟還是有限的,因此更新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方法、尋求新的合作者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建立留守兒童信息系統。在上級相關部門統籌下,建立基層政府留守兒童信息庫,包括:兒童數量、性別比例、地區結構、入學情況、家庭背景等,建立留守兒童信息指標,定期搜集留守兒童的基本信息。
第二,政府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的統籌管理,以確保各階層教育權利的相對平等。政府要建立有效的財政機制,綜合考慮城市和農村的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加大對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投資。
第三,政府各部門之間要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落實領導責任機制,如成立以鄉(鎮)長為組長、地方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留守兒童”幫扶教育管理領導小組,各村、學校成立以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領導小組,落實責任制。
3.轉變學校教育觀念,重視留守兒童受教育權利的公平性
學校是兒童接受正規教育的場所,學校應在政府的引導下充分發揮教育的主體作用。政府一方面應該通過政策鼓勵、引導畢業大學生到農村學校任教,不但可以解決一部分大學生的就業難題,還為農村學校注入了新鮮血液。
農村學校應及時適應城市化進城中的鄉村變化,轉變教育觀念,認識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建議在校老師、優秀學生和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象,責任分配到人,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另外,學校應在政府的支持下千方百計改善學生的寄宿條件或者開辦專門的留守兒童宿舍,給留守兒童及廣大農民子女提供比較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吸引打工者將他們的孩子寄宿在學校,從而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管護。
4.關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公平受教育權利問題的根本就在于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經濟體制,以改革戶籍制度為中心,實現城市人口和農業人口平等對待。加大政策對農村的傾斜,為農民工提供相應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提高其經濟收入,縮小貧富分化差距,從源頭上解決留守兒童最重要監護人的缺失和義務教育權利的缺失,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與隨遷城市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的公平受教育權利的關鍵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關鍵在父母。留守兒童的父母應提高自身的素質水平,學習管理與教育孩子的方法,閑暇時間多與孩子進行電話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關注他們的心理發展,通過親子關系,家庭互動以及所營造的氛圍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價值觀,通過教育影響孩子的學習成就感,通過教養方式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溫家寶.一定要把農村教育辦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1-09-09.
[2]謝維和.教育公平與教育差別[J].人民教育,2006(06).
[3]周三多,陳傳明.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60.
[4]范先佐 郭清揚.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回顧與反思[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5(01).
[5]王章華,戴立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09).
[6]楊靜慧.解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原因與對策[J].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2011(01).
[7]王江荷.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教育問題對策研究 [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9(02).
[8]熊覺.資源配置視野下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轉型研究——以寧波市海曙區為例[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9(02).
[9]王巖.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權的法理分析[J].法學研究,2012:90.
[10]張樂天.教育法規導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03.
[11]姚便芳,施亞.透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政策 [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 (08).
(作者介紹:王淑燕,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思政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理論與實踐;周恩毅,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思政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