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輝 鄧永文 晏燕
直腸黏膜短縮注射術加肛門緊縮術治療脾虛氣陷型直腸脫垂療效分析
張全輝鄧永文晏燕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南昌330006)
目的:探討直腸黏膜短縮術加肛門緊縮術治療脾虛氣陷型直腸脫垂的臨床療效。方法:對42例脾虛氣陷型直腸脫垂患者應用直腸黏膜短縮注射術加肛門緊縮術治療,分析其臨床療效。結果:本組共有42例患者經(jīng)直腸黏膜短縮注射術加肛門緊縮術治療后,術后2年內(nèi)隨訪,有1例因依從性差治療無效,1例好轉。術后疼痛、出血、肛門墜脹、黏液分泌物情況等并發(fā)癥少。結論:直腸黏膜短縮術加肛門緊縮術治療脾虛氣陷型直腸脫垂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療效確切,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直腸黏膜短縮注射術;肛門緊縮術;直腸脫垂
直腸脫垂屬中醫(yī)“脫肛”范疇,其為肛腸科常見疾病之一,由于造成直腸脫垂的病因較多,手術種類相對比較繁雜。因此,尋找一種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療效確切的治療直腸脫垂的方法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本研究應用直腸黏膜短縮術加肛門緊縮術治療脾虛氣陷型Ⅱ度直腸脫垂患者,療效顯著。現(xiàn)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將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診治的42例符合標準脾虛氣陷型Ⅱ度直腸脫垂的患者納入研究,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30~72歲,平均年齡(46.7±11.2)歲,病程(20.9± 10.6)年。患者均有肛周潮濕、排便不盡感,無伴其他肛門疾病。
1.2治療方法 (1)完善術前準備:術前1 d半流飲食,手術當日清晨行清潔灌腸1次,手術當日禁食。行肛門局部浸潤性麻醉,患者取側臥位,消毒鋪巾。(2)直腸黏膜短縮術:囑患者做排便動作,使直腸黏膜脫出于肛外。據(jù)直腸黏膜脫出情況確定需結扎的直腸黏膜部位。一般5~8處。用1:1的消痔靈注射液沿需結扎的直腸黏膜結扎處呈縱型方向行黏膜下點狀注射,每一結扎處注射藥液量約5 ml,使藥液呈柱狀均勻分布。再用2-0帶圓針可吸收線在已作消痔靈注射的需結扎處沿直腸脫出肛外的最遠端向直腸黏膜脫出距肛內(nèi)最近的部位行連續(xù)柱狀縫扎,縫扎后直腸黏膜短縮,將短縮的直腸黏膜還納入肛內(nèi)。(3)肛門緊縮術:短縮直腸黏膜還納肛內(nèi)后,消毒肛緣皮膚,在12、6、3、9點位括約肌間溝皮膚處各作一棱形切口,用止血鉗沿各切口皮下進行分離,使各切口相通,然后用一根2-0可吸收線從截石位6點位沿括約肌間溝通過9、12、3點位切口環(huán)繞緊縮后至6點位切口處結扎,使肛內(nèi)只能通過2指。仔細檢查無明顯出血后,凡士林紗布納肛,塔形紗布加壓包扎,膠布固定,術畢。
1.3術后處理術后肛門術口處予金黃膏外敷換藥;術后3 d內(nèi)全流飲食,避免解大便,靜滴抗生素及補液支持治療;3 d后由半流飲食漸改為普食。
1.4觀察指標術后首次排便后、第7天、第15天、第30天、3個月、半年、1年、2年直腸脫出情況,術后疼痛、出血、肛門墜脹、黏液分泌物情況。
1.5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直腸脫垂的療效標準:痊愈:脫垂癥狀消失,直腸全層不再脫出肛外。好轉:癥狀基本消失,脫出顯著減輕。無效:經(jīng)治療無明顯變化。
2.1療效比較42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術后依從性差,術后3 d內(nèi)頻繁用力解大便致縫扎線脫落,經(jīng)治療后無效;1例患者2年后隨訪發(fā)現(xiàn)直腸黏膜脫出,為好轉;其余40例患者均痊愈。
2.2術后并發(fā)癥情況疼痛:42例中有2例訴術后肛門部輕微疼痛。考慮因肛門緊縮術切口導致。出血:42例中有1例因術后依從性差,術后3天內(nèi)頻繁用力解大便致縫扎線脫落肛門部出血,予對癥處理后血止。肛門墜脹:42例中有1例因術后依從性差,術后3 d內(nèi)頻繁用力解大便致縫扎線脫落后直腸全層仍脫出,肛門部有墜脹感。黏液分泌物情況:42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治療后無效肛門部仍有較多黏液分泌物流出,5例患者訴術后肛門部有少量黏液分泌物流出。
直腸脫垂屬中醫(yī)“脫肛”范疇,是指直腸黏膜、肛管、直腸全層、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而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中醫(yī)學認為脫肛的發(fā)生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其病因病機主要有以下兩點[1]:(1)脾虛氣陷:主要由于小兒先天不足氣血未旺、老年人氣血衰退、多產(chǎn)婦人及勞倦體虛者致氣血不足,中氣下陷,失于固攝而成。(2)濕熱下注:多因素體本虛,攝納失司,邪氣下注肛門大腸而致。西醫(yī)學多認為其主要發(fā)病機理與滑動疝及腸套疊學說有關[2]。目前治療直腸脫垂的方法很多,特別是手術治療直腸脫垂種類繁雜。
消痔靈注射液作為治療痔病的一種硬化劑,其主要成分為明礬、五倍子。五倍子中主要成分為鞣酸,其可凝固蛋白,與明礬都可起到很好的收斂止血功效[3]。本研究通過消痔靈的注射使直腸黏膜繼發(fā)形成無菌性炎癥瘢痕,從而使收縮無力的肌層和直腸黏膜發(fā)生粘連,對直腸形成有效的牽拉和固定作用[4]。同時,應用直腸黏膜短縮術,在已注射消痔靈的部位作柱狀結扎,使直腸肌層與結扎的黏膜瘢痕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以避免無菌性炎癥瘢痕引起的周圍組織彈性的喪失,在加強對直腸固定作用的同時又避免了肛門狹窄的發(fā)生。肛門緊縮術可以促進肛門括約肌張力的恢復使直腸黏膜不再脫出。三法合用,以達到治療直腸脫垂之功。
在應用此方法治療直腸脫垂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對于部分乙狀結腸脫出的患者不適合應用此法。(2進行直腸黏膜短縮時,操作過程中動作要輕柔,以免用力過度結扎致直腸黏膜撕裂。(3)肛門緊縮時,結扎前應用手指伸入肛內(nèi)保持約2指寬,以免結扎過緊或過松而影響手術效果。綜上所述,應用直腸黏膜短縮注射術加肛門緊縮術治療脾虛氣陷型直腸脫垂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療效確切,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李曰慶,何清湖.中醫(y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266-267
[2]李華山,崔國策,王曉鋒.注射療法治療直腸脫垂的研究現(xiàn)狀[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1,19(23):2480-2485
[3]韋俊武,余洪艷.消痔靈注射加縫扎和縮窄術治療Ⅲ度直腸脫垂的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8(4):365-367
[4]顏洪亮.直腸黏膜柱狀結扎注射術加肛門緊縮術治療直腸脫垂的療效觀察[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4,39(8):1031-1033
R657.1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1.033
201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