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玉 李雅方 應繼榮 指導:傅萍(江西中醫藥大學0級研究生 南昌0004;江西中醫藥大學04級研究生;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脾胃肝膽科 南昌0006)
●研究生論壇●
功能性便秘的中醫認識
易小玉1李雅方2應繼榮2指導:傅萍3
(1江西中醫藥大學2013級研究生南昌330004;2江西中醫藥大學2014級研究生;3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脾胃肝膽科南昌330006)
便秘;病因病機;分型;方藥治療
功能性便秘是以糞便干結、排便困難或不盡感以及排便次數減少等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常見病癥。本病是消化科門診最為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循證醫學研究報道,便秘在全球的總體發病率為7.0%~19.0%,平均16.0%[1]。國內便秘的流行病學調查為3%~17%,顯示男女比例為1∶1.32[2],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也相應增加。由于病程較長,癥狀通常反復發作,已成為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大多數功能性便秘患者需要長期藥物治療,給其工作和生活方面帶來嚴重不便[3]。在西醫治療功能性便秘通常采取服用瀉藥,或外用開塞露和甘油栓等,這些傳統治療方法往往對患者腎肝及胃腸有著不同程度的損害,還容易導致機體出現耐藥性。
中醫學將本病歸于“便秘”范疇,是指大腸傳導功能失常,導致大便秘結,排便周期延長;或周期不長,但糞質干結,排便艱難;或糞質不硬,雖有便意,但便出不暢的病癥。《內經》稱便秘為后不利、大便難,病機與脾胃受寒、腸中有熱等有關。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將便秘分為陽結、陰結、脾約等,并認為與寒、熱、氣滯等因素有關。《諸病源候論·大便難候》曰:大便難者,由五臟不調、陰陽偏有虛實,謂三焦不和則冷熱并結故也。指出引起便秘的因素很多,即五臟不調、陰陽虛實寒熱均有關系。又指出“邪在腎,亦大便難……,腎氣不固,則小便利,小便多則津液枯燥,腸道干澀,故大便艱澀難解”。《丹溪心法·燥結》中則認為便秘由血少,或者腸胃受風,腸腔失于潤養,燥屎秘結所致。唐宗海《血證論》云:“肺移熱于大腸則便結,肺津不潤則便結,肺氣不降則便結”。故便秘的發生與大腸、脾、胃、肺、肝、腎等臟腑關系密切。飲食入胃,經脾胃運化,水谷精微被機體吸收后,傳其糟粕于大腸,大腸為傳導之官,將糟粕排出體外,在此過程中需肝主疏泄的功能,若肝郁氣滯,則腑氣不通,氣滯不行,則大腸失運。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虛弱,大腸則傳導無力,腎司二便,腎氣不足,大腸亦傳導無力,大便難于排出。一般認為病因病機是:素體陽盛,或飲酒過多,或過食辛辣厚味等,致胃腸積熱,耗傷津液,導致腸道干澀,便燥難排;憂愁思慮過度,或久坐少動,或蟲積腸道,導致腸失肅降,腑氣不通,傳導失司,糟粕內停而成秘結;外感寒邪,過食寒涼,導致陰寒內盛,凝滯胃腸,糟粕傳導不能;飲食勞倦,年老體虛,大病產后,均可因體質的不同,而出現氣虛陽衰、陰虧血少等情況,導致大腸傳導無力,或腸道失濡,而致大便秘結。
古人將便秘分為虛秘、風秘、氣秘、寒秘、濕秘等,李東恒分為熱燥、風燥、陽結、陰結等四型,張景岳認為前人分型過于繁瑣,又無明確的理論依據,就分為陰結、陽結兩類。閆迪等認為便秘是由大腸傳導糟粕功能失司引起的,與脾胃等臟腑的關系也極為密切,由脾胃受病、燥熱內結、氣虛腸道干澀或陰寒內結等病因從而導致便秘,按照病因病機及臨床所見一般可分為熱秘、氣秘、虛秘、冷秘等四種類型[4]。鄭麗華在臨床上將便秘一般分為腸胃積熱、氣機郁滯、氣虛便秘、血虛便秘、陽虛便秘等類型[5]。葉華方在臨床中根據病因癥狀分為氣滯型便秘、氣虛型便秘、津血不足型便秘、腸道濕熱型便秘等四型[6]。卞秀華在淺談辨證分型治療便秘一文中將便秘分為實秘與虛秘兩大類:實秘包括腸胃積熱型(熱秘)及肝脾不調型(氣秘)兩種。虛秘包括肺脾氣虛型(虛秘)、肝腎陰虛型(虛秘)、脾腎陽虛型(冷秘)、津虧血虛型(虛秘)四種[7]。李彥哲根據患者的不同體質、不同的糞便性質、以及在臨床上的不同表現癥狀,將便秘在臨床上分為實秘、虛秘兩種。實秘又包括冷秘、熱秘、氣秘;虛秘又包括氣虛秘、血虛秘、陰虛秘、陽虛秘[8]。
中醫主張辨證施治、隨機應變,治療便秘不主張偏執一方一法或一味攻下。常用治則有:瀉下通腑(包括苦寒瀉下、溫里瀉下等)、益氣潤腸、養血潤燥、溫陽利水、滋陰潤燥、補中益氣、疏肝理氣等。常用方有承氣湯系列方、濟川煎、麻子仁丸、潤腸丸、補中益氣湯等;常用藥有大黃、芒硝、黃芪、黨參、生地、火麻仁、郁李仁、當歸、枳實等。張仲景其治療便秘立論全面,辨證靈活,治法多樣,在寒、熱、虛、實的不同病機的理論下,創制了苦寒瀉下的承氣湯,溫里瀉下的大黃附子湯、養陰潤下的麻子仁丸、理氣通下的厚樸三物湯內服及豬膽汁道導外用塞肛通便法。當今許多醫者在多年臨床經驗中總結了一些經驗方治療便秘,取得了較好療效。劉紹能[9]認為便秘關鍵是氣虛推動無力,腸道干澀,腑氣不通,故治療應益氣通腑,養血潤燥相結合,選用黃芪、生白術、當歸三藥補其氣;玄參、生地黃、麥冬、火麻仁、桃仁等養血滋陰潤腸;枳實、大腹皮、虎杖等行氣通腑。李文龍等[10]認為便秘的主要因素:一是陰津枯竭,二是水液不布,三是傳導無力,四是三焦氣滯。故采用溫陽利水法治療便秘,方選五苓散原方治療便秘30例,并與西藥福松治療對照,發現治療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并提高了便秘患者的生活質量。史萍慧[11]認為年老便秘患者,多陽氣虛衰,腎精不足,治療應溫陽、滋陰、潤燥三法相結合,故以濟川煎為主方治療129例陽虛型老年便秘患者,并與觀察組常規西藥治療老年便秘對照。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7.5%,對照組為71.9%,兩組比較P<0.05,治療組患者癥狀改善優于對照組,不良反應明顯低于對照組。都樂亦等[12]采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功能性便秘43例,總有效率93.02%。錢弘泉[13]認為疏肝理氣可調順胃腸氣機,故治便秘之法本在調達肝脾,其以加味四逆散為主方,隨癥加減治療功能性便秘94例,總有效率達96%。劉長生等[14]運用黃芪増液五仁湯治療氣陰兩虛型便秘31例,服用4周,停藥隨訪6周后,排便時間、大便質地、性狀等情況都有明顯改善。黃紅元[15]加味麻仁湯治療頑固性便秘45例療效觀察中用加味麻仁湯合用莫沙必利治療頑固性便秘比單獨用西醫治療此病效果更佳。王斌[16]用加味小柴胡湯治療肝膽氣滯型婦女習慣性便秘46例,療效顯著,且無毒副作
R442.2
A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1.037